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江蘇某幼兒園做了一個測試,以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家長的安全教育意識。具體過程是:讓其他班的家長作為“陌生人”扮演“騙子”,把某個班的孩子騙出來。在測試前,接受測試的這個班的孩子家長,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的孩子不會被騙,因為他們反復給孩子講過,不要搭理“陌生人”,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要拿“陌生人”的玩具。結(jié)果,不到15分鐘,班上35個孩子都自愿被“長得很漂亮的阿姨”或自稱是“媽媽同事”的“陌生人”領(lǐng)走了。原來家長所說的“陌生人”與孩子理解的“陌生人”是不一樣的。
其實,成人與成人之間,包括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也可能因為對某種常識、某種觀點的理解差異而使交流和交往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與體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選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
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
③不得抄襲、套作。
審題指導
作文題先展示了社會上發(fā)生的一個真實事件,講的是父母與孩子在“陌生人”的具體認知上有所不同,因而產(chǎn)生父母沒有料及的孩子“被騙”現(xiàn)象,由此引申至其他人際交往時可能存在的類似現(xiàn)象。
題目涉及認知交流與人際交往,引導同學們關(guān)注在交流與交往中因理解不同而出現(xiàn)意外的現(xiàn)象,反思問題成因,進而思考正確認知對交流和交往的重要性,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
審題立意時,可以就人與人之間為何會產(chǎn)生理解差異進行分析,由此出發(fā)提出解決問題的看法;也可以從對“某種常識”“某種觀點”之“共識”的重要性出發(fā),重點闡述認知基礎之于交流、交往順利展開的價值;還可以闡述如何避免認知偏差的影響,促進順利交流以達到理想效果的策略。當然,從“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出發(fā),也可以闡述“對某種常識、某種觀點的理解差異”也不一定都使交流和交往產(chǎn)生負面的結(jié)果。
仙居中學 項海燕
參考素材
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個:判斷他們的時候不要急躁。
法國文藝批評家 圣佩韋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 羅曼·羅蘭
(辯才)是一種將真理轉(zhuǎn)化為語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語言又能讓聆聽者完全理解。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愛默生
朱光潛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nèi)丝梢哉f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nèi)说姆磻獞B(tài)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曲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項海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