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林
她從不主動與人說話,被男生看一眼就渾身發(fā)抖
小君今年17歲,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學習成績優(yōu)異,在校園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對她的評價莫衷一是:有的說她善良,低調;有的說她清高,不愛搭理人;有的說她自私,不愿分享學習方法;有的說她有心機,一見男生就臉紅,卻從不與女生一起議論男生,明顯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學們在背后議論她,因為她在班里沒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歡。
前不久,幾個女生在教室里嘻哈打鬧,討論周末去哪里看電影。小君在一旁默默地聽著,忽然悲從中來:為什么我這么孤單?這個念頭一出現(xiàn),她頓時有窒息的感覺,非常難受。
“這孩子該不會是得了什么病吧?”前來就診時,小君的媽媽俞女士不安地問,“她從小就靦腆,我也沒當一回事。”
交流中,小君告訴我,她的確是個靦腆的女孩,從來不愿主動與人講話,不得不與人講話時,她就渾身不自在,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而且臉紅、心跳加速,就像做了虧心事似的。
我問:“如果和你講話的是男生呢?”
小君馬上臉紅了:“別說講話了,就是男生看我一眼,我都會緊張得發(fā)抖,想馬上逃離?!?/p>
俞女士插話:“男老師她也怕!上次給她報數(shù)學一對一輔導班,聽說老師是男的,她死活不去上課。鬼知道她怕什么!這樣下去可怎么得了?”
我十分認真地盯著小君,一字一頓地問:“告訴阿姨,你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狀況嗎?”
小君眼里噙著淚水,重重地點頭:“我想和女生們聊天、周末一起看電影,我不想和人說話那么不自然。真的阿姨,幫幫我!”
我給小君做了scl-90自評量表測驗,其中“人際敏感”和“焦慮”分值明顯偏高,但并沒有到嚴重的程度。結合交流中的觀察,我診斷她患有社交中的對人恐懼癥。
“對人恐懼癥?”俞女士問,“好奇怪的名字。不是社交恐懼癥嗎?”
我告訴她,對人恐懼癥是社交恐懼癥的一種,典型癥狀是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認為眼睛的余光在窺視別人,因而惶恐不安?;颊呙髦@種恐懼不合理、過分,但又不能控制。對人恐懼癥臨床表現(xiàn)特殊,因而不難診斷。
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為日后性格形成埋下了禍根
治療對人恐懼癥之前,必須找到引發(fā)病癥的原因。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人恐懼癥的致病因大多在童年。于是,我與小君單獨交流,請她回憶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那些讓她不愉快的事件。
在我的耐心引導下,小君漸漸向我打開了心扉。她告訴我,她小時候,父母對她要求很嚴,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如果她不聽話,爸爸就會發(fā)脾氣。
“爸爸發(fā)脾氣真的太可怕了,像暴風驟雨一樣!”小君講述的時候,表情如臨其境,“記得有一次,我的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不高興,罰我把做錯的題重做一遍,寫錯的字重寫十遍。當時已經晚上十點,我瞌睡得要命,不想認罰。爸爸頓時火冒三丈,把鋼筆甩到我臉上,筆尖刺傷了我的臉,鮮血直流?,F(xiàn)在想起那件事我還很害怕?!?/p>
上小學四年級時,小君從沈陽轉學來上海。因普通話不標準,她曾被同學譏笑“土老帽兒”。課堂上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她被老師嚴厲批評,加上同學起哄,她曾拒絕上學兩周。
小君還告訴我,她的父母有很古板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女孩子就應該少出門,在外面蹦蹦跳跳、打打鬧鬧是不正經的行為,更不能和男孩子交往,容易上壞人的當。所以,除了學校和家,小君很少去別的地方玩耍,從不和男生交往。上中學以后,她見到男生女生之間的交往很反感。
“我可能是個很矛盾的人,明明知道父母的觀念不對,可遇事還是照他們說的去做,像個木偶,事后又恨自己沒主見。”小君深深地自責。
上高中以后,小君的孤僻性格給她帶來了不少麻煩。她拒絕參加班里的集體活動,運動會不報項目,在教室和寢室都很少說話,給人很清高的印象。她不擅長表達,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不少同學。漸漸地,她感覺自己被同學們孤立了,內心難過極了。
對自己清晰的認知和深刻的領悟是最好的治療
針對小君的具體情況,我制訂了個性化心理輔導方案。
首先,我運用認知領悟療法,引導小君全面認識對其孤僻性格產生影響的諸因素,使其領悟到:
1.小時候,她被父母灌輸了不恰當?shù)娜穗H交往觀念,尤其是與異性交往的禁忌,使她的性格中有較強的羞恥感,對她以后的人際交往起到了阻礙作用。
2.小時候,她因被爸爸訓斥而導致的恐懼反應、被老師當眾批評而產生的羞辱反應,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心理創(chuàng)傷被日后的負面生活事件激活,導致出現(xiàn)人際交往障礙,由恐懼特定的幾個人,到恐懼所有人。
3.在與同學相處中,她因性格原因多次被誤解,感到委屈、怨恨,又由于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這些挫折反應在潛意識中被轉換為敵意和回避反應,導致她產生了泛化心理現(xiàn)象,即由對某一人的敵意、回避,發(fā)展為對周圍所有人都產生了戒備心和回避反應。另一方面,自責、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恥感和膽怯心理。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著正常的與異性接觸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經內化了的兩性交往禁忌又抑制她的欲望,使她常常處于心理沖突之中。而害怕、羞于見男生這種病態(tài)反而減輕了她的這種沖突。
5.當她出現(xiàn)對人恐懼反應后,便批評自己,控制自己,督促自己主動與人交往,這就形成了負面心理暗示,無形中強化了恐懼癥狀,進一步導致了她的自我感覺惡化。如此惡性循環(huán),使恐懼癥狀日益嚴重。在這種想改變又改變不了,想擺脫又無力擺脫的困境中,早年的心理創(chuàng)傷被激活了,與現(xiàn)實問題交織在一起,產生了綜合作用。這就是她除了回避女生,害怕男生外,還那么怕老師的緣故。
對自己性格的清晰認知和深刻領悟是最好的治療。兩次心理輔導之后,小君的焦慮心情明顯緩解。
接下來,我運用系統(tǒng)脫敏療法對小君進行了三次適應性訓練。
放松訓練是在想象中進行的。我讓小君在想象中不斷模擬產生社交恐懼的場景,然后在我的引導下逐漸適應,使恐懼不再那么強烈。當她適應了一種場景,我就更換想象的情節(jié),使恐懼增強,比如讓男生出現(xiàn)、爸爸出現(xiàn)等,繼續(xù)訓練她的適應力。
每次訓練結束后,我都會帶著小君進行全身肌肉放松訓練,以消除她的緊張和厭惡情緒。
隨著訓練的深入,小君的情緒狀況越來越好,人際敏感和焦慮指數(shù)明顯降低,表明她已經可以在真實環(huán)境中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了。
一個月的電話回訪中,俞女士告訴我,小君的變化讓同學們十分驚奇,都說好像班里新轉來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學霸。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