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翔
論據(jù)是用來論證論點的材料,論據(jù)的選擇和使用是議論文寫作的關鍵,也是學生思辨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外化。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在論據(jù)的選擇和使用時,需要注意三個維度的問題。
一、思辨:新時期寫作教學的核心要求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永璟教授認為:“小學生寫作重點在于聯(lián)想,初中生寫作重點在細致觀察,高中生寫作重點則在思辨論述?!眹铱荚囍行摹⑷蝿镇寗有妥魑牡囊I者張開老師也認為:“新時期‘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解決了材料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這類作文在英美等國家的作文考試中比較常見。試題往往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情景,出現(xiàn)對立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庇纱丝梢?,思辨能力不僅是高中寫作教學的核心要求,更是當前寫作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新時期高中作文教學要重視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這方面,魯迅先生為思辨寫作做出了典范,他在《拿來主義》中論述人們怎樣面對文化遺產(chǎn)時,先論述了三種人的態(tài)度,一是徘徊不進,害怕繼承的逃跑主義者;二是全盤否定,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三是全盤接受的投降主義者。顯然,三種人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片面的。作者先破后立,進而明確指出拿來主義的正確做法就是先占有,再挑選。不管是形象比喻的魚翅,還是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都是一分為二的客觀論述。學生在經(jīng)典的思辨分析中,自然就學會了思辨表達。
學習了《拿來主義》后,我曾經(jīng)命制一個思辨性作文話題,讓學生寫一篇議論文。題目是:“19世紀20世紀之交,中國國貧民弱,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用如椽之筆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21世紀,中國國富民強,人們卻遭遇了‘非典和‘新冠兩次疫病的襲擊。假如魯迅先生生活在今天,面對這種情況,他是否應該棄文從醫(yī),救治國人病痛的身體?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觀點。”
結果,學生寫出了許多思辨色彩的議論文。茲節(jié)錄幾段,以一管窺全豹:
魯迅應該棄文從醫(yī)
先生“棄醫(yī)從文”的年代是一個黑暗動蕩的時代,那時比起現(xiàn)在,已不是“黑暗潛在底下”,那時“黑暗已肆無忌憚”,在此肆無忌憚的狀態(tài)下,魯迅發(fā)現(xiàn)人們逐漸表現(xiàn)出對于即將發(fā)生的“亡國”“喪權”“受辱”狀況的麻木不仁?!爸心觊c土”所代表的農(nóng)民階層,“祥林嫂”所代表的被封建禮制壓迫的底層婦女……如此種種歸根究底皆是出在環(huán)境下,在封建禮制和新思想的交替中,他們只是時代洪流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細沙。所謂“喚醒”或許甚至未必能在他們耳旁呼喊。這是如此悲哀的境況,但如若連這對他們微不足道的呼喊都沒有,他們豈不是只能就此順著時代的洪流消逝,受著封建禮制這座大山的重壓被埋葬。魯迅在那時,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話語權的國人,他站出來,為著受苦受難卻被剝奪了話語權的人民發(fā)出了最堅實最長遠的聲音。
這是在那時,最缺少的東西,最缺少的聲音。先生作出了最正確最強有力的選擇,他選擇醫(yī)民的靈魂,選擇敲醒可呼喚到的角落里每一個可能奮而起身的“細沙。”
然后,作者筆鋒一轉,論及當今流行病爆發(fā)的現(xiàn)狀,尤其是新冠肺炎,最缺少的不是耳畔的呼喚,而是缺少醫(yī)生以及醫(yī)療資源等問題。作者在肯定文人的“如椽之筆”的重要性的同時,更指出了救治病人更為重要,從而再次點明魯迅先生應該棄文從醫(yī)的觀點。
二、選擇:在思辨中積累論據(jù)
當前的學生作文,邏輯思維不清,材料堆砌現(xiàn)象嚴重。究其實質是學生積累太少,也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以致材料老生常談,表達人云亦云,讓人大倒胃口。
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思辨中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積累,還有思考揣摩。學會有思考地讀書,這才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把書中作者的觀點當做無上真理。你有自己的思索,有自己的觀點,就會對文章或事件中的人事物景進行審視和重構,把這些思考積聚下來,作文的論據(jù)積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近年的高考作文,越來越關注大國小家、中國夢、家國情懷、青年使命等話題。這些話題很適合從個人經(jīng)歷入手,以小見大,展現(xiàn)你的思考。”這段話告訴我們兩個關鍵信息:一是素材積累的方向,重點是要積累那些關注大國小家、中國夢、家國情懷、青年使命等話題的材料;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課本也好、課外閱讀也罷,只要用思考的方式來學習積累,就一定會學有所獲。
