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樂義
包餃子是部隊的老傳統(tǒng)
光陰荏苒,一晃轉(zhuǎn)業(yè)離開部隊已經(jīng)15個年頭了,火熱的軍旅生涯烙下了我青春的腳印,留下了我成長的日記,而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周末和戰(zhàn)友們一起包餃子的回憶。
我是北方人,在北方有這樣的說法: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是的,在我的記憶里,以前各家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但即便如此,過年也都要想辦法吃頓餃子。我的童年是物質(zhì)相當匱乏的年代,在貧瘠的鄉(xiāng)村一般人家連填飽肚子都很困難,能吃頓餃子更是奢侈難求的事了,自然我家也不例外。每年最盼望的是春節(jié)來臨,一家人能夠吃頓美味的餃子。
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前幾天,母親小心翼翼地從箱底包袱里翻出生產(chǎn)隊發(fā)的8兩肉票和2斤糧票,讓父親去供銷社買回豬肉和面粉。大年初一早上,按照當?shù)亓曀祝赣H起早放完“高升”,母親把生產(chǎn)隊配發(fā)的兩棵大白菜和肉分別剁碎混合在一起,加上少許菜籽油、生姜絲和食鹽拌勻,全家人分工協(xié)作,大約一個小時,一鍋熱騰騰的餃子就出鍋了。餃子散發(fā)出的濃郁香味撲面而來,醇厚的濃汁頓時沖擊了我的味蕾,趁熱吃下去,好一個過癮!全家美美地享受了一頓美餐。
1989年秋收以后我參軍入伍,來到地處皖南的白茅嶺勞改農(nóng)場擔負武裝看押任務。面對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官兵們自己開荒種地,養(yǎng)豬種菜,自給自足。連隊官兵都來自五湖四海,雖口音各不相同,風俗習慣各異,但上至連隊首長下至剛來的新兵,大家的共同愛好就是喜歡吃餃子。于是每周六下午,中隊各班包餃子成為固定安排延續(xù)下來。
又是一個周六午飯后,炊事班的戰(zhàn)士們顧不上休息,忙著為一個連隊百十號人準備包餃子的餡料,他們挽起袖子,有的剁肉,有的切菜,有的和面揉面……等到下午喇叭里起床號響起的時候,一切準備工作就緒。
說來也巧,那個周末,中隊指導員的愛人千里迢迢來部隊探親。嫂子是山東膠東人,是家鄉(xiāng)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她留著一頭齊耳的短發(fā),穿著素雅,長相端莊甜美,說話客氣又得體,官兵們都非常喜歡她。山東人平常喜歡吃面食,對包餃子更是拿手。聽聞值班員下達“下午進行包餃子比賽”的口令后,感到好奇,她便和指導員一道走進食堂瞧瞧熱鬧。戰(zhàn)士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軍嫂的到來。中隊長提議請嫂子當裁判,看哪個班包餃子質(zhì)量好、速度快。獎勵項目是:奪得第一名的班懸掛“流動紅旗”。嫂子欣然接受了這個委派,認真地履行職責。
寬敞明亮的食堂里,各班分管生活的副班長從炊事員那里領回餡料和發(fā)好的面團,9個班按桌子順序排開,搟面杖攥在手,一切準備工作就緒。隨著值班排長一聲哨響,包餃子比賽開始了。戰(zhàn)士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你追我趕,不想在軍嫂面前丟丑落后。
嫂子挨個桌子觀看,轉(zhuǎn)了一圈之后,禁不住掩面一笑。原來戰(zhàn)士們包餃子速度不慢,但產(chǎn)品質(zhì)量不敢恭維。指導員從嫂子的表情中看出了端倪,立即下令喊“?!?,讓嫂子到一班親自示范。嫂子拿起面團,三搓兩揉,把面團做成均勻的長條狀,然后用菜刀切成一個個面疙瘩,接著在成群的面疙瘩上輕輕撒上少許面粉,解釋說這是防止餃皮粘連。接下來,嫂子左手拿起兩個面疙瘩,向桌面輕輕按壓,右手拿起搟面杖來回滾動幾下,兩只餃皮就做成了。緊接著,嫂子拿起一張餃皮放在左手掌心,右手用筷子夾適量餡料放入餃皮中心,雙手協(xié)作,眨眼功夫,一只俏皮可愛的餃子就穩(wěn)穩(wěn)立在桌面上。嫂子包餃子的過程干凈利落,把戰(zhàn)士們看呆了,個個嘖嘖贊嘆。大伙畢竟是年輕人,按照要領領悟很快,包出的餃子就像每天早操的隊列一樣整齊且富有朝氣。
我所在班的10位戰(zhàn)友都是包餃子的快手,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聊天,有說有笑,約莫半小時功夫,300個餃子就突擊完成了。最終經(jīng)過嫂子的綜合評判,我班奪得全中隊包餃子第一名?!傲鲃蛹t旗”到我班,自然全班戰(zhàn)士個個興高采烈,歡呼雀躍??粗桥止墓牡娘溩釉诜序v的鍋里翻滾,突然覺得這一刻鍋碗瓢勺交響曲是那么的悅耳、動聽!
走過了歲月滄桑,戰(zhàn)友情誼仍如一杯濃茶,馨香縈繞,引人反復回味。由于工作繁忙難得有閑暇時間,至今我再也沒有親手包過餃子,偶爾也下餃子館點碗餃子,但完全品嘗不出當年軍營餃子的味道?;腥幻靼祝夯貞涇姞I包餃子,不僅僅是一種品味上的感受,還有一種對青春深深的眷戀,更有對“同吃一鍋飯,共舉一竿旗”的濃濃戰(zhàn)友情誼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