羋瑩
王富仁老師談到語文教學的問題時說,“語文課本是各科課本中最有趣味的,但語文課堂卻是各科課程中最枯燥乏味的”,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許多語文教師的文學理論知識陳舊單薄,課堂上肢解式地分析作品”。反映到詩歌教學上,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固化,密度大、強度大,導致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匱乏。
《夜歸鹿門歌》是高二賞析課文,該詩語言樸素、意境清幽,塑造了一個漁梁晚歸、超然脫俗的隱者形象。每首詩都有自己的個性,只有抓住了詩歌的個性,深入挖掘其最有教學價值的內(nèi)容,才能吸引學生。這個單元的教學指導中指出:“本單元主要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單元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依靠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則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設計。安奇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夜歸鹿門歌》課在詩歌教學的思路和策略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
一、詩歌教學的思路
安老師的這節(jié)課,課脈清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符合語文的學科邏輯和學生的心理邏輯。問題導入-方法導行-知人論世-吟詠詩韻-解題析詩-突破意象-情感提升,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注意節(jié)奏、板書、提問等藝術技巧,精心設計。這節(jié)課圍繞單元主題“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展開:一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象,展開想象,置身詩中之境;二是通過講述孟浩然、龐德公的故事,讓學生處在詩人作詩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置身作詩之境。
導入部分首先提出“人生道路選擇”的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展示課題后,首先是方法導行,提出“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輔以孟浩然的生平、藝術造詣和畫像,引發(fā)學生對詩人的興趣。
感悟詩的興味從吟詠開始。因為現(xiàn)在的中學生很多不會“四聲”,所以安老師先范讀,再指導學生讀,通過吟詠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音節(jié)美。之后讓學生思考“詩歌題目呈現(xiàn)了什么”,在析題中介紹了詩歌的寫作背景。
王昌齡的《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這“三境”是賞析詩歌的突破口。安老師將“三境”的學習整合進一系列任務中。“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边@四句話怎么分成兩組?為什么要把它們分成兩組?在課堂上,有的同學根據(jù)物象進行分組,第一、第二句為一組,第三、第四句為一組;有的同學根據(jù)心境進行分組,第一、第四句為一組,第二、第三句為一組。通過分組,從景語到心語,讓學生找意象、析意象,從“山寺”“鐘鳴”等體會作者的出世情懷,感知詩詞的情趣之美。
課堂結(jié)尾介紹龐德公的故事并分析孟浩然的“歸隱”,讓學生對“歸隱”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蘊含崇高的精神和高度的智慧。因此,詩歌教學既要讓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又要開啟智慧、涵養(yǎng)精神,用文化點亮學生的心靈。
二、詩歌教學的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diào),語文課堂的定位應從知識學習走向問題解決,從知識技能的掌握走向知識的遷移。在閱讀各類文本時,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質(zhì)疑、多元解讀的思辨能力。語文閱讀思維包括經(jīng)驗、遷移和反思。閱讀思維的培養(yǎng),一是靠教師預設教學問題,用問題促進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二是靠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挖掘文本的價值,拓展遷移,搭建思維的平臺。
1.教學問題的預設
問題應以深度學習為目的,指向?qū)W生的高階思維。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聚焦關鍵點。安老師在析題環(huán)節(jié)設置了三個問題:《夜歸鹿門歌》交代了什么?為什么歸?歸向何處?讓學生對詩歌有宏觀印象的同時,也為后面解讀詩句埋下伏筆。詩歌的前四句聚焦在意象上,意象的著力點又聚焦在“鐘鳴”上。詩歌的后四句聚焦在詩眼“開”字上,讓學生思考“開”字的妙處:月光竟然照開了縈繞的薄霧,不僅寫出了月光的靈動之美,更暗示了詩人開慧怡神的欣喜。
二是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嚴羽《滄浪詩話》中有“以禪喻詩”,提出“興趣”“入神”“妙悟”的讀詩方法。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會逐字逐句地解析。安老師通過“興趣”“入神”“妙晤”的方法,完成詩句的賞析。先通過引導學生對詩句順序的思考調(diào)動“興趣”,再去探究“為什么要這樣分組”,研究詩句的內(nèi)容,從詩句的“入神”到意象的“妙悟”,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
2.對話
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對話。弗萊雷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遍喿x教學的實質(zhì)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通過教師視野、學生視野和文本視界的融合,產(chǎn)生新的意義。這三者的對話應該如何達成呢?
一是對話的目的——讓學生理解詩歌。
學生因為閱歷淺,會出現(xiàn)詩歌理解障礙。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詩歌的困難,為學生與詩歌對話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師生對話推進學生的思維?!拔谋镜慕庾x,不應著眼于一望而知的表層的意象群落,而應著力于中層的情志脈以及更為深層的形式規(guī)范”。“鐘聲”是豐富的經(jīng)典文化意象,低沉圓潤的鐘聲不只是告知時間,還直擊靈魂,有著覺悟出塵的文化內(nèi)涵。安老師對“鐘聲”這一意象的解讀,從中國古詩詞到當代的文藝批評,從日本的詩歌研究到西方哲學的視野,通過比較的方法異中求同,有助于學生厘清知識的關系,培養(yǎng)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遷移審美,提升智慧。教師既是課程的執(zhí)行者,又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應以自己的教育知識和理解去解讀文本。安老師運用自己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深挖文本,加強詩歌的縱向關聯(lián),有助于學生由點到面地展開深度學習。
二是對話的原則——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教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教師是促進者。我們來看安老師與學生的這組對話:
師:后四句的意象都有哪些?
生:我認為后四句的意象有:月,樹。
師:有樹的話,前面的煙算不算?
生:算。
師:好。
生:巖扉松徑,巖扉。
師:還有嗎?
生:松徑。
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適切的點化可以讓學生頓然開悟。
三是對話的策略——想象。
詩歌的語言高度凝練,只有依靠“想象”,才能“悟趣”。借助教師的語言或一些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安老師通過詩化的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一輪明月,靜靜地照耀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在煙霧之中,煙霧繚繞著,仿佛是人間的仙境,仿佛是世外的桃源”。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與作者合為一體,見其人、聞其聲,覺其志、悟其情。通過龐德公的故事,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多元豐富。而將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展示孟浩然的畫像,可以促成學生想象詩人形象。
同時,本節(jié)課上教師、學生和詩歌的對話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理解和鑒賞詩歌的層面,而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深邃的文化之境,化知為智。
文學用“真實和美妙的話表現(xiàn)人生”,文學的目的除了“給人以喜悅”,更要使人看見“自己的靈魂”。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是知識,落腳點是精神。安老師在課的最后又回歸到“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夠?qū)⒆约旱氖澜鐝募m結(jié)、迷惘,走到開化、頓悟……看清楚自己的世界”。
安老師的這節(jié)課實現(xiàn)了“天地人事”和“生命自覺”的融合。葉嘉瑩先生在《什么樣的詩才是好詩》中說:“詩的好壞,第一要看有無感發(fā)的生命,以及是否得到完美的傳達;第二要看所傳達的這一生命感發(fā)深淺厚薄、大小邪正?!蔽蚁?,詩歌教學的好壞也在于此——感發(fā)生命,并完美地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