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
周周興沖沖地揚起試卷,跑到媽媽身邊:“這次考試我得了98分!”然而,媽媽皺起眉頭:“差兩分就滿分了,那兩分你是怎么丟的?”迎面潑來一盆冷水,周周的笑容當時就凝固了,然后慢慢耷拉下腦袋,老遠都能感到他的難過。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最好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即不管外在條件如何,我愛你,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比欢芏嗉议L像周周媽一樣,心中有個“理想的小孩”,這個小孩過目不忘,做事細心,考試雙百,從不懶惰……他們打心眼兒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這個理想的小孩,如果孩子不是,他們就會感到失望,并冷淡地對待孩子。
那么,問題來了。父母愛孩子,究竟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哪種愛對孩子來說更好呢?
家長篇:
孩子,抱歉,媽媽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韓梅麗,5歲孩子的母親)
我的性格有點小暴躁,每當兒子淘氣時,我總忍不住吼他,急了還會打他。日子久了,我發(fā)現他的性格越來越像我,年紀小,脾氣大,一遇不順心的事就大喊大叫。
我想起我的父母,他們在我小時候就曾粗暴地對待我,如今我又用這種教育方法對待我的兒子。我很羞愧,決心改變,給兒子“無條件的愛”,凡事尊重他的意見。
一開始效果不錯,兒子很愿意親近我,性格也不那么暴躁了。但是沒過倆月,他故態(tài)復萌。每次我都強壓怒火,盡量跟他講道理。遺憾的是,兒子并沒有因為得到“無條件的愛”而變得懂事聽話,反而越來越任性。
一天晚上都上床了,兒子非要吃零食。我好言相勸,他不僅不聽,還哭鬧個不停,罵我是騙子。我徹底崩潰了,積壓多日的委屈、失望噴涌而出:我努力做到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他為什么還是老樣子?為什么沒有改變?為什么?!
痛定思痛,我的想法改變了。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但深入去想就會發(fā)現,這對父母太苛刻,太不公平。父母除了是父母,還是人。是人,就有情緒,就有對他人的期待!
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愛偶像,是因為偶像滿足了你心中的理想;你愛朋友,是因為你們志同道合、互幫互助;你愛伴侶,是因為他愿意和你同呼吸共命運。既然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那么父母愛孩子,為什么就沒有條件呢?一味強調父母應該無條件地愛孩子,其實是忽視了父母作為人的需求。
愛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但如何去愛,值得好好思考。別苛求父母,別神化父母,我們也是蕓蕓眾生的一部分。父母對孩子可以有要求有期待,問題是父母要學會用比苛責、打罵更好的方法表達要求和期待。而這,也正是我要學習的。
孩子篇:
從此,我不再要求父母無條件地愛我了
(于恒靜,大學二年級學生)
我爸總是責備我——你這么想不對,怎么能這么想呢?你這么胖還吃?
我媽總是否定我——在她眼里,我成績不夠好,說話難聽,長相難看……
話說這長相難看,難道不是她和我爸的責任嗎?但無處講理。
我曾特別希望爸爸媽媽能尊重、認可、支持我,能多給我一些愛??晌矣帽M手段、各種努力,他們總是不滿意,所以對我也不夠好,于是我就覺得委屈。
上大學后,我的一個同學直言不諱地對我說:你爸媽對你不好,是因為他們有期待,而你沒有滿足他們的期待。他們希望你聽話、優(yōu)秀,而你沒有做到,他們不開心,所以就不會給你想要的愛。如果你想得到他們的愛,就去實現他們的期待好了。
比如他們對你的期待是A。你做到了A,他們就會愛你。你不做到A,他們就會恨你。他們把自己的愛明碼標價,只要你付出足夠的籌碼,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你要搞清楚——到底是他們從來不認可你,還是你從來沒有實現他們的期待?
