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賓: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研究所、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業(yè)信息與經(jīng)濟研究所“12396”新農(nóng)村服務熱線植保專家李明遠研究員。
8月正值大白菜種植時節(jié),很多人知道大白菜有三大病害,這期就來談談大白菜的這三大病害,即病毒病、霜霉病和軟腐病。在20世紀后半段對市民的生活有太大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也時有發(fā)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冬季保護地很少,從10月份一直到第2年的3—4月份,大部分市民主要靠吃大白菜過冬,大白菜有市民的“半年菜”之稱;所以,大白菜的豐產(chǎn)對市民的冬季食用蔬菜影響很大。大白菜生產(chǎn)關乎市民的“菜籃子”,政府及種植大戶都極其重視大白菜“三大病害”。
病毒病、霜霉病和軟腐病這3種病害在發(fā)生時往往最先見到的是病毒病,接著霜霉病逐漸嚴重,待到包心期會發(fā)生軟腐病,使大白菜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受到嚴重的影響,但這3種病在年度間也有些差異(表1)。總體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三大病害”較常發(fā)生,60年代以后間或發(fā)生。隨著抗病品種的不斷推出和綜合防治措施的推廣,在北京自90年代后大白菜“三大病害”漸輕。
大白菜病毒病又稱大白菜孤丁病,多在大白菜間苗時即可見到,主要表現(xiàn)是出現(xiàn)皺縮花葉,即心葉綠色不均、明脈、皺縮到一起(封底圖1);再往后就更加明顯,不光心葉生長受阻,抽縮到一起(封底圖2),即便是長出的葉片上往往出現(xiàn)大量的蝕紋斑(封底圖3),病害較輕時有的可以形成較小包心,但往往歪七扭八,里面還夾雜著一些有壞死斑的葉片,根本不能上市,對大白菜的產(chǎn)量影響極大。如果用帶病株作為留種株,嚴重時花梗抽不出來,植株提早枯死;較輕的雖可抽出花梗,但莖葉畸形、黃綠不均,花色變淺,不能結(jié)實或產(chǎn)籽量極少。
大白菜霜霉病在大白菜的子葉期即可發(fā)病,即在水浸狀斑或正常部位出現(xiàn)一些白霉(封底圖4)。在傳染真葉后,一般葉正面出現(xiàn)黃斑(封三圖5),有時病斑受到葉脈的限制,呈現(xiàn)出多角形,而葉背會長出大量的白霉(封三圖6)。到了晚期病部葉組織枯死,形成一些多角形的枯斑(封三圖7),枯斑多時引起整株的葉片自外向內(nèi)枯死。當枯葉過多時,心葉大大減少,進而影響到大白菜的包心,使產(chǎn)量明顯的降低。在采種的植株上,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除在葉片、種莢上生出白霉、黑斑外,有時會令花序畸形、膨大或扭曲。除了霜霉菌的直接危害外,病部的傷口有可能成為軟腐病入侵的門戶,在包心期加重軟腐病的危害。
一般大白菜軟腐病在包心期開始發(fā)病,癥狀表現(xiàn)有4種:一是由菜幫基部開始腐爛,腐爛為濕腐,如同泥狀,開始為灰白色,后變?yōu)榛液稚?,最后干縮變褐,病部一般逐漸向上向內(nèi)擴展,到晚期使植株倒伏、死亡(封三圖8);發(fā)生普遍時會造成大面積的植株枯死(封三圖9);較輕的植株雖不倒伏,到天冷下來后病情可不再發(fā)展,但往往株型不正、產(chǎn)量降低,給大白菜造成極大的損失。二是從上部葉開始腐爛(封三圖10),這大多是因蟲害造成的傷口感染所致,最后也會造成整株腐爛。三是“爛葫蘆”,表面看去葉片沒有發(fā)生軟腐病,但植株往往打蔫,拔下病株會發(fā)現(xiàn)根頸部的髓部腐爛了,形成一個如葫蘆狀的空腔(封三圖11)。四是用帶病的植株采種時,病害繼續(xù)發(fā)展,腐爛處隨著莖稈向上發(fā)展,造成種株枯死。
