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光
高中思想政治課,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用適當的素材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學實踐,對學生的興趣點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學生對教師自身的事例特別感興趣,教師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挖掘自身事例作為素材進課堂,讓學生在了解教師生活經歷的背景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生成,讓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如果說什么因素是讓學生能樂于學習,那么毫無疑問就是“興趣”。對教師而言就需要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將之融入課堂教學的素材中,讓課堂豐富多彩,活潑生動。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當教師引用自身事例時,學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呈現出非常感興趣的狀態(tài),往往也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效果也很好?;诖?,筆者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特別注重挖”己“,勇于在課堂上”裸現“自己,長時間以來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也使學生能對這樣的老師上的政治課感興趣。
1 教師是學生的“興趣點”
1.1 基于教師學生關系的惟妙性
教師在于教,學生在于學,師生關系的根基在于教與學。教與學是矛盾的統一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皩αⅰ钡年P系讓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探索感,甚至在內心深處學生都覺得教師有種神秘感,很多時候教師就是學生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學生也會通過多種渠道打聽教師的“隱私”,在學生畢業(yè)后與他們的交流中,學生都表示過當年在讀書的時候晚上回到寢室老師就是他們談論的焦點。“統一”的關系讓教師成了學生生活中的主要伴隨者,學生也非常有了解老師的這個愿望,他們從內心深處想和老師相處的和諧。老師、學生之間不僅有正式的教育關系,還有因情感的交流和交往而形成的心理關系,這種關系能把師生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正是由于師生關系的這種惟妙性,才讓老師成為學生的“興趣點”。
1.2 基于學生人際關系的單純性
學生的人際關系比較單純,在學校里就是同學和老師,在家里就是父母和有關的親屬。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成了學生人際關系中的最主要的角色之一。父母是伴隨他們長大的,在他們面前父母早已經“一絲不掛”,沒有任何神秘感,且由于長時間的“管教”角色,致使父母在他們面前有點“膩”,早已食之無味、興味索然,這一點在與學生和家長的交流中已經深有體會。同學的關系是學生最在意、最在乎的,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同學之間能無話不談,推心置腹,要好的同學之間都是真正的知己,更是沒有任何隱藏,雖然彼此還是有很強的引力,但神秘感就不存在啦。有很多時候老師知道這個學生的事情都是從另外一個學生的嘴里講出來的。這使教師在學生這種單純的人際關系中成了渴望了解的角色,也使得教師成了學生感興趣的焦點。
1.3 基于教師社會評價的高大性
有很多光輝的詞語都用在了老師的身上,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桃李滿天下,英才遍神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社會上的這種評價在教師的頭上縈繞著光環(huán),但是教師在學生面前往往暴露很多“不堪”的一面,在課堂上忍不住生氣,將情緒暴露在學生面前。有的時候會在學生內心深處對老師的直觀印象跟社會評價產生巨大反差,他們很想了解老師的日常生活瑣事,想要跳出教與學的關系的層面去探秘老師,甚至帶有一點兒“心災樂禍”的心態(tài)想要知道老師的糗事,把老師從“高高在上”的位置拉回他們的群體中,如果老師能主動講自己的事兒,他們更是興趣濃厚。
2 教師要挖掘自身“興趣點”
2.1 要愿意挖
教師都有想在學生面前樹立權威的想法,有些老師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就不愿意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只是“教書育人”的角色。再加上教師和學生存在一種“倫理關系”,教師也都站在“長輩”的高度上,不肯蹲下身來講自己的事情,總想把自己“束之高閣”,給學生一副“唯我獨尊”的架勢。教師要挖掘自身“興趣點”,首先要在意識上要要愿意“挖”自己,這種愿意要出于內心的放下,放下身段,放下師威,把自己的另一面呈現給學生。這種“愿意”一定是建立在教師理念轉變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體會到了這樣做的樂趣。
2.2 要有的挖
愿意挖是一種前提,但是還要有挖的內容。每天都會經歷很多事兒,有些事情記憶猶新,有些事情一逝而過,那就需要積累,因此教師應該養(yǎng)成記日記的好習慣,每當閑暇之際翻閱一下,也可以作為備課的素材。教師與學生存在著成長時代的差異感,這種差異感讓學生對教師學生時代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诖?,教師應該可以和以前的同學常聚聚、常聯系多聊聊自己學生時代的事情,可能第二天上課就會把這些用到。比如,有一次在同學群里大家發(fā)以前讀書時候的照片,發(fā)現大家的衣服都差不多,比較單一。第二天在講“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時把照片放在課件中,讓同學感受文化生活的變化,學生都非常感興趣,而且都在猜哪個是我。做一個有心人,才能挖出自身學生感興趣的點。
