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在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師為了發(fā)展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教學中就必須適時做出改革。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以更開放、更多元化的角度看待語文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想自由,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同時,教師要正視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對課堂教學進行“藝術美”的提升,教師要對學生采用激勵性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因為我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教學能力上存在差異,參差不齊,所以導致各地區(qū)不同小學在語文教學質量上有高有低。而針對這種現象,有一部分小學領導并沒有針對學校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制定合理的調整和解決方案,只是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大趨勢下盲目的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導致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得不到顯著提升。第二,有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導致課堂教學速度與學生學習知識的速度相脫節(ji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教學質量不明顯。第三,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意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深度教學,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教材內容所束縛,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優(yōu)化力度有待提升,課堂教學氛圍得不到很好的活躍。
2 激勵教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在我國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就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足夠重視,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下,他們對于知識的求知欲沒有充分激發(fā)出來。而且,傳統(tǒng)教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存在對學生進行打擊式教學的心理,以嚴厲不可侵犯的形象對學生進行教學。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更多的是批評學生,并未幫助學生客觀的分析問題,以平等的方式和學生展開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降低,對于語文學習和語文老師產生一種恐懼心理。而激勵措施的引入,可以讓教師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積極地發(fā)展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新的想法時,先對學生積極思考的精神進行肯定,再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同時,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也要耐心的疏導學生,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改正錯誤,不能第一時間批評和懲罰學生。
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信心,當自己產生新想法時,愿意、敢于向老師表達。當自己遇到困難時,能夠在第一時間向老師請教,在積極地探索中解決問題。當自己獲得進步時,能夠與老師分享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榮譽感。小學生天性天真活潑,爛漫純潔,對于事物的理解比較簡單,他們內心里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激勵和鼓舞,能夠讓學生更積極地接受老師的教導,對自己的錯誤形成正確的認識,提高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具體策略
3.1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設計
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分析,研讀教材內容,從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出發(fā)制定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遵循激勵、平等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特點為準,進行教學設計。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教學目標的定位,還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精準性和層次性,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分層型學習。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框架,保證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聯系起來,充實課堂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僅如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保持靈活、開放的心理,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小學生喜歡的素材類型將教學內容展示出來,以提問、交流的方式激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喚醒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例如,教師在進行《媽媽睡了》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在抓住小學生“愛媽媽,依賴媽媽”的這一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以學生的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將學生的習慣、愛好與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先讓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其中的重難點詞匯,再鼓勵學生就自己在生活中與媽媽的趣事進行分享,然后和同學一起交流,總結心得體會,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3.2將語文教學生活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差,喜歡比較簡單的事物。因此,為了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對教學內容進行轉化,以小學生熟悉的方式將其轉換出來,讓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通過教學內容引出實踐項目,鼓勵學生在課下對知識展開探索,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體會課本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對學生做出相應的肯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教師
要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理論知識,靈活的對教材內容進行轉換,培養(yǎng)學生大膽思考、積極質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熱情的態(tài)度下深入到語文學習中,實現小學語文的深入學習。
通過生活化的實例對教學內容進行轉化,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春游去哪玩》 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春游活動,一方面調節(jié)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親身感受“春的魅力和樂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有更多的素材展開口語交際。在春游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自己在春游中比較難忘的經歷寫一篇小作文,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3.3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就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尊重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對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的想法和觀點都能得到回應,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對教學進行調整。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發(fā)揮小學生貪玩、好動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探究,對于學生樂意去探索的、感興趣的知識,教師可以對學生提供一定幫助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要始終尊重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的時候先去探索。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只有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樂趣,才能逐漸建立自己的語文知識構架,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多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注重教育的藝術性,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實施鼓勵式教育,讓學生在勇敢、自信的狀態(tài)下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培養(yǎng)他們敢思考、敢表達、敢實踐、不怕困難的學習精神。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的教學時,對于學生對此歷史事件的各種疑問,教師應以耐心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講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更深刻地了解當時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對中華民族的打擊。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已經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對教學理念和手段進行調整,但是其中依舊存在某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互助的教學氛圍,以激勵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東營市勝利孤島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