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yè)是做一個五斗柜,初中生組裝了一輛自行車,75%的初中畢業(yè)生會選擇職業(yè)學校成為學徒……
2012年,我因為工作需要來到荷蘭,從事中文教學。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外聯(lián)部的安排下,我住進一個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小區(qū)。我第一次接觸荷蘭的“匠人”教育是因為鄰居瑪麗。在她的懇請下,我成了她的兩個孩子——吉米和湯姆的中文老師。吉米是哥哥,14歲,正在讀初中。8歲的湯姆是弟弟,剛讀小學二年級。
由于是利用業(yè)余時間教他們中文,所以我?guī)缀趺刻於紩ガ旣惣?。一天,我剛走進瑪麗家的院子,就看見吉米帶著湯姆在院子里敲敲打打。只見湯姆拿著一個兒童專用的刨子在一塊木頭上刨著,吉米在一旁不停地指點:“沿著黑線,兩只手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然后往前用力一推!”吉米像模像樣地教著湯姆,就像一個老師傅。
我問了瑪麗才知道,原來吉米是在輔導弟弟的家庭作業(yè):做一個五斗柜。我聽后很吃驚,才讀小學二年級的小孩就能做復雜的五斗柜?瑪麗見我很驚訝,就指著院子一角的自行車說:“這輛自行車就是吉米獨立完成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從未聽說過一個初中生可以自己組裝如此復雜的自行車!接著,瑪麗又興致勃勃地把我?guī)У綇N房,指著一個櫥柜說:“這是當年吉米讀小學時的杰作,那個小板凳就是湯姆上個月剛剛做好的?!?/p>
我從瑪麗那兒了解到,荷蘭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后,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職業(yè)體驗課,比如參觀消防局、警察局等,讓孩子能夠很直觀地去了解一個職業(yè)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
學校還會定期請某種特定職業(yè)的人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介紹他們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會帶來各種工具和模型,讓孩子明白每一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果孩子們對垃圾車感興趣,學校會組織這些孩子去垃圾場,看垃圾分類的工具和操作方式。
這種職業(yè)教育除了寓教于樂,還處處滲透著“各種職業(yè)都是平等的”“孩子的每個職業(yè)夢想都值得尊重”等觀念。而這些,在荷蘭的幼兒教育中是很普遍的。
在荷蘭,做匠人從來都不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相反,如果被別人稱為匠人,則意味著已經成為某個行業(yè)中的佼佼者。
貫穿其中的是荷蘭人獨特的“學徒制”雙軌制職業(yè)教育。2014年5月的一天,吉米向我請假說要去上班,馬上就可以自己賺錢了。我大吃一驚:“你不是還沒畢業(yè)嗎?”吉米非常興奮地對我說:“我要去讀職業(yè)高中了!”
原來,當時16歲的吉米在完成9年的義務教育后,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去讀職業(yè)中學還是去上普通高中?兩個選項通往不同的道路:讀職業(yè)中學意味著他要找到一個學徒的崗位來半工半讀,而讀普通高中則是為以后繼續(xù)讀大學、做研究做準備。
熱愛手工的吉米選擇了前者,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不用等到27歲再去工作,我可以更早地適應職場,更早地自立?!彼l(fā)自內心地認可學徒制,但這條路走下來其實并不輕松。
兩個月后,吉米開始在一家家具公司當學徒,每周工作3天,其余兩天在職業(yè)學校學習。
職業(yè)學校的學費全部由政府承擔,而學徒的工作崗位每月還可以給他們帶來700~1300歐元的薪水來支付基本的生活費用。
這就是荷蘭的“匠人教育”。
在很多國家,接受高等教育是通向人生金字塔尖最有效的途徑,但在荷蘭不是,接受職業(yè)教育的人同樣可以拿高薪、受人尊重。在荷蘭,年輕人初中畢業(yè)后,75%的人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yè)學校,成為學徒。這個體系令荷蘭年輕人的失業(yè)率非常低。(宗向榮)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