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敬
(國機智駿汽車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211100)
汽車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最為普遍,且造成的人員傷亡最多[1-2],因此,做好下車身的架構設計,提高汽車正面碰撞性能,對汽車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汽車的碰撞試驗顯示,碰撞過程就是通過車身架構進行吸收能量、分散能量和傳遞能量的過程。因此,汽車的整個前部結(jié)構被分成了前吸能區(qū)、中吸能區(qū)和后吸能區(qū)3 個吸能區(qū)域[3]。碰撞能量經(jīng)過每個區(qū)域時,都有部分能量被吸收,剩余的能量繼續(xù)進行傳遞和分散。其傳遞主要通過3 層[3],上層:通過機艙上縱梁(即shotgun 結(jié)構)進行傳遞;中層:通過前縱梁進行傳遞;下層:通過副車架進行傳遞。
同時,以上的傳遞路徑表明,汽車正面碰撞的大部分的能量都是通過下車身的架構進行吸收、傳遞和分散的,也再次證明:下車身的架構設計是決定汽車正面碰撞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圖1 正面碰撞3 層路徑傳遞示意圖[3]
經(jīng)過對市場上成熟的、典型的車型進行研究,下車體的傳遞路徑都是基于:前防撞梁/吸能盒→前縱梁→門檻梁/地板縱梁/中通道。主要架構形式有以下幾種:
典型架構一:由于車身地板下有足夠的空間布置地板縱梁,因此,以地板縱梁為主進行架構設計,前后縱梁以連通或者不連通的方式,將碰撞力通過地板縱梁進行傳遞和分散給門檻梁、中通道和A 柱。
圖2 典型架構一
典型架構二的特點:前后縱梁通過地板縱梁直接連通,架構網(wǎng)絡清晰,力的傳遞效率高。
圖3 典型架構二
典型架構三:由于車身地板下的空間幾乎被電池包所占據(jù),無法布置地板縱梁,因此,前后縱梁均將碰撞力傳遞到門檻梁,并分散到中通道和A 柱。
圖4 典型架構三
典型架構四:前縱梁直接同時傳遞給A 柱和門檻梁,且傳遞通道較大,結(jié)構穩(wěn)定、可靠,傳遞力效率高。
圖5 典型架構四
前后縱梁、門檻梁、地板縱梁、加強梁等各個梁通過架構設計形成一條條連續(xù)的、分散型的、光滑順暢的傳遞路徑,且連接部位的截面盡可能的重疊,使碰撞力能順利傳遞。
(1)縱梁Y 向位置的確定。主要考慮在最惡劣情況下,與全輪跳和全轉(zhuǎn)向的最大輪胎包絡不干涉,且內(nèi)邊界與機艙內(nèi)的零部件布置滿足總布置的相關間隙要求。
(2)縱梁Z 向位置的確定。前縱梁的高度,主要由碰撞法規(guī)中碰撞器的高度和底盤傳動軸的高度位置確定。根據(jù)歐標ECE R94 碰撞法規(guī)的要求[4],在空載狀態(tài)下縱梁上表面的高度≤530mm,且根據(jù)經(jīng)驗要求與轉(zhuǎn)動軸包絡的間隙≥25mm。
縱梁與門檻梁的距離主要是Z 向和Y 向的距離,一般要求他們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小,盡可能增加截面的重疊量。
(1)如果Y 向間距過大,需要設置斜向支撐結(jié)構,構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形傳力結(jié)構,并且三角形的端點要與后面的傳力通道保持連接的連續(xù)性。如下圖所示。
圖6 增加斜向支撐
(2)如果Z 向距離過大,需要考慮加強縱梁的根部或者增加縱梁在Z 向的截面高度,并且在傳動軸包絡處進行局部避讓和局部加強,保證碰撞力的順利傳遞。
根據(jù)以上分析,對于汽車的正面碰撞性能而言,融會貫通以上典型架構理念,明白各個設計理念的優(yōu)缺點,并進行靈活運用和衍變,才能更好更快的做好下車身的架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