表1 北京市1949—1989年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發(fā)生情況
為害大白菜的病毒病以蕪菁花葉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為主,還有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等。
蕪菁花葉病毒的粒子為線狀,750 nm×(12~15)nm,致死溫度55~60 ℃,體外存活期2~4 d,稀釋限點為2 000~3 000倍。除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為害煙草和菠菜。雖微傷口也可以傳毒,但在田間仍是主要靠蚜蟲傳播。蕪菁花葉病毒有多個株系,有人用十字花科蔬菜組成的鑒定寄主譜,將中國10個省市的TuMV主流分離物根據(jù)致病特性分為7個株系群,即:普通株系(Tu1)、小白菜株系(Tu2)、海洋白菜株系(Tu3)、大陸白菜株系(Tu4)、甘藍株系(Tu5)、花椰菜株系(Tu6)和蕪菁株系(Tu7)[1]。
大白菜霜霉病是由寄生霜霉[Hyaloperonospora parasidica(Pers.ex Fr.)Constant,異名:Pernospora parasidica(Pers.ex Fr.)][2]引起,屬于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該菌的菌絲無色、無隔,侵入后在細胞間隙擴展,以吸器伸入細胞吸取營養(yǎng)。到一定時期產(chǎn)生孢子囊梗,單生或束生,由氣孔伸出,無色,無分隔,其頂端分枝為二杈分枝,一般分6~8次,末級分枝微卷曲,其頂端生孢子囊(或稱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至卵圓形,大?。?4~27)μm×(25~30)μm。大白菜霜霉病的有性世代產(chǎn)生卵孢子,一般多在種株莖及畸形的花序中可見,但筆者10月在北京大白菜的葉片組織中見到過霜霉病的卵孢子。卵孢子淡黃褐色,球形,表面略帶皺紋,直徑26~43 μm。十字花科霜霉病可分成蕓薹屬、蘿卜屬、青菜屬3個變種,每個變種又可分為若干個生理小種,大白菜對蕓薹屬變種比較敏感,但生理小種通過不斷的適應會產(chǎn)生變異。
早年大白菜軟腐病被認為是由2種細菌所致,包括:Erwinia aroideae(towsend)Holland及Erwinia carotovora(Jones)Holland,但近代統(tǒng)一認為是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Dye)Garden et al.引起的[3],菌體短桿狀,周生剛毛2~8根,在普通肉質(zhì)培養(yǎng)基上菌落灰白色,圓形,微突起,略呈半透明狀,有光澤,邊緣整齊。不產(chǎn)生芽孢。這類細菌能分泌一種消解植物細胞間果膠質(zhì)的酶,使細胞離解,而呈現(xiàn)出軟腐狀。有研究表明如果單一的軟腐菌危害,應無臭味,但在分解過程中往往因另一種腐生菌入侵,而促成發(fā)生軟腐病時伴有惡臭味[4]。
鑒于大白菜“三大病害”分別屬于病毒、真菌和細菌不同類別的病原,所以發(fā)生的規(guī)律有所不同。
一般來源于栽培或野生寄主,鑒于窖藏大白菜多于秋天種植,經(jīng)過春夏近半年的積累,病毒來源廣泛,關鍵是傳播方便,即有翅蚜的種類和數(shù)量足夠多。傳毒的介體分別是桃蚜、菜蚜、蘿卜蚜、棉蚜和甘藍蚜,以非持久方式進行傳播,即帶毒蚜蟲連續(xù)在幾株健株上取食后失去傳毒能力。一般情況下,帶毒蚜蟲傳毒時間只有25~30 min。采取人工接種時,在25 ℃的溫度環(huán)境中,于大白菜幼苗上的潛育期為7~14 d。其次是氣象條件,它不光影響寄主的抗病性,還關系到傳毒介體的繁殖與遷飛,一般高溫、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傳播。在這方面除了氣候的變化以外,和播期關系也很大,一般早播的病毒病流行風險較高。實際上管理的水平如播后的水分管理對環(huán)境也有影響。更重要的是,大白菜品種對蕪菁花葉病毒主要株系的抗性各異,如遇上敏感的株系,大白菜病毒病發(fā)生就重。此外,病毒病的發(fā)生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一般來說發(fā)生了大白菜病毒病的植株,霜霉病和軟腐病也容易發(fā)生??梢哉f,大白菜病毒病是白菜“三大病害”的第一誘因。
