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98-02
潘劍明,1906年出生于廣州珠村,現(xiàn)為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為土生土長的珠村人,從小對乞巧文化耳濡目染,多年來致力于乞巧文化的挖掘、記錄、組織、傳播、培訓等工作,擔任歷屆乞巧文化節(jié)的講解,發(fā)表眾多乞巧節(jié)相關文章,保存了豐富的乞巧文化相關資料。!朋.年起,跟隨母親學習乞巧傳統(tǒng)工藝齋塔等的制作方法,擅長用新型材料制作現(xiàn)代作品,代表作有《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揚國威》等。
一、深受珠村乞巧文化滋養(yǎng)
起源于南宋的珠村,居民以潘、鐘兩姓為主,潘劍明出生在珠村,是珠村潘氏第22代傳人。童年和中學時期都生活在珠村,姑姑和母親都是刺繡能手,從小對乞巧文化耳濡目染。
蔣:潘老師,您的家庭環(huán)境是怎樣的?請您講講小時候珠村的乞巧節(jié)。
潘:我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文化濃厚的家庭,我爺爺是近代海軍將領,媽媽和姑姑都是工藝大師。小時候沒有見過乞巧習俗,我出生之前興起了“除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浪潮,乞巧在1964年已經停了,但依然是珠村人對幸福的向往和精神的寄托,他們偷偷地進行。記得姑姑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跟姐妹們在我八婆的屋子里擺乞巧,有一些乞巧作品,跟以前比變化很大,因為怕被發(fā)現(xiàn),被人舉報搞封建迷信。我姑姑繡了當時最熱的作品——《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大海航行靠舵手》,放在供案的中間。
我小時候是在“妹仔”房中長大的,所以就見到這些乞巧作品了。我姑姑的這件刺繡作品用了很多年,因為完成一件這樣的作品要連續(xù)繡上幾個月,我記得她的這件刺繡作品落款時間是1968年,當時我才2歲。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但是乞巧習俗還沒有全面恢復。
蔣:您是怎么對乞巧節(jié)俗產生興趣的?
潘:小時候雖然見過一些乞巧制品,但只是從表象了解,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有件事對我觸動特別大,1998年,我母親參加了乞巧活動,怕被人家說是封建迷信,我當時在鎮(zhèn)里工作,回來看到她們老一輩對生活這么熱愛,對作品這么熱愛,但是又害怕被人舉報。
我覺得她們制作出來的這些作品比小時候的要好看,小時候見到的東西很少,現(xiàn)在有花生塔、齋塔、紅棗塔等,琳瑯滿目,一年比一年多,我被她們的行為所感動,決定要幫她們摘下封建迷信這頂帽子,于是,我參與了乞巧的宣傳和制作,因為要面對大量的媒體,我也著手收集乞巧文化的相關資料。
蔣:簡單介紹一下您的母親,您是什么時候跟她學做乞巧制品的?
潘:我的母親是西關人,不會耕田,但刺繡手藝了得,主要做服裝的珠飾配料,她是刺繡能手,被稱為“珠村珠繡第一快手,a我小時候就跟母親學繡花,之后學穿珠,繡花當時是出口加工的,繡在一張布上面,然后穿珠,做出很多珠鏈,梅花鏈等。我母親教了我很多傳統(tǒng)乞巧制品制作技巧,比如,芝麻梅花香,一朵梅花,四粒米,米尖對米尖,米尾對米尾,如果錯了一顆,就不像了;又如,發(fā)禾秧,需提前十日,發(fā)禾秧之前需先泡兩天稻芽,泡到發(fā)熱的時候要用冷水淋,不然很難出芽。
二、為乞巧正名,乞巧節(jié)復蘇的推動者
1993年,天河珠村的四位介乞巧婆婆”帶領珠村婦女施展巧藝,在珠村的一個小祠堂里恢復了“擺七娘”,起初是秘密進行。2001年,潘劍明策劃組織了珠村乞巧節(jié),將這項在廣州市消失了半個世紀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挖掘、整理并展現(xiàn)了出來。
蔣:2001年,您策劃組織了珠村乞巧節(jié),您當時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潘:當時,“洋節(jié)日”在中國大行其道,特別是年輕一代,我的兒子在跨年夜跑去倒數(shù),這在我們小時候都不過的,我就在想我們有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什么不能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呢。當時很多人認為乞巧還是封建迷信,政府也沒有明確表態(tài)。我在想,扒龍舟都恢復了,如果從迷信的角色來說,龍舟是最迷信的,比如,女人不能賽龍舟,女人不能摸龍船和上龍船,龍船劃過的橋上面不能站人,家里男人,如果老婆大肚子,不能劃龍船,家里有白事的男子不能劃龍船等。乞巧節(jié)為什么不能恢復呢。
