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1944 年生,仫佬族,廣西羅城人,畢業(yè)于中南民族學院。中國文聯(lián)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研究員。歷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聯(lián)主席。現(xiàn)任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
“千峰變紫入遙林,禪室枝燈向夕陰。/僧未閉關容小飲,時方休夏得長吟。/品題泉石疲雙眼,位置溪山役片心。/莫放癡憨還我癖,任教雅俗判升沈?!边@是明代舉人陳瑾在《羅秀山紀游(有引)》寫下的詩句。這詩不失為羅秀山的真實和生動寫照,也吟詠出詩人游羅秀山時的心境。徐霞客也曾游過羅秀山并留下《獨登羅秀山詩》和《重陽日記》之作。據(jù)史料記載,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不少贊美羅秀山的人文和自然風光的佳文詩篇。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時光的流逝,羅秀山幾度遭到破壞,古建筑被摧毀,歷史資料丟失,曾被贊譽為“天下名山”的邕州八景之一,卻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錄中,廣西桂林、柳州、北海榜上有名,唯首府南寧卻無緣,令人感到糾結與費解。是為何故?這些年,桂學研究會潛心對廣西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深入、全面的挖崛、探討和研究,過中發(fā)現(xiàn),廣西很多歷史文化都沒有認真、深入地開發(fā)與研究。南寧這座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古城,不是沒有歷史文化,而是由于缺乏對歷史文化敬畏之心、自知之明。沒有用心、用功、用情去挖崛、開發(fā)和宣傳,導致很多名勝古跡被遺忘、丟棄、損壞和埋沒,鮮為人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離不開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認知、保護、開發(fā)和運用。
為探尋邕城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她實至名歸,我們從古籍中收集了大量關于羅秀山的文史資料,令人無比震撼、無比激動。
前些年,我有機會游覽了不少名山大川,深知名山大川對提高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文化品味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城市,有了古跡名勝就有了文化與歷史,就如同喝了陳年佳釀一般令人回味無窮。我們決計去探尋早被人們遺忘的羅秀山。
這天,氣候適宜,天高氣爽,我們沿著一條路徑上山,行走在古老的山道之上,置身于森然叢林之中,去尋覓羅秀山的寺廟古剎的廢址,觸摸它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痕跡。對此行我并沒有大多的期待,因為荒蕪了數(shù)十年,已無人問津的羅秀山,至今沒有經(jīng)過任何人為的修繕,一片荒山野嶺,不會有什么驚人的發(fā)現(xiàn)和值得興奮的感覺。
不知走了多久,路越來越難走了。仰頭往前看滿目樹叢,低頭看不到腳下的路,我們撥開樹叢,尋著一條隱約的小路往前行。羅秀山峰巒竊然,草綠花香,叢林凝碧,青藤吐綠。隨風飄移的云霧,盤旋山間,群山時而清晰,時而縹緲神秘莫測。一條崎嶇的山道上的石頭非常奇特,每塊石頭仿佛都刻下當年滄桑歲月的痕跡。我伸手輕輕地撫摸著,心頭涌起古人吟詠羅秀山的詩句:“尋山入羅秀,旋結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風落駕書。/聞猿得句后,見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無因夢使車?!睔v代有不少名人志士都游覽過羅秀山,從現(xiàn)殘存的史料中也可見端倪。明代進士董傳策游羅秀山探仙尋禪,寫下著名的《羅秀山記》,被選錄入《國學珍本文庫》之一的《天下名山游記》,使羅秀山得以名揚,成為“天下名山”。他寫下的“梵宇松青羅秀山,下界微茫辯佛心”的佳句增添羅秀山神秘的色彩。
沿著被人踩出的小路,我們攀登上山,終于到了一塊比較平坦的山地。我狐疑地看著腳下踩的亂石和磚頭,也許是羅山寺的舊址。據(jù)史料記載,當年這里古跡眾多,除羅山寺之外,還有感果寺、淥樓廟、惠進禪院、思迎塔院、羅秀丹爐、五百僧堂、千觔洪鐘、萬棟精廬、北寺龍?zhí)?、大仙足跡、仙逸亭、駐仙石、佛骨巖等眾多古建筑和名勝,如今都已蕩然無存,不見蹤影了。果然不出所料,這頹廢荒野的模樣未超出我原先的想象。連古寺廟堂一點地基墻垣和石階都不見,空蕩蕩的荒涼,讓所有人失望。我俯身苦苦尋找,撿了兩塊琉璃瓦碎片,目睹歲月為這原本油光發(fā)亮的瓦片留下的創(chuàng)傷。我頓時感悟到這小小碎片,粘著歷史塵埃與滄桑!不可丟棄。帶回家里,要把它們擺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作為永恒的歷史文化紀念!