大白菜霜霉病可以菌絲形式潛伏在冬儲的大白菜根頭越冬,還可以產(chǎn)生卵孢子以越冬;但是,目前保護地已遍布全國,實際上主要仍以孢子囊作為越季的形式。鑒于窖藏大白菜多于秋季播種,實際露地十字花科上的霜霉菌都可以成為它的侵染源,發(fā)生的關鍵主要在于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霜霉病實際上屬于低溫病害,在7~13 ℃不但容易形成孢子囊,而且有利于孢子萌發(fā),16 ℃適合病菌侵染,在20~24 ℃潛育期最短;所以,一般忽冷忽暖、陰雨較多的年份病情較重。從北京發(fā)病的時間上看,在苗期即可看到被侵染的植株,但一般到9月上中旬發(fā)展最快,進入10月雖仍可流行,但是終因天氣較涼,造成的損失較小。
軟腐病菌的抗逆性不強,但是寄主廣泛,可以在未腐爛的病株上,特別是在保護地內(nèi)蔬菜上越冬,也因貯藏大白菜在秋季播種,經(jīng)過春夏半年的積累,病源豐富;但是,軟腐菌的入侵需要自然裂口、病蟲傷口、冰雹等機械傷口,在植株包心期的這些傷口就成了病菌入侵的重要條件。也有文獻認為,大白菜軟腐病存在潛伏侵染,即通過幼根微傷口侵入,并在植物體內(nèi)長期潛伏,收獲后外觀健康的大白菜潛伏帶菌率高達99.6%,后期遇上厭氣條件才在葉柄上形成了病斑[5]。軟腐病在2~38 ℃都可發(fā)生,最適的溫度為27~30 ℃,是一種喜溫的病害,致死溫度為50 ℃,在陽光暴曬下或脫離寄主15 d左右死亡;另外,栽培條件對軟腐病的發(fā)生影響較大,如田間積水,不僅有利于病害的傳播,同時還可加重病情。
關于大白菜三大病害的防治,應當堅持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方針。長期以來經(jīng)過幾代學者和生產(chǎn)能手共同的努力,形成了1套有效的防治方案。
及時騰地、整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北京7—8月正值雨季,有可能因地塊黏重不便操作,等待土壤濕度合適時再整地,就會錯過播期;再就是應采用“高壟直播”,減少平畦栽培造成的田間積水。據(jù)說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是平畦種大白菜,軟腐病十分嚴重,改為高壟、短扇、直播后,軟腐病得到控制;因此,“高壟直播”成為預防軟腐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在整地前,要修好排灌系統(tǒng),做到旱能澆,澇能排,這對預防大白菜軟腐病至關重要。
防治大白菜“三大病害”,選用抗、耐品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面對的是3個病害,而病毒病的發(fā)生會影響到其他2個病害的發(fā)生,所以應以抗病毒病的品種為主。因受到各地消費習慣的影響,各地選用的品種不大相同,在北京地區(qū)冬儲大白菜這些年來也有不少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前種植的抗病品種有:北京大青口、包頭青、擰心青、北京106、北京新一號,但隨著生產(chǎn)上需求的變化,目前占有面積最大、種植歷史較長的應屬北京新三號。
大白菜的播期早晚對“三大病害”的影響至關重要。播種過早一般有利于“三大病害”的發(fā)生,但過晚會影響大白菜的產(chǎn)量。鑒于每年的氣候有些差異,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認為北京的窖藏大白菜在立秋前3 d到立秋后5 d播種較為合適。立秋一般是8月8日,也就是說在8月5—13日播種比較合適。目前,各地都使用機播,起壟、播種、覆土鎮(zhèn)壓一次完成,做到及時播種并不困難。
