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會芬 LV Hui-fen 呂海霞 LV Hai-xia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情遷延、反復發(fā)作且病因不明的重性精 神疾病,暴力攻擊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常見癥狀,也是阻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的常見原因[1-2]。國內外調查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發(fā)生風險為普通人群的3~5倍[3-4],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危險行為的頻率較高,威脅自身和其他住院患者及醫(yī)務工作人員生命安全[5]。本研究旨在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相關影響因素,提出干預措施,為完善臨床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1.臨床資料。本研究以某三級甲等精神病??漆t(yī)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207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為:(1)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6];(2)病程≥2年;(3)年齡≥18歲。排除合并其他精神障礙者。其中男性患者119例、女性患者88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6.28±7.33歲。
2.方法
2.1 一般情況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性格、職業(yè)類型、精神分裂癥家族史、婚姻狀況、既往有無攻擊行為等。
2.2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7]。PANSS量表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的有無以及嚴重程度,PANSS量表共包含33個條目,7級評分(1~7分),常用的指標包括總分、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評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
2.3 攻擊風險評估量表[8]?;颊呷朐簳r采用攻擊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攻擊行為進行評估分析,該量表分為I~IV級,其中I~II級表示患者無攻擊行為但存在攻擊的可能,III~IV級表示患者存在攻擊行為。攻擊行為量表評估為I~II級的122例患者為無攻擊行為組,III~IV級的85例患者為攻擊行為組。為排除治療因素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本研究根據入院時的攻擊風險評估分級進行相關因素的分析。
2.4 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9]。該量表用于評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嚴重程度,共18個項目,歸納為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和敵對猜疑5個因子,項目采用7級評分(1~7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
3.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shù)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可能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性行為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對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一步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患者攻擊性行為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對可能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性行為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性格、職業(yè)類型、精神分裂癥家族史、既往攻擊行為、PANSS陽性癥狀評分、敵對猜疑、激活性、思維障礙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患者攻擊性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上述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一步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精神分裂癥家族史、既往攻擊行為、PANSS陽性癥狀評分及激活性進入回歸模型(p<0.05),為影響患者攻擊性行為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2 患者攻擊性行為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暴力攻擊行為會嚴重影響其臨床治療、居家管理以及回歸社會,一直是臨床工作者及患者家屬關注的重點[10]。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發(fā)生率約為4.5%~49%之間,約半數(shù)以上暴力行為均發(fā)生在入院1周內,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同時對醫(yī)護人員及其家屬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1-12]。本研究探討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干預措施,為完善臨床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精神分裂癥家族史、既往攻擊行為、PANSS陽性癥狀評分及激活性為影響患者攻擊性行為的獨立危險因素。多項動物研究以及人體試驗研究顯示[13-14],攻擊行為的產生存在重要的生物學基礎,與多種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等的濃度異常有關[15]。因此,既往有攻擊行為以及精神分裂癥家族史的患者,發(fā)生暴力攻擊行為的可能性較大。患者激活性較高時,對外界事物的變化較為敏感,在其存在幻覺妄想的基礎上,更容易發(fā)生情緒波動,出現(xiàn)過激性攻擊行為[16-17]。
針對上述可能影響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相關因素,結合相關文獻[18-19],本研究提出以下干預措施:(1)患者入院時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詳細掌握患者疾病史、家族史、既往攻擊行為史、發(fā)病誘因、病前性格以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等,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攻擊行為危險因素。(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注意語氣溫和、耐心細致,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減少對患者情緒的負性激活。(3)重點監(jiān)護。對于存在暴力攻擊性行為危險因素的患者,實施重點監(jiān)護,必要時給予患者保護性約束。加強巡視,定期檢查病房內環(huán)境設施是否安全,若存在不安全因素,應及時處理?;颊呷朐杭凹覍賮碓禾揭晻r,嚴格做好安全檢查,杜絕帶入危險物品。(4)健康教育。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初步認識疾病。加強安全宣教,根據具體成功實例,講解如何應對各方面壓力,指導患者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幫助患者掌握控制情緒以及正確發(fā)泄憤怒的方式。鼓勵患者使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提高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引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宣泄負性情緒。
綜上所述,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與患者病情、性別、性格、家族史、既往攻擊性行為以及疾病陽性癥狀嚴重程度有關,臨床工作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強院內安全管理措施,減少嚴重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從而保護患者及周圍人群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患者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