我們探勝心切,沿著山路前行,四面山勢環(huán)抱、古樹參天、青翠覆蓋。就是在這極富詩意的幽靜中,我們一步一步邊走邊尋覓,希望能在荒山野嶺中發(fā)現(xiàn)奇跡!
羅秀山,因有古代名士葛洪、西晉道士羅秀在此寓居煉丹而得名。同行的蘇先生告訴我們,前些年建龍門水都文化旅游景區(qū)時,發(fā)現(xiàn)珍貴的歷史文物《鼎建羅山真武大殿碑記》殘片。證實羅秀山曾建有“真武大殿”,供奉真武大帝。這和史料記載羅秀山是道教名山相吻合。大家聽了極大地引起前去探尋真武大殿廢址的興致。
我們忘記了登山的疲勞,蕩開叢叢綠草灌木,巡回往復,隱隱看到發(fā)現(xiàn)碑記的遺址。這里也沒有留下殘垣斷壁,四野空空。但觀其地勢和環(huán)境,似有幾分靈氣。我贊嘆不絕,浮想聯(lián)翩,仿佛看到規(guī)模宏大、堂皇精美、玉京尊神威嚴的真武大殿就聳立此地。心想大殿如果能保留至今該多好!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從來沒有如果,所以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都是需要認真接受的。
有史料記載,晚唐宋初惠昕法師修訂的《六祖壇經(jīng)》,出自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為世界四大《六祖壇經(jīng)》版本之一。故羅秀山亦是佛教名山,堪稱“地靈人杰,仙佛同廛”之圣地,名噪一時。
為探尋惠昕所修《六祖壇經(jīng)》出自羅秀山惠進禪院,我們翻閱了不少史料?!读鎵?jīng)·序》中有“依真小師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述”的記載。南宋中期國家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卷之《邕州·仙釋》有載:“正恩大師,羅秀山在宣化縣北。天寶三載正恩大師惠昕于此開山。”此記載表明惠昕大師于唐天寶三年(744年)開始在邕州羅秀山駐錫建寺修行。南宋著名藏書家晁公武所著《郡齋讀書志》亦有載:“《六祖壇經(jīng)》二卷。古唐僧惠昕撰。記僧盧慧能學佛本末?;勰芴柫妗7彩T。周希復有序。”此亦表明《六祖壇經(jīng)》出自唐代僧人惠昕之手筆的《六祖壇經(jīng)》是唯一的中國佛經(jīng),是佛教的典籍。慧能法師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慧能大師”。慧能法師生前的主要講法,后由弟子法海整理成《六祖壇經(jīng)》傳世?!读鎵?jīng)》在隨后世代相傳中,幾經(jīng)修補,形成多種版本。學術界認為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寶本四種版本最具代表性。其中惠昕本出自邕州羅秀山,這證實羅秀山稱“天下名山”名副其實,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看到距今二千多年的古寺老廟廢址,很多歷史往事涌上心頭。羅秀山之所以成為佛教道教薈萃之地,跟西江流域宗教文化影響有密切關系。秦始皇時統(tǒng)一嶺南,使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得到很好融合,宗教文化沿西江傳入嶺南,沿江建了很多寺廟禪院。當時的邕州臨江靠水,山川秀美、商貿(mào)繁華、人丁興旺,是建道觀、寺廟、禪院最佳選擇地,形成了鼎盛一時的宗教文化。如今當年古剎大殿,帶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古跡已蕩然無存。我為這些與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相聯(lián)系的宗教文化的丟失感到十分惋惜。
人類用石塊砌起的堅固大廈,是人類力量偉大的結晶,也可能頃刻夷為平地,但人類用勤勞與智慧締造絢麗多彩的文化,卻延續(xù)下來。這是歷史的記憶、時代的回音,不是純粹的建筑奇跡或令人肅然起敬的遺跡。文化的力量依舊強大,生命依舊鮮話。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穿越了五千年的時光隧道,為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照亮了世界。文化是人類靈魂神圣的標識,不同時代的人從這里可以相互了解和鼓舞,丟棄不得,忘卻不了,摧毀不倒。文化是永恒的,是人永久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 ?練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