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騰雁
【摘 ? 要】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閱讀素養(yǎng)與能力。教師要明了概括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根據(jù)學情,引之適時,導之以法,練之有序,幫助學生逐步實現(xiàn)精準概括的目標。學生通過訓練,應形成看到課文就能選擇最為適合的概括方法的本領。
【關鍵詞】概括;策略;閱讀教學
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閱讀素養(yǎng)與能力。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概括目標,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即使同一篇課文,概括的時機、概括的方法也不同。教師要明了概括的目的、內(nèi)容、方法,引之適時,導之以法,練之有序,幫助學生逐步實現(xiàn)精準概括的目標。
一、概括有時
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時常放在初讀課文后的檢查交流環(huán)節(jié)?;镜某绦蚴亲寣W生帶著“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問題自由讀文,在把課文讀準、讀通的同時,思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其實,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并不恰當。針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年段,概括的訓練時機與所需時間應各有不同。
(一)課尾
三年級語文教學逐步從句段教學走向篇章教學。教師要用好課文,在課堂上用足時間,不余遺力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筆者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一文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剛進入三年級,整體感知、把握能力還不強的特點,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設置了四個概括的“扶手”,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對課文的概括。
1.揭題時,引導學生關注課題。
印象中的草地是怎樣的?這篇課文的題目很吸引人,抓住了與平常不一樣的現(xiàn)象來寫。
2.初讀時,引導學生關注語段內(nèi)容。
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每段分別寫了什么?
3.精讀課文時,引導學生聚焦變化,提取信息,合作填表。
[時間 草地 花瓣 早上 綠色 合攏 中午 金色 張開 傍晚 綠色 合攏 ]
4.總結課文時,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感受。
5.最后引導學生關注課題,抓住時間的不同、草地的變化、作者的感受,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這樣的教學,把概括的過程展開,使其具體化、細致化,學習路徑清晰,每個學生都進行了完整的概括體驗和方法實踐。
(二)課中
內(nèi)容獲取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抓手。教師要用好這一抓手,幫助學生形成概括的能力。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花的勇氣》一文時,專門設計了梳理課文內(nèi)容的板塊。
1.預習時,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幾個學生的作業(yè)。評議要點:概括的語言是否簡潔;概括是否完整。
2.對于這篇課文,怎么概括會更好呢?
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前面的導語。
3.默讀導語,哪句話提示了我們概括課文的方法?從“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這些詞語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瀏覽課文,在文中圈出這四個詞語。
5.作者在維也納的心情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多的變化?找到背后的原因,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找到句子,提煉其中的關鍵詞,形成板書。
6.看著板書,抓住心情和心情背后的原因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上述課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簡明。對于一些蘊藏典型概括方法的課文,教師都可以在課中設置一個板塊,讓學生習得針對某一類課文的概括方法。
(三)課始
課始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要注意兩點:一是課文內(nèi)容簡單明了,學生一讀便知;二是對于這一類課文,學生已經(jīng)得“法”,需要用“法”。
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學生在預習后就能簡明準確地概括出主要情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關注小說的另外兩個要素——環(huán)境和人物。再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索溪峪的“野”》,課文結構清晰,學生抓住每一段的總起句,就能夠準確、快速地完成概括。教師省卻了步步引導的時間,但需進一步追問:“你是如何做到概括得如此準確的?”以此讓學生抓牢“概括方法”這個法寶。
二、概括有法
概括是一種高階思維活動。教師要將概括這一抽象活動具體化,給學生搭建思維的支架,讓學生有“法”可依,并舉一反三,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一)因文而異
不同的課文,概括的方法是不盡相同的。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以題目提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如《梅蘭芳蓄須》;有的不止寫了一件事,學生要弄清每件事講了什么,再把它們連起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同一篇課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有時可以幾種方法結合使用。就單篇課文而言,在眾多方法中有相對最適宜的一種概括方法。到了高段,教師要通過訓練與培養(yǎng),讓學生形成一種本領,即看到一篇課文,就能敏銳地反應用什么樣的概括方法最為適合。這種本領的獲得在于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二)因生而異
概括課文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參與面與參與度,借助支架,為大多數(shù)學生創(chuàng)設機會。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豐富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隱身”,不要“搶活”。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筆者設計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概括支架,讓學生自主選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填空式。
這篇課文主要圍繞風箏寫了作者小時候和小伙伴們( ? ?)、( ? ?)、( ? ?)的事情。
2.提問式。
讀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讀了課后的習題二,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綜合課文和課后習題,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3.思維導圖式。
三種概括支架各具優(yōu)勢。填空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取課文的關鍵事件;提問式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學習資源,可以關注文章的總起句,也可以關注課后習題的提示;思維導圖式讓學生用好課文中表示心情的詞語,體會在做不同事情的時候產(chǎn)生的不同心情,并以風箏線的起起落落預示作者心情的高低起伏變化,形象直觀。
三、概括有序
從中年級開始,每個年級都有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要求,但是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側重點。除了基于課文進行學習與操練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專項訓練,在梯度訓練中使學生的概括能力結構化、體系化。
(一)圈圈畫畫,建立規(guī)范性
中年級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起始年級。學生要用一兩句話表達文章主要內(nèi)容,有一定的難度。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都是說明文。教師在教學單元整組課文時,要帶領學生交流、整理說明文的概括策略。
1.回顧整體,嘗試概括。
說明文把景物的特點介紹得非常清楚,你能根據(jù)老師所給的提示,嘗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嗎?
