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鷹 楊東東
摘 要:目的? 探討慕課教學模式對《口腔修復學》教學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校2018級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232例大專學生,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116例。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觀察組采取慕課教學模式。對比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口腔修復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口腔常見病診治能力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率、查閱資料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率、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率、提出和解決口腔修復學問題的能力率、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及理解能力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慕課教學模式能明顯提高《口腔修復學》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慕課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口腔修復學》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2-0026-02
《口腔修復學》是采用以及研究符合人體生理的方法,修復患者頜面部和口腔各種缺損的一門臨床學科,它不僅要求修復科醫(yī)生熟練掌握口腔的理論知識以及各種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修復科醫(yī)生對力學、材料學和美學等多個學科均有一定的涉獵[1]。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采取老師講解的方式,而且輔以一定的臨床操作。實習生常常無法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lián)系到一起,容易片面地看待臨床病例,造成治療方案的不完善。本研究分析了慕課教學模式對《口腔修復學》教學效果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18級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232例大專學生,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116例,男65例,女51例;年齡20~24歲,平均(21.93±1.36)歲。對照組116例,男64例,女52例;年齡20~24歲,平均(22.07±1.45)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課程主要以教師借助多媒體進行授課為主要模式,下課前5~10min為學生答疑解惑并總結(jié)本節(jié)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內(nèi)容。
觀察組:《以口腔修復學》書中“全口義齒”為例,全章穿插視頻,按照修復前的準備、模型制備、義齒的穩(wěn)定和固位、制作、修理、試戴后可能性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排牙等等幾個方面,分別形成獨立的教學單元和教學視頻學習單元。其次,重視學生在課前、課中和節(jié)后提出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總結(jié)歸納,對于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講解視頻課程或者多媒體課程,同時注重與學生進行問題的討論學習。如在講授全口義齒這個章節(jié)時,可提出以下問題:全口義齒穩(wěn)定以及固位原理和原因是什么、戴入全口義齒后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和如何進行處理等。最后,將課外自主學習以及慕課教學二者進行結(jié)合開展教學活動。采用比較優(yōu)秀的慕課視頻課程上傳到平臺上,針對慕課平臺上的疑難問題,分章節(jié)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在線進行討論,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口腔修復操作成績。比較兩組的口腔常見病診治能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查閱資料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提出和解決口腔修復學問題的能力、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及理解能力。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口腔修復操作成績對比
觀察組的理論考試成績(94.36±5.89)分和口腔修復操作成績(93.51±4.5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口腔修復學教學效果對比
觀察組學生口腔常見病診治能力率(98.28%)、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率(95.69%)、提高查閱資料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率(92.24%)、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率(93.97%)、提出和解決口腔修復學問題的能力率(90.52%)、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及理解能力率(94.8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采取符合機體口腔生物力學以及生理學的方法,修復頜面部和口腔各種缺損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具有較高實踐性和較強理論性的口腔臨床學科[2]。口腔修復學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和應變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3]。臨床上每一例就診患者口內(nèi)的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損情況比較復雜多樣,如何使學生可以運用實訓課上所學習到的的動手能力和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付這些情況,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較大的考驗[4]。在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腔修復醫(yī)師前,口腔本科生需要經(jīng)歷臨床實習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實習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基礎(chǔ)知識的記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般以授課為主要方法,以教師作為中心,本來應該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只能被動地接納知識,盡管大大節(jié)省了教學資源,但是存在學生過分依賴教、缺乏主動學習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缺點[5]。慕課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前的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對于口腔修復學知識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按照學生的需要選擇學習,能加強及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教師在課前通過調(diào)查,可以了解學生目前對于口腔修復學知識的大致理解情況、今后對所學知識的臨床實踐能力以及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對課程安排以及課程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而且提供口腔修復學的資料或者多種課件,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上課中,對于口腔修復學課程中的重點內(nèi)容著重進行總結(jié)和講解,采取混合教學法以及病例教學法等,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在課后,可以通過各種考試對學生掌握口腔修復學專業(yè)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測。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慕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明顯提高《口腔修復學》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口腔修復操作成績;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口腔常見病診治能力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率、提高查閱資料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率、提高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率、提高提出和解決口腔修復學問題的能力率、提高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及理解能力率。
綜上所述,慕課教學模式能明顯提高《口腔修復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科,鄭立舸,劉敏,等.經(jīng)典病例分析結(jié)合PBL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6,26(02):63-65.
[2]韓龍,董會,雍威,等.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口腔修復學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9,6(02):30-31.
[3]黃盛斌,李寧,周海燕.情景教學法在留學生口腔修復學臨床實習前期教學中的應用及評價[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6,03(11):104-105.
[4]方明,田敏,吉兆華,等.多層次綜合性課外活動對本科生教學的促進作用—以口腔修復學為例[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6,26(10):636-636.
[5]王德堂,伍廷蕓,朱懷紅,等.基于微課的翻轉(zhuǎn)課堂在口腔修復學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9,35(07):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