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濱,楊 柳,屈 蕾,孟改利,楊軍蘭,謝 云,武冬娜
(西北婦女兒童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西安 710061)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的一種常見病,發(fā)病率較高[1-2]。急性乳腺炎通常源于不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和乳汁引流不良,進而母乳淤積引起細菌感染[3]。非化膿性乳腺炎(急性單純性乳腺炎)患者可出現多種乳房壓痛,乳房皮膚高溫和硬結性乳腺[4]。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是急性乳腺炎的化膿期,在哺乳期婦女中的發(fā)病率介于2%~33%之間,大多數發(fā)病于產后3~6周,臨床表現為乳房腫脹、發(fā)熱、觸痛,病人可能因為高熱而寒戰(zhàn)、頭痛和虛弱,嚴重影響母乳喂養(yǎng)[5-6]?;颊吣撃[的形成源于治療不當或疾病進一步加重,發(fā)生組織壞死、液化和感染[7]。由于缺乏母乳培養(yǎng)和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的相關信息,臨床廣譜抗生素的頻繁使用導致病原菌耐藥問題日益嚴重,造成部分治療失敗[8]。因此,了解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藥特點,對于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北婦女兒童醫(yī)院乳腺科門診及住院部因哺乳期急性化膿乳腺炎就診的患者共253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1~43歲,平均(29.0±2.3)歲;106例為門診患者,其余均為住院患者;雙側乳腺膿腫患者66例,左側乳腺膿腫患者84例,右側乳腺膿腫患者103例。本研究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納入標準為:高燒、寒戰(zhàn)、胸悶、乳房紅腫和壓痛,乳房膿腫形成,且對傳統(tǒng)保守治療反應差。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
標本為253份乳腺穿刺膿液,共培養(yǎng)出致病菌130株,剔除同一患者分離的重復菌株。
膿液標本接種于綿羊血瓊脂培養(yǎng)基,于37℃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48h,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儀進行細菌鑒定。不同致病菌乳腺炎的陽性診斷標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其他種類>1000cfu/mL;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棒狀桿菌屬>150cfu/mL,因為后者可能以更低的濃度引發(fā)感染。
采用VITEK-2 COMPACT分析系統(tǒng)的藥敏卡AST-GP67及AST-GN09,分別測定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的抗生素敏感性,采用肺炎鏈球菌ATCC49619、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523、銅綠假單胞菌ATCC35218及大腸埃希菌ATCC25922為質控菌株。按照2017版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規(guī)定的標準進行結果判讀。
采用雙紙片擴散法參照CLSIM100-S28對紅霉素及/或克林霉素耐藥菌株進行耐藥表型篩查,將一張紅霉素紙片(15μg)放在離一張克林霉素(2μg)16~26mm的地方,孵育16~18小時后,在紅霉素鄰側克林霉素抑菌圈邊緣出現“截平”(稱作D抑菌圈)即為D試驗陽性,表明誘導克林霉素耐藥陽性(iMLS),應將克林霉素修正耐藥報告;若對紅霉素和克林霉素均耐藥為cMLS型耐藥;對紅霉素耐藥、對克林霉素敏感且D試驗陰性為M型耐藥;對克林霉素耐藥、對紅霉素敏感為L型耐藥。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6年至2018年,共有253例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送檢膿液標本,130例(51.4%)標本培養(yǎng)陽性,三年陽性檢出率分別為40.5%、52.0%和60.5%,呈逐年遞增趨勢(χ2=6.191,P<0.05),見表1。
表1 三年間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穿刺膿液細菌培養(yǎng)結果
130株致病菌中,革蘭陽性細菌127株,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124株(95.4%),表皮葡萄球菌2株(1.5%),無乳鏈球菌1株(0.8%);革蘭陰性細菌3株(2.3%),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少動鞘氨醇單胞菌各1株。
12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為32株(25.8%)。2016至2018年MRSA檢出率分別為3.6%、30.6%、34.0%,呈增長趨勢(χ2=11.560,P<0.05),見表2。