(1)《長城》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長城的_____與_____,還贊美了_____。
(2)《頤和園》這篇課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按照游覽的順序主要介紹了_____、_____、_____的美麗景色。
(3)《秦兵馬俑》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秦兵馬俑_____、_____和_____的特點。
2.抓住重點,習得方法。
這么長的課文,我們很快地概括成了一段話,有什么秘訣嗎?
(1)秘訣一:找畫重要句子。
這三篇課文中都藏著介紹景物特點的重要句子,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交流:《長城》《頤和園》的重要句子在每個自然段的開頭,《秦兵馬俑》的重點句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2)秘訣二:圈畫重要詞語。
《長城》:長龍 、高大堅固、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
《頤和園》: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秦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3)秘訣三:用“……主要介紹了……”的固定句式串聯(lián)重要詞語。
教師出示三句概括性的話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概括說明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3.拓展課外,遷移運用。
教師出示《莫高窟》一文,引導學生根據(jù)方法“圈圈畫畫”,獨立完成概括。
教師讓學生在充分熟悉課文的基礎之上,找畫重要的句子,圈畫重點的詞語,并用“……主要介紹了……”的句式嘗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能靈活運用“圈圈畫畫”的方法概括說明性文章,并逐步形成能力。
(二)評評改改,培養(yǎng)準確性
五年級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時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語言不夠簡潔;二是不能分清主次,不會取舍;三是語言組織有一定的困難。為此,筆者以微課的形式帶著學生一起比較、分析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使其明白要用簡明的語言,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概括,在一次次的交流、評價與修改中習得方法,提高概括的準確性。
1.比一比。
(1)第一次比較分析:出示兩份學生作業(yè),說說誰概括得更加準確,為什么。
A.《地震中的父與子》:有一年,美國洛杉機發(fā)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變成一片廢墟。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消防隊長、警察來阻止他,沒有人來幫助他。他一個人挖到第38小時,聽到了孩子的聲音,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
B.《地震中的父與子》: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勸阻,冒著生命危險,懷著堅定信念,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與種種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13位同學。
(2)小結:概括不能寫得太長,和課文主要內(nèi)容關系不大的內(nèi)容可以刪除。
(3)第二次比較分析:出示兩份學生作業(yè)。
A.《梅花魂》寫的是一位老華僑十分珍愛墨梅圖,在回國之際把墨梅圖和繡著血色梅花的手絹鄭重地交給外孫女,讓她好好保存的事。
B.《梅花魂》寫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4)小結: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不是越短越好,不能空洞??梢試@課題,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概括。
2.改一改。
(1)出示學生作業(yè)。你認為以下概括存在哪些問題?可以怎樣修改?
《竊讀記》寫作者放學后急匆匆地從學校趕到書店。她邊走邊想,進了書店找到書,急忙打開書。她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她害怕被老板發(fā)現(xiàn),每當她覺得當時的環(huán)境不適合再讀下去的時候,就會放下書。她喜歡到顧客多的書店看書,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看書。她一直看到晚上才回家。
(2)交流:哪些內(nèi)容可以刪除,為什么?哪些內(nèi)容可以用更簡潔的語言概括?
(3)學生獨立修改,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比較修改結果。
通過對比、分析、交流,學生明白概括內(nèi)容既不能空洞,也不能簡單地復述。教師呈現(xiàn)學生作業(yè),讓學生針對問題進行修改,在修改中逐步提高概括能力。
(三)刪刪選選,提高精準度
高年級敘事類文章普遍適用“六要素串聯(lián)法”概括。在平時的練習中,學生認為用該方法概括,難以精準到位。教師應重視方法點撥,以討論觀點加實例訓練的方式讓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概括,使其逐步走向精準。
1.明確訓練主題。
用“六要素串聯(lián)法”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以閱讀材料《圣誕節(jié)鵝奧古斯塔》為例,引導學生概括。
(1)指導學生用鉛筆在文中提取六要素,有的可直接圈畫,有的需自己提煉。圈畫完后,同桌交流提取到的信息。
(2)觀點碰撞,啟發(fā)思考。
① 觀點1:“六要素串聯(lián)法”是指“六要素”簡單相加嗎?
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提取的信息找到問題,學會合理取舍。
學生嘗試取舍信息,自主概括,把主要內(nèi)容講給自己聽。
② 觀點2:如何根據(jù)“六要素”組織語言?
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本的特征。這篇文章可以抓住時間的順序,抓住主要人物,代入起因、經(jīng)過、結果。
學生第二次概括,修正第一次的概括內(nèi)容,把主要內(nèi)容講給自己聽。
③ 觀點3: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以多少字為宜?
引導學生根據(jù)答題的要求,做到長短適中,一般不超過六十字。
學生第三次概括,修正自己第二次的概括內(nèi)容,把主要內(nèi)容講給自己聽。
(3)展示概括,比較分析,求同存異。
請一組學生口頭概括,全班交流,說說怎樣的概括更精準,然后在作業(yè)紙上認真地寫下自己概括的主要內(nèi)容。
了解方法、提取信息、篩選信息,學生的概括能力在三次修正中得到提高,概括內(nèi)容逐步走向精準。
綜上,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教師要明晰概括的訓練目標與體系,給學生多一點方法,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操練,多一點評價,讓學生概之有時,概之有法,概之有序,真正學會概括。
參考文獻:
[1]田湘瀟.讓概括有“法”可依——淺談語文教學中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1-2).
(浙江省開化縣天地外國語學校 ? 3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