2.3 要選擇挖
教師要利用自身的事例當作素材進課堂,就要進行精心的挑選。這些素材的特點之一就是現實性,素材的現實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能帶入課堂與知識目標對接,在知識匹配上要精心選擇。同時教師自身事例當素材還具有”隱私性“,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在課堂上口無遮攔,否則可能不僅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會毀了自身的形象,這個時候也需要教師精心挑選。教師在選擇自身事例作為素材進課堂時也要注意時代性,教師和學生存在著代溝,這種代溝往往造成教師引用的事例學生完全不理解,那就更不用說引起學生的興趣了,這時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精心挑選。例如,有一次在課堂講“稅收”的有關知識,當講到偷漏稅的時候,我引用了我們那個年代的明星人物,可是學生卻對這個明星完全陌生,講起來氣氛有點兒尷尬,這就啟發(fā)我以后引用事例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挑選。
3 教師要運用自身的“興趣點”
3.1 用的要準
教師選取的素材是為教學服務的,不單純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引起學生興趣而漫無目的講自己的事例是不可取的。有的時候講自己的事例也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延展,影響了教學進度和知識目標的實現。例如,在學習“誠信建設的重要性”時,我引用了我使用信用卡因為“逾期”而造成的影響時,由于沒有控制好時間和程度,造成當堂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影響了教學進度。更重要的是教師選的自身事例一定要能和教學目標相匹配,與知識點能對應上。例如,在學習“消費心理影響消費行為”時,我將我妻子的平時總是愛買打折商品的的行為進行心理分析,對應“求實心理”,這時學生就提出疑問,買打折商品有時為了“打折”而買,但其實自己并不需要這樣的商品,這就不符合求實的主題,正因為考點對接產生偏差才產生了這種尷尬。
3.2 用的要精
課堂效率對教師使用素材的要求很高,教師自身事例做素材務必要精。教師自身事例都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如果是沒有邏輯組織的描述則勢必既浪費時間,效果又差,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將事例進行整理編輯,以求精致。例如,在學習“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和消費類型”時,我把握自己最近幾年來的收入情況和家庭大額消費的信息整理好,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再結合語言的描述,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好奇感,同時也非常清晰的與知識點對應上,課堂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相反,在學習“文化傳播的途徑”時,談到“人口遷徙”時,我結合自身從東北來到浙江安家落戶的實際,我把北方文化帶過來,而回家鄉(xiāng)時又把浙江的文化帶到東北去,本身是非常好的素材,但由于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沒有做語言編輯求精的工作,導致在課堂上單一敘事性描述,導致脫離了課堂知識目標的核心,更是影響了教學進度。
3.3 用的要妙
并不是教師所有的自身事例都是學生的興趣點,也不是學生感興趣的就適合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學生感興趣的教師事例適合課堂教學也要看教師怎么運用,一定要用的巧妙。教師在事例描述時所用語言一定要生動形象,必要時可以結合形體語言,必要時要“放飛”自己,才會有“巧妙”的效果。我結合自身出身東北的實際情況,把東北人講話“幽默”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把東北方言和動作結合呈現在課堂上,學生們很愿意聽。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時,我為了讓學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我就爆出了自己的一件糗事,有一次由于匆忙錯進了女廁所,這種事情本來也不稀奇,但我結合東北方言,繪聲繪色的描述當時驚訝和尷尬,學生們就非常感興趣的聽,而且領悟到了“男性”的普遍性由于錯上了廁所而轉變成了特殊性。
把自己勇敢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興趣點,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精力去學習,學與樂不可分。在教師把自己“裸”給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要有這樣的勇氣,需要教師要有心用力,巧妙的把自己的事例帶入課堂,讓課堂活潑生動,妙趣橫生,當然學生的興趣點不僅限教師自身事例,因此,筆者將繼續(xù)在教學實踐中探究與反思,多方位尋找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學的樂在其中,也讓自己形成有個性的教學風格。
(作者單位:浙江省德清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