這番話讓我醍醐灌頂。是啊,愛從來都是有條件的,哪怕是父母之愛。
可能你覺得他們的期待太高,高得不合理,無法實現,但這只是你的看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對愛的標價權,不是嗎?就像你在商場看上一件皮衣,標價5萬,你覺得華而不實,不買就是。你在沙漠渴得要命,遇到賣礦泉水的,一瓶也5萬,你覺得貴得離譜,不喝就是。他有標價的自由,你有買與不買的自由。你渴,需要喝水,這是你的事,不是別人必須給你水的理由。你想喝水,就掏高價。別無選擇,這就是現實。
當然,爸媽可能沒意識到他們的愛是有標價的,這都發(fā)生在潛意識里。但沒意識到,不等于不存在。
或許我的同學說得對,我過于期待父母的完美。他們生我養(yǎng)我供我讀書,已是恩情。他們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好的父愛母愛,所以有了孩子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做個好父母。當我理解了這一點之后,便常勸自己:別過高地要求父母,就像我希望父母也別過高地要求我一樣。
教師篇:
無條件地愛孩子,不妨礙父母做真實的自己
(李桂華,某實驗中學老師)
無條件的愛,是指不管孩子健康還是病弱、漂亮還是丑陋、成績好還是成績差,父母都愛他。有這樣的愛作支撐,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無所畏懼。因為“你不愛我,可爸媽愛我”——這種感覺會讓孩子特別踏實,并從內心產生足夠的力量來面對世界。
有家長說,我就是這樣啊,我對孩子沒有要求,只希望他快樂。
可這是多么高的要求?。『⒆硬豢赡苤挥锌鞓?,而且不經歷痛苦、挫折,他也不知快樂為何物。風雨雷電、晴空萬里,都是孩子要經受的,他不需要永遠快樂,只需要習得在逆境中讓自己快樂的能力,就夠了。
有些父母喜歡將自己未竟的心愿讓孩子完成,雖然我不提倡這樣,因為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但這也是促進孩子成長的一種動力,只要父母不將自己未遂心愿的憤怒、委屈等情感一并施加給孩子,不過于執(zhí)著,不完全淹沒孩子的自我需要就行。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缺點、弱點,他們在孩子面前,會特別想甩掉這些缺點、弱點。比如,他討厭自己拖延,當看到孩子拖延時,就會特別生氣。這恰恰與他內心想丟掉的不好感受有關。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他自己,你就得先成為你自己。只有你內心順遂,對孩子沒有心理投射,才能和孩子不糾纏。
有時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會罵一下打一下,這是親子關系的一部分,如同陽光與陰影同在一樣,不必過于內疚。偶爾發(fā)發(fā)脾氣,恰恰可以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完美的,包括父母。孩子看到真實的父母和真實的情感,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
愛而不求回報的人是圣人,卻不一定是好父母。因為無限獲得愛卻無須履行任何義務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自私、任性?!氨M管我脾氣不好、花天酒地,可你也應該愛我!”在這種自戀中,孩子以為他哪怕最讓人討厭的品質也應該被接受和原諒。
父母愛孩子,不代表當孩子的行為有偏差時不去糾正他。如果父母因為愛孩子而不去糾偏,那反而會害了孩子。
我們和孩子是人生中的旅伴,一路上有爭吵,有合作,有委屈,有感恩,有真摯的愛,或許也有突然的恨……我們陪伴彼此,也成就彼此。
專家篇:
優(yōu)秀不是被愛的原因,而是被愛的結果
(豐蓮,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你優(yōu)秀我就贊賞你,否則我就冷落你;你出色我就認可你,否則我就貶低你。這種評價方式,在職場也許會激勵人努力奮進,并維護付出與收獲的公平。但如果把這種功利性審美帶入家庭,就會產生大問題。
在本該獲得愛與安全的家里,如果也實行“適者生存”法則——考得好給獎勵,考不好給懲罰——那孩子就會把被愛、接納與優(yōu)秀畫等號,很容易造成內心的分裂:一方面,拼命追求優(yōu)秀,試圖獲得更多的愛和認同;另一方面,又不想讓自己優(yōu)秀,以證明自己不優(yōu)秀也可以被接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整天在大腦里打架,會產生嚴重內耗。這也是有些孩子長大成人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個來訪者問我:如果你給我打分,滿分制,你會給我打多少分?
她不要求立體地考察她,而要求我把她放在扁平的優(yōu)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評價她,這讓我感到好奇。原來,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嚴苛的家庭,父母的觀念是:你考90分,我們就愛你90%;你考20分,我們就愛你20%。假如你考0分,那我們就不愛你了。
這種用優(yōu)秀來換取愛的馴養(yǎng)方式,產生了什么后果呢?
一、優(yōu)秀變成了自我強迫
來訪者說起她在家不小心搞砸了一件事。老公、孩子都沒怪她,但她特別自責:我怎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我太沒用了,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后來,她意識到:她心里自責的聲音和小時候媽媽責備她時一模一樣。小時候,她每次做錯了事或者想放松、快樂的時候,媽媽就會批評、催促她。長大后,優(yōu)秀不再是她自發(fā)的追求,而是對批評的防御,以及習慣性的自我逼迫。
二、厭惡真實的自己
明明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她總能看到不足,并盯著不足,厭惡地活著,很少有歡愉:我成績不錯,但情商不高;我很細心,但沒有大局觀;我這次做得很好,但下次就不一定了……這使她一輩子都無法對自己滿意。
三、用功利心來審判別人,包括親人
當一個人用優(yōu)秀來評價自己時,也會用這個標準去評價別人。挑剔愛人,譴責孩子,嘲諷朋友,在功利性審美之下,她很難對周圍的人滿意,而且越熟悉的人她“看到”的缺點越多。
四、一旦不夠優(yōu)秀,就感到恐懼和絕望
如果做不到一直優(yōu)秀,抑郁、頹廢、卑微、討好就會產生。因為無法獲得穩(wěn)定的愛和溫暖,也會更容易被人控制情感。因為她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愛。而這些,本質上是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
所以,當來訪者要求我給她打分時,我思考片刻說,100分,也就是滿分。
一瞬間,她很開心,但很快收住笑容:“我怎么會是滿分呢?這不真實?!?/p>
我不同意:“當然真實。你是完整的個體,獨一無二,你有缺點,但那也是你的一部分。圓潤的部分有和諧的美,殘缺的部分有力量和悲傷的美,就像維納斯。”世上不是只有一種審美,我們要學會用更豐富的審美來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
要記?。簝?yōu)秀不是被愛的原因,而是被愛的結果。想讓自己優(yōu)秀的動力,只有一個:在愛和欣賞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別和珍貴,然后才能發(fā)自內心地努力。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