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航
摘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段的特征,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普雷馬克心理學原理,能幫助老師比較準確地了解數(shù)學教學中某種問題所在,為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手段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和指導,同時可以幫助教師特別是經驗不足的老師預測和干預學生各種學習行為,讓數(shù)學教學效果更具實效。
關鍵詞:普雷馬雷克原理;數(shù)學教學;應用
普雷馬克原理是來源于普雷馬克的實驗,在實驗中他發(fā)現(xiàn),兩個事情(一件為孩子喜歡且愿意做的事,另一件就是不喜歡且不想做的事),假如先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那么另一件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就會被擱置;假設先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做完自己不喜歡的事之后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孩子就會完成好兩件事情。在教學上也可以用這個原理,教師利用孩子喜歡的那件事情作為強化物,先讓他們做一些教師已經安排好的事情(通常孩子是不愿做的事),等到做完后再完成下一項,這樣可以用來強化孩子不太喜歡的活動的發(fā)生頻率。
倘若這一原理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得當,不僅會讓數(shù)學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還會讓學生們的行為早日達到教師的預期標準。就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多規(guī)則都是剛開始建立的,但孩子畢竟太小,在實行規(guī)矩時經常會對學校、老師的要求心不在焉,對老師所發(fā)出的指令總是完成得拖拖拉拉,做事行為也是比較拖延的。除此之外,由于這些孩子的年齡和行為特征,他們上課的注意力和持久性都不高,對事情的執(zhí)行力也不強,在上課時會經常和其他小朋友隨意講話,思想容易開小差和搞小動作等等。學生們存在的這些問題時常都會令老師非??鄲?,但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普遍的愛好,就可以利用孩子的愛好讓孩子去完成另外的任務,這是一件很好很愉快的事情,與此同時也能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比如,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詢問學生們一些問題,學生若能準確回答,教師就可以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或是給他一個棒棒糖;課堂上做練習的時候,學生們如果能老老實實地完成習題,老師就可以讓他們提前下課玩游戲;他們若能熟練計算的話,在做完練習題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地畫畫;每一個組的小朋友能上課管住嘴巴、守紀律、積極發(fā)言可以獲得十分,而且整個小組當天可以免作業(yè)、回家能看30分鐘的電視;在家里能保證不用家長監(jiān)督就能自己完成作業(yè)的學生,可以成為這周表現(xiàn)最好的學生等等。學生們?yōu)榱四茏鲎约合矚g的事情,他們會非常努力和刻意去完成老師的任務,并達成老師的要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定的意識。等下回老師下達任務時,他們的意識就會告訴他們,完成老師的要求,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他們就會形成聽取老師意見的習慣。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表現(xiàn)出高度的熱情,這也會助推良好教學效果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原理實施過程當中,對一年級的孩子往往不能顛倒順序,例如老師說,如果你們能保證認真完成練習題的話,那么現(xiàn)在可以先玩10分鐘或20分鐘的游戲。一年級的孩子自覺性本來就很低,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也不強,而在聽到老師的話后,認為老師會允許他們先玩游戲,那么,在誘人的玩耍面前,枯燥的練習很容易讓他們拋之腦后,缺乏自制力的一年級孩子們會一直玩游戲,不會想要完成練習題。而在玩游戲的同時,他們也會產生不安,稍微懂事的小孩子還會有內疚的心理,因為他們答應了老師會做好數(shù)學練習題的要求。但答應做好某件事和內疚并不能讓孩子們立即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有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工作后再給予孩子們某些特定的獎勵,才能讓那些自覺性不高、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孩子擁有自己完成作業(yè)任務的動力,如果顛倒了普雷馬克原則的順序,在課堂上要求一年級的孩子去完成某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是比較困難的,也容易讓他們產生放棄完成任務的心理。因此,教師在利用普雷馬雷克原理進行數(shù)學教學時,一定要設置好做事順序,要靠著孩子們喜歡的事物來吸引他們去嘗試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在這樣的吸引下孩子們才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支持動力。
為了能發(fā)揮好強化作用,教師要懂得選用學生最愛的東西做獎勵,這樣學生們才有動力來完成任務,也能快速達到教師的期望值。我們來看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例子:有畫畫、玩游戲和做數(shù)學練習三項活動,一般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對這三項活動的喜愛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的話,是玩游戲、畫畫、做練習。按照普雷馬克原理,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們喜歡指數(shù)較高的活動,來作為最終的獎品獎勵,用這樣的獎勵來吸引學生們進行做練習的行為,讓孩子們必須先認真完成數(shù)學練習,然后才能得到玩游戲或畫畫的獎勵。在進行練習之前,數(shù)學教師就可以對學生們說:“你們想不想玩游戲和畫畫???咱們要先做完這些數(shù)學練習題才能玩游戲和畫畫,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們快開始做練習吧。”一年級的學生聽到這樣的話后,很容易聽取教師的要求立即進入數(shù)學練習環(huán)節(jié),也會為了喜歡的事物一鼓作氣完成練習題,很少會放棄。而如果顛倒了做數(shù)學練習和獲取獎勵的順序,即先玩游戲再做練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不可能有認真做數(shù)學練習的行為,他們只會一心全在游戲上,進而導致課堂朝著另一個方向發(fā)展,這對數(shù)學教學起不到任何的積極作用。
有時候我們的確花了很多心思,只是為了能向學生們提供數(shù)學知識,但是到了最后我們并沒有收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選取不恰當?shù)膹娀锼斐傻摹T谶\用普雷馬克原理之前必須要懂得一些具體的操作,要先觀察,然后排序,緊接著與學生們商量,商量之后再適時調整并確定方案。首先老師要成為一名有心人,可以利用平常與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間,進行觀察和了解孩子們的喜好。在觀察之后,找到一些孩子會選擇的活動或行為,然后按著學生們會選擇的可能性將這些活動或行為進行排序,看看什么活動或行力是孩子所最愛的。除了觀察孩子們的生活行為,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嘗試與孩子們聊天,從聊天的話語中了解孩子所喜愛的活動與行為。由于時移世易,人和世界都不停地發(fā)生變化,人的喜好也會不停地發(fā)生變化,所以孩子的最愛和排序不會一成不變,任何的強化物都不能經常使用相同的一個,如果經常使用,孩子也會厭倦,這會讓喜愛物影響的可能性有所下降。所以老師需要定期觀察和與孩子開啟聊天模式,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他們最想要的是什么,愛好行為有何變化,進而根據(jù)他們的喜好進行重新排序,以便更有效地強化對他們的管理。在實施過程中最關鍵就是預選確定在設定的情境中哪個強化物可能最有效。下一步就是與學生們商量,商量的過程中教師態(tài)度要溫和,不能太過刻板,要留一定的空間并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有選擇的權利,比如:“同學們,想不想要自由活動???你們如果想要自由活動的話就先要完成老師留的任務哦,聽話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加分獎勵,想要的話大家快點跟著老師的指示走嘍?!敝T如此類的話語。最后一步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突發(fā)狀況而提出的,課堂活動安排則需要根據(jù)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安排的學習任務量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來調整,如果在學習任務少且學生接受速度快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按照原計劃進行練習;若學生學習任務多且學生接受速度慢,數(shù)學教師就要調整安排,一切以實際情況為準。
總之,把普雷馬雷克原理運用至數(shù)學教學中的選擇是值得信賴的,也需要教師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