在研究海軍中將潘文治的時候,我意識到了一點,就是要讓自己的東西走出去。有一次,我看見村民在搞乞巧活動,展示乞巧作品,做得很認真。當時我寫潘文治家族史認識了很多文物,民俗方面的專家和老師,也結識了很多記者,于是就有了通知媒體的念頭。當時還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做,我把想法告訴了姚瑞英(沙河街文化站干部),姚瑞英后來告訴了曾應楓(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最后傳到了廣東省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于是,2001年我自費策劃組織了乞巧風情一日游的活動,邀請了包括社科院、史志辦的部分領導和媒體,一行六部車,我?guī)麄冏咴L了珠村和黃埔的周圍村落,讓他們見證乞巧節(jié)的恢復。廣州日報刊登了新聞稿《七姐誕又回來了》。龔伯洪跟鐘佩道聯(lián)合在羊城晚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歌頌乞巧民俗風情的報道。當時還沒有微信等自媒體,但是報紙發(fā)行量很大的,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所有車站都有得買,摞著一堆堆的報紙,一出來之后爭相購買,我買了一百份派給村里的老人。
如果有人說我迷信,我就拿份報紙出來,這份報紙是國家出的,不是我自己出的,巷口祠堂到處都張貼這份報紙,也因為這事,村委會的領導就有膽量來祠堂支持了,報紙的力量是很大的。這件事一出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廣州很多村都偷偷搞這種活動,黃埔區(qū)的黃沙、茅江等村落就向珠村的七娘會的老人發(fā)出邀請,我們就開始進行村落之間的交流,而且我們的老人還帶上我買給他們的報紙,受到哪的邀請都帶著,有些老人還將報紙貼在家門口。
其實不單是七夕這個習俗,很多都因為七夕節(jié)的到來,大家認識到這種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心目中的分量,其他民俗也都隨之恢復,例如北帝誕、菩薩出巡、車陂的中元節(jié)、觀音誕等民俗都恢復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三、巧思善變,作品刻下時代烙印
在乞巧珠村,有很多心靈手巧、能編善織的乞巧手工藝人,以乞巧婆婆和“四大元老”(黃彩余、陳寶好、周文蓮、謝惠)為代表,潘劍明主要以現(xiàn)代作品為主,通過現(xiàn)代材料和工藝來展示乞巧文化。
蔣:請您談談乞巧文化的活化石——禾秧燈?
潘:禾秧燈是乞巧期間照明和拜祭之用。宋人劉克莊“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中的燈火指的就是禾秧燈。禾秧燈首先要用稻谷泡巧芽,稻谷不能是去年的,得是當年最后收割的那一批。古時候沒有電,所有的祠堂、家里都是靠油燈,在禾秧的中間放一盞煤油燈,就是拿一個蘸醬油的小碟子,放點油,放條燈芯,然后點燃,供案上擺上十來盞,既能照亮東西,又能提供燈光給人看,給神看,這盞燈就變成了既是供品,又能照亮的多功能燈?,F(xiàn)在,祠堂里面的燈變成了蠟燭。乞巧節(jié)結束后,這些秧苗就有人拿回去,把它曬干,作為中藥,去肝火,還可給小孩退熱退燒。蔣:請談談《喝水不忘掘井人》和《航天火箭揚國威》這兩件作品的構思?
潘:2001年,我跟母親共同完成了《喝水不忘掘井人》,這件作品由我設計,我母親制作,有井,有人,有人在養(yǎng)雞,旁邊有彩電,還有農家屋,有人坐著摩托車,門上拉著一幅珠繡的橫額“喝水不忘掘井人”,這個作品當時是為了展示老百姓富裕的主題,通過這樣的主題來宣傳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2003年,楊利偉駕著長征2號飛上太空并返艙成功,這件事情震驚了世界,于是產生了制作《航天火箭揚國威》這件作品的想法,傳說中是七仙女中最小的那個織女下凡。現(xiàn)在中國科技發(fā)達,人都可以去太空,調轉過來了。東圃有個航天奇觀,我就載著我媽去看那支火箭,按照這個樣式,通過裁剪紙片,做成了航天火箭的模樣,然后擺在供案,供案很矮,但是火箭大概有一米高,好像“鶴立雞群”,我又通過電腦,制作了中國航天標志的貼紙,后來我特地將這支火箭拿去參賽,因為當時很少有乞巧作品參賽,這件作品評上了二等獎。
四、乞巧節(jié)俗的傳播大使
潘劍明是天河乞巧文化節(jié)開幕式的主持人,在廣州的各類媒體有非常高的見報率、上鏡率,是廣州傳統(tǒng)文化代言人之一。