在大白菜出苗后,應進行3次間苗,即打2次菜碼再定苗。定苗時要注意留壯苗。最好能做到在下午間苗、定苗,第2天上午打水,防止因上午間苗、定完苗來不及澆水,在中午高溫下傷根,造成病害的發(fā)生。
大白菜的苗期水分管理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大白菜播種時正值氣溫較高的階段。如果發(fā)生水分供應不足,土皮干裂后溫度會升得很高,使白菜的幼芽被燒壞,降低植株的抗病性,導致后期病害嚴重。一般應采用“三水齊苗,五水定棵”的方法管理,即在播種當天澆1次水,第2天澆第2水,幼苗出齊澆第3水,而以后每次間苗施肥均須澆1次水,到定苗時應澆到5次水。澆水時應做到輕澆、勤澆,不可大水漫灌,在澆水的時候,若壟背過干,應使用鐵锨撩一下溝里的水,讓水浸透壟背。此時正值北方的雨季,有人認為如果降雨達到15 mm,應當可代替1次澆水。
有一些地方采取施用種肥的方法培育壯苗,即于播種前在壟背上按每667 m2用15 kg的硫銨或尿素撒一條線,然后劃溝破開化肥再撒種子,但有人認為在無經(jīng)驗時要經(jīng)過試驗,以免引起燒苗。
上面所說的措施基本上以促為主,但當大白菜進入蓮座期,還需要控制一下它的生長,即應蹲一下苗。提到蹲苗,很多老農(nóng)有不少的經(jīng)驗,多數(shù)認為必須根據(jù)氣候、施肥量及土質(zhì)等情況靈活掌握,如在定苗后施肥量較大,土質(zhì)保水力差,天氣較旱的情況下要縮短蹲苗期,以16:00大白菜葉是否從萎蔫狀得到恢復為準,如果此時還沒有恢復,就應當停止蹲苗,開始上水,以免引起干燒心的廣泛發(fā)生。不少菜農(nóng)介紹了在蹲苗后,上水要做到第1、2水跟緊的經(jīng)驗,以免第1水后土壤干裂造成斷根,為軟腐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還有的認為過分的蹲苗使菜幫老化,上水后水分突然增加,會促使菜幫的自然裂口增加,容易加重軟腐病的發(fā)生。
鑒于大白菜病毒病和軟腐病均和害蟲有關,那就先說說防蟲。為了減少病毒病和軟腐病的傳播,在整地前還應使用殺蟲劑進行1次消毒,主要針對的是蚜蟲、菜青蟲和跳甲,可使用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灑1次種植大白菜的地面,為了防止害蟲的遷入,在這次用藥時應將噴藥的范圍擴展出實際種植田3~5 m。
苗期是病毒病的感染期,應結(jié)合間苗和定苗開展病蟲害的防治,使用的藥劑種類視蟲害種類而異,如果跳甲較重,可以換用25%噻蟲嗪水分散劑2 000~3 000倍液。如果鱗翅目的害蟲較重(如菜青蟲、小菜蛾等)可使用10%蟲螨腈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進行防治;此外,在大白菜封壟前,還應當防治1次,主要針對甜菜夜蛾、棉鈴蟲、甘藍夜蛾,除可使用蟲螨腈外還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 000倍液。
關于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治在苗期可結(jié)合防蟲進行,一般使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即可,如進入蓮坐期發(fā)生嚴重時,可使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7 d噴1次,連續(xù)噴2次。
大白菜軟腐病的防治重點在整地及早期防蟲,如果在包心期發(fā)生,不提倡進地去拔除病株撒上石灰,因為此時已封壟,進地會傷及大白菜的外葉和毛根,有可能造成傷口,反而會加重軟腐病的發(fā)生,石灰對調(diào)節(jié)土壤pH值有作用,對軟腐病作用不大。
筆者認為大白菜“三大病害”,仍是大白菜的重要病害。目前,似乎對它關心的少了,一是因為通過科技人員和生產(chǎn)能手的努力,有了1套防治技術,使病害受到遏制;二是冬季產(chǎn)量和蔬菜流通發(fā)展,市民冬季對大白菜依賴性有所降低,消費量的減少也使得大白菜“三大病害”的重要性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