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以“鴻門宴”課程內容為研究載體,從“細微”視角入手,以問題為引領,重點從“微細處、微妙處”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呈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手段與技巧,以饗讀者。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高中語文;細微;素養(yǎng)
如今,文言文教學仍然以“字字講解、句句落實”的串講模式為主,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其實,教師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與空間,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開展探究活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就以《鴻門宴》為例詳細談談。
一、從“微細處”進行探究,形成“以退為進”
在進行“鴻門宴”課堂教學中,學生第一個疑問:宴會中樊噲所說的和劉邦與項伯所言內容形式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內容意思幾乎相同,難道宴會前劉邦已經(jīng)在內部約定好統(tǒng)一意見?此問題看似微不足道,卻能體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認真閱讀,只是缺乏一定的深入和細致程度,教師應該抓住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探究催促“花開”美景的生成,可謂是教學藝術的高境界。
教師:這些同學的質疑具有挑戰(zhàn)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重新閱讀相關內容,比較兩者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存在何種差異?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
學生:樊噲與劉邦表達的主要意思相同,內容側重點存在差異;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后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重點在于辯解和表達真相.
教師:劉邦表達“真相”?劉邦內心想的是什么?他為何有這樣的想法?樊噲是如何表達的呢?
學生:劉邦采取一種示弱方式,用“不敢倍德”表明是“德義”的追崇者,暗指項羽威逼就是有違“德義”之人.然而,樊噲直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十分明顯樊噲的言語體現(xiàn)“義”字當先,贊揚沛公居功不自傲,責怪項羽輕信小人讒言,整體表現(xiàn)出“義正辭嚴、理直氣壯”。
可見,教師的小結可以說是“未嘗不可”,但顯得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在古詩“插秧詩”中有這樣一句“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一片秧苗地是在人一步一步后退中實現(xiàn)的,其實,精彩、高效的課堂中教師去雜的“退步”實質是一種“進步”,教學的價值正蘊藏于這“一退一進”之中;因而,教師不急于小結,而是進一步點撥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進行鑒賞閱讀與深入交流。
教師:同學們!能不能換個角度進行探索,兩者不同之處?小組討論交流后再匯報!
學生:我們可以從“策略和措辭”兩個角度進行比較,在策略上,劉邦是“以屈求伸”,呈現(xiàn)可憐委屈之態(tài),符合劉邦“裝”的性格特征;樊噲是“以攻為守”,呈現(xiàn)慷慨激昂之態(tài),符合武將、勇士、警衛(wèi)的性格特征;在措辭上,兩者語言的細微不同之處,呈現(xiàn)兩者“身份、個性和修養(yǎng)”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將軍與大王、秋毫與毫毛、籍吏民與封府庫及封閉宮室”。
以劉邦與樊噲兩人語言上細微變化的對比研究,呈現(xiàn)“同中之異”的微妙,引導學生進入更深的思維層次;在“退與進”的話題中,讓學生體悟不同性格、不同形象人物呈現(xiàn)出細微變化的語言表達,讓學生認識到劉邦內部對外斗爭策略的一致性、多變性與靈活性特征。
二、從“微妙處”進行探究,達成“化大為小”
在進行“鴻門宴”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第二個疑問:文本中“范增和張良”兩個謀士對于“劉邦與項羽”兩大勢力集團的影響是什么?此問題比較常見且問題設計切口較大,有一定的思維價值,但容易脫離文本內容,脫離特定的語言情境,出現(xiàn)“空洞”現(xiàn)象;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視角出發(fā),抓住人物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化大為小的思想方法,創(chuàng)設“見微知著”的針對性問題;學生思考與討論之后,發(fā)現(xiàn)宴會中人物稱謂發(fā)生細微變化,提出一系列新問題:謀士張良在宴會中稱劉邦為“沛公”,在宴會前和宴會后卻稱“大王”,在宴會中所有人稱項羽具有一致性即“大王”,請說出其中緣由?
稱謂的變化體現(xiàn)出人物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形象,問題被“化大為小”之后,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會呈現(xiàn);為了讓學生的探究更加深入,教師可以設置恰當?shù)闹Ъ軒椭七M,促使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索:宴會活動中人物稱謂的細微變化,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實踐中,這種“尋找→發(fā)現(xiàn)→判斷→推斷”的動態(tài)教學流程,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形成學生之間的自主探討與交流,挖掘文本中價值資源,可謂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教學效果較好。
學生:本文中張良三次直呼“大王”,體現(xiàn)出張良為人謙和有禮,處事謹慎大方,臨危不亂的人物形象。
教師:謀士張良為人誠信,能夠把握自身的定位,從來“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劉邦對張良十分信任是理所當然的。
教師:謀士范增宴會前后對項羽的稱呼是什么?請同學們慢慢體味其中妙處所在?
學生:宴會前后兩處均沒有稱謂,語氣比較霸道,有倚老賣老的意味,不顧及項羽的面子,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項羽集團的失敗是大勢所趨。
根據(jù)宴會上劉邦部下對其稱謂可以看出,劉邦的權力集團比較團結,一致對外,有一定的抱負;宴會上對項羽的恭維是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時機;教師引導學生對人物語言的微妙變化進行探究;這正是“鴻門宴”文本中運用語言特征體現(xiàn)人物個性和內心世界的巧妙之處。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該從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來,從文本語言視角的“細微”之處入手,著力于文本內涵與精華的挖掘,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長青.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思路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
[2]邵紅梅.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