蔣:潘老師,您經常開講座,宣傳乞巧文化,您覺得這些公益性的活動,對于推廣和宣傳乞巧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潘:我覺得這個作用很大。或者我看不見,其實它滲透在我們社會的各個階層。文化是一個傳一個的,你知道你就會解釋。慢慢的,講得多,說不定他們那里也有乞巧節(jié)。因為乞巧節(jié)是全國性的,漢族文化的節(jié)日,到現(xiàn)在為止,跟漢族人住得近的少數(shù)民族,蒙族、還有彝族等,都有過七夕的習俗,強勢文化感染了旁邊的少數(shù)民族。所以文化可以傳播,而且現(xiàn)在在日本、馬來西亞、韓國都有過七夕的習俗,只不過是變異了。
蔣:在乞巧博物館籌建的過程中,您主要負責什么工作,中間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潘:乞巧文化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以乞巧為主題的,而且不只是單單擺珠村的供案,而是擺全國各地,包括臺灣的供案作品。來到珠村就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乞巧的供案、資料和專題片。因為七夕節(jié)是有時間性的,節(jié)日的到來,它就到來,節(jié)日過去,它就消失。消失了之后,你什么都看不到。那場館就把它停頓了,可以隨時來,都看得到,對我們的乞巧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起很大的作用。在建博物館的時候就要對這些作品進行斟酌,我起到指導作用。應該斟酌什么,不是金銀財寶、貴重就行。我們叫做乞巧,這個特色這么明顯的博物館,一定要構思,跟乞巧這種作品、供品有關,所以就緊扣這個題目,就有嶺南刺繡,石灣公仔,還有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還斟酌一些臺灣的民間藝人做的乞巧作品,還擺了東莞、湛江、五臺的乞巧供案在里面,很大型的,還裝一些有關乞巧的泥塑。
五、以傳承為基礎,活化乞巧文化資源
潘劍明熱心培養(yǎng)新一代乞巧文化的傳承人,他還積極去大、中、小學和職業(yè)院校授課,他認為,乞巧文化要更好地傳承下去,活化乞巧文化資源勢在必行。
蔣:潘老師,您是如何培養(yǎng)新一代的乞巧文化傳承人呢?
潘:十二年以來,我在很多學校授課,主要有珠村小學、一一三中學、東圃中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農工商職業(yè)學院等。在這些學校開設民俗興趣課。此外,乞巧文化節(jié)期間需要很多的文化志愿者,我每年都要培訓100名講解員,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在珠吉街的大會堂開課,主要內容有:乞巧文化、七夕供案、民俗等。
我還收了三個徒弟,第一個是我的堂弟媳,主要教她乞巧儀式和創(chuàng)意。她是畫家,手藝了得。我就跟她說要做些什么,由她構思,我在旁邊指點,比如花生要選有味的,沒味的不能穿針;又如,要去人家的田里看到人家收割的時候買谷才能發(fā)秧。街道有兩個居委會的主任主要是跟我學乞巧文化的傳播,作為講解員之用,她們很少做工藝。乞巧包括兩部分,工藝和民俗,做工藝的,不一定懂民俗,懂民俗的,不一定會工藝。
蔣:您對于民俗文化和文化產業(yè)的結合有什么看法?您認為乞巧節(jié)俗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
潘:現(xiàn)在什么都講產業(yè),什么都講文創(chuàng)。民俗文化也可以學國外,尤其是日本,他們將七夕做成了產業(yè)化。這個過程不是那么簡單,需要不斷探索。怎樣既能保留民俗的文化內涵,又能變成文創(chuàng)產品,變成大家對它有信仰、有祝福的產品。
我認為乞巧節(jié)俗衍生出來的,例如七娘齋、七娘飯,都可以訂購,好像吃龍舟飯一樣。它跟平時酒樓的飯不一樣,他覺得在你這里吃過的龍舟飯就是力爭上游、身體健康的象征,有種寓意和精神賦予在里面。為什么我們的工藝品、供品有那么多人出錢買?就因為有文化價值附加進去了,商場都比我們好看得多,用機器做的,很多都很漂亮。我們的乞巧制品保存的時間不長,兩三個月就壞了,比如,菊花、梅花會發(fā)霉。但是為什么他們還用那么高的價錢來請走?這是因為其中蘊含了某種精神或是信仰,也飽含了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心血。
六、后記
關于珠村,關于乞巧節(jié)俗,潘劍明耳熟能詳,就如一部行走的珠村乞巧節(jié)俗的“活字典”。潘劍明對于自己生長的土壤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他熱心參加各種各樣的民俗宣傳活動,不求回報。
正如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志同道合乞巧人,不為錢來不為名。只為嶺南傳瑰寶,精編巧砌出精品”,就是他熱愛乞巧文化的內心寫照。
作者簡介:蔣秋萍(1985-),碩士研究生,廣州市群眾文化館員,現(xiàn)任職于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