如《寡人之于國也》,“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是比喻論證梁惠王和鄰國君王在治國的本質上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數(shù)量不同。但如果我們思辨地審視,數(shù)量上的不同就一樣嗎?顯然這個比喻論證是有破綻的,禁不起推敲。再如閱讀《平凡的世界》,從向上、獨立、自尊、真誠、逐夢等不同的角度審視,你積累的素材又不一樣。
當然,論據(jù)的積累一定要真實、典型、新穎。尤其是新穎的問題,更是一個思辨的問題,一是所引的材料要新;二是舊瓶裝新酒,必須轉換材料的思考角度。
三、使用:在思辨中選擇論據(jù)
“高中生有一定的哲學知識基礎,這是優(yōu)勢。但凡事都要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如此學習方有意義,知識才有力量。然而,很多同學存在學用之間缺乏思維的轉化和重建問題,因此,你們即便知道哲學上有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但作文時不會轉化、挪用,文章還是體現(xiàn)不出辯證思維。同學們要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上下功夫,鍛煉敏銳思維,提升分析能力?!敝挥凶龅竭@些,在選擇論據(jù)時,才能有理有據(jù),更好地論證觀點或駁斥對方。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以其滔滔雄辯的口才,駁倒了江東諸多發(fā)難的儒生??捎幸粋€名叫嚴峻的儒生不服,故意提了一個刁難的問題:‘孔明之論,都是強詞奪理,皆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jīng)典?”這個問題確實棘手,答不好,容易授人口實??芍T葛亮的回答卻令人叫絕,連嚴峻都“低頭喪氣,無言以對”: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經(jīng)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兗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jīng)典?——豈效書生,區(qū)區(qū)于筆墨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是什么讓孔明的話如此有力呢?諸葛亮先批判尋章摘句,不能經(jīng)邦立事。然后是例舉伊尹、子牙、張良、陳平、鄧禹、耿兗等名流,肯定他們皆有匡扶宇宙之才,但也未審其生平治何經(jīng)典。反問的句式,加強了批判的力度。最后,點明不能效仿書生,于筆墨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諸葛亮的這段話,引經(jīng)據(jù)典,力有千鈞。這就是論據(jù)的魅力!
可見,論據(jù)的使用不是隨意為之,更不能信口雌黃。它必須融注于學生的思維判斷,選擇那些可以充分證明自己觀點或駁斥別人的論據(jù)。
以下是一篇學生的周記評價片段。茲節(jié)錄兩段,并示以分析。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此類吾組***同學也,從其名便可知其與竹君子相仿,有著“等到老來,且讓我留劍埋名,獨與綠林野原惺惺相惜”之韻味。其周記字體勻稱規(guī)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其曰:“吾之所愿,便是騎車游于名山大川,觀美景,賞美食,間或行俠仗義。人生之幸,不負一世?!庇嘤X此愿甚好,但念其腳踝有傷,亦愿你早愈,方能成行。
作者以竹喻同學,突出了他的風情瀟灑。接著引用他的文章語句:“等到老來,且讓我留劍埋名,獨與綠林野原惺惺相惜”,突出他文筆的韻味。然后評價他的周記字體勻稱規(guī)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有肯定,有否定,評價實在中肯。
菊,凌霜自得,不趨炎勢。***君乃吾班之長,肩扛重任,遇事親力親為,乃吾等之榜樣。君善于察,樂于思,聯(lián)系生活,用精練之語細表心中對“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之感傷,讀之頓覺走出書齋,留心時事之可貴,另舉網(wǎng)游高手“小叮當”被惡意炒作之例,表達了不可憑空臆斷之理。但吾提拙見一二,愿君控制詳略,切勿頭重腳輕。
這則周記點評,作者主要抓住“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和“小叮當”被惡意炒作之例。前者意在肯定這位同學善于察,樂于思,善聯(lián)生活,用語精練,給人啟迪。后者表達了人不可憑空臆斷的道理,給人印象深刻。但作者分析辯證,在肯定其用據(jù)優(yōu)點的同時,也指出了詳略不當,頭重腳輕的問題。
總之,這兩段點評,引議聯(lián)結,思路清晰,論據(jù)精當,評論深刻,彰顯了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論據(jù)運用能力。
〔本文系貴州省2019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立項課題“基于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9A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貴州畢節(jié)市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