12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替加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利福平、萬古霉素均敏感;對青霉素耐藥率最高(90.3%),其次為紅霉素(73.4%)、克林霉素(71.0%),對苯唑西林(25.0%)、四環(huán)素(19.4%)、甲氧芐啶/磺胺甲惡唑(4.8%)、慶大霉素(1.6%)耐藥率較低。金黃色葡萄球菌中MRSA分離株對四環(huán)素、青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藥率明顯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Staphylococcusaureus,MSSA)分離株(均P<0.05),見表3。
表2 2016—2018年MRSA檢出情況
表3 12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情況[n(%)]
對紅霉素耐藥的分離株中,51株(56.0%)為結構型耐藥(cMLSB),35株(38.5%)為誘導型耐藥(iMLSB),5株(5.5%)為M型耐藥,無L型耐藥菌株。MSSA和MRSA的耐藥表型構成有一定差異,MRSA以結構型耐藥為主(96.2%),MSSA以誘導型耐藥為主(52.3%),見表4。
表4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環(huán)內酯類及林克酰胺類耐藥表型分布[n(%)]
母乳喂養(yǎng)被證實對母嬰雙方的健康有益[9]。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病情重等特點,甚至可引起敗血癥,嚴重影響產婦的哺乳活動[10]。研究發(fā)現大部分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病例與乳腺微生物群的變化有關,多數引發(fā)乳腺炎的細菌可在狹窄的乳管中形成生物膜,導致乳汁流動滯留,對乳腺組織造成損害,從而引發(fā)乳腺組織炎癥。本研究急性化膿性乳腺炎陽性率超過50%,三年陽性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提示病原菌感染已經成為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但本研究陽性檢出率(51.4%)與劉敏等[11]人的研究(75.78%)相比偏低,分析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醫(yī)生在取材時未取到深部膿液拭子,或標本未及時送檢;二是實驗室未能及時對標本進行檢測。因此,可通過提高標本合格率、送檢及時率及檢測及時率以提高致病菌的檢出率。
葡萄球菌是化膿性乳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導致急性化膿性乳腺炎乳腺膿腫的主要病因,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通常與亞急性或亞臨床感染有關[12]。本研究結果顯示引起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95.4%),與國內外其他研究結果相一致[13]。目前,對于應該選擇何種抗生素進行治療,尚未達到完全共識。治療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最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頭孢菌素、紅霉素和克林霉素[5,13],但依據本研究結果,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耐藥率高(>70%),已不適宜作為臨床經驗用藥。臨床醫(yī)生還應注意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中MRSA數量的上升[12],本研究中MRSA的檢出率為25.8%,由于MRSA分離株對所有β-內酰胺類藥物耐藥,對于MRSA引發(fā)的感染應當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藥物,如萬古霉素、環(huán)丙沙星、復方磺胺甲惡唑等,但這些藥物可分泌至乳汁對嬰兒造成影響,使用藥物時應考慮停止哺乳。對于MSSA分離株,可選用較為安全的苯唑西林及頭孢菌素進行治療。本研究32株MRSA中有一株為對苯唑西林敏感,頭孢西丁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OS-MRSA),其分子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對大環(huán)內酯耐藥表型的研究發(fā)現,91株紅霉素耐藥株中D試驗陽性(iMLSB)達35株,其中多數克林霉素藥敏試驗結果為敏感,依據表型結果修正為耐藥,提示了進行藥敏試驗時耐藥表型篩查的重要性。
總之,研究結果顯示了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藥特點:①引起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②MRSA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③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耐藥率高,且紅霉素耐藥菌株中iMLSB耐藥表型占較大比例,提示了表型篩查的重要性。研究結果有助于了解急性化膿性乳腺炎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及對常規(guī)抗菌藥物的耐藥譜,為臨床治療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