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摘?要:歷史由于年份人物重大事件這些需要背誦的東西太多太雜,導致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充滿厭惡情緒。因此日常教學中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好歷史對于我們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傳承華夏文明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法
引言
歷史這一門學科以其復雜的人物關系,大量需要背誦的史實及錯綜復雜的時間線會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厭學心理,但其實如果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擁有歷史思維能力,就會讓我們的歷史學習變得簡單有趣。學習歷史知識也是一個尋根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先人,了解我們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和傳承,了解我們五千年泱泱大國的豐厚底蘊,在了解中充滿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就要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將被動灌輸變?yōu)橹鲃犹剿鳎谥鲃訉W習中挖掘歷史學習的樂趣,最終有效完成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針對如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們做出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歷史教學模式中,枯燥的課堂和煩冗的內容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多是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傳統(tǒng)的教學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不斷調整思路,改變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造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時代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情景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縮短學生同歷史知識的距離感,令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就能牢牢掌握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三國鼎立》時,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劇照,然后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討論電視劇里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并說出喜歡的原因。因為學生大部分從小都看過三國演義,對這部電視劇并不陌生,通過學生的回答,設計相應的情境,與學生一起穿越回歷史上的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時期,感受當時的社會狀況,由此展開接下來的教學。學生通過這種自己熟悉的話題開啟歷史課本的學習,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又能通過引導他們主動發(fā)言來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提問教學,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養(yǎng)成歷史思維能力,掌握創(chuàng)造性學習方法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還是有不少歷史教師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不夠重視,設計問題隨意潦草,不注重提問的技巧,不善于把握提問的時機等,因此課堂效果很不理想,提問教學的效果也收效甚微,課堂氣氛低迷,學生不愿舉手回答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形成思維惰性。因此教師在日常提問教學中應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是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例如在學習《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時,可向學生提問復習: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戰(zhàn)國七雄是哪幾個諸侯國?為什么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通過問題對前一章學習的內容進行回憶和鞏固,順利展開接下來的教學。學生通過這種自然的銜接,把前后知識串聯(lián)起來,學習的時候也就學會了注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歷史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互動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開展積極有效的互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深刻認識到師生互動對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加強課堂教學模式的互動性,全方位豐富教學內涵,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將互動教學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就要做好詳細的課程計劃和籌備工作,確保課堂互動或的正常開展并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要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借鑒,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他們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課堂互動教學的最大作用,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盛唐時期的風土人情,教師可在班級舉辦一次大唐盛世的角色扮演,通過學生自己對各種角色的認知來詮釋大唐的農(nóng)民、商人、工人以及官員都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他們大膽發(fā)揮想象力來打造一場關于夢回大唐的游戲,學生通過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增加了代入感,在學習課本知識時就能更加積極地去理解和學習關于大唐的知識。師生間的關系也在游戲中更進一步,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在互動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分層教學,尊重個體思維差異
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教師難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的教學弊端,一個班級進度相同內容相同,評價標準也相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優(yōu)異學生積極性下降,困難生自信心大受打擊,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全面發(fā)展,長期下去,班級學習的兩極分化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改變這種情況,將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落到實處,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確保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可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對于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額外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題目增加題目難度,給學生一些挑戰(zhàn)性,激發(fā)他們做題的興趣,相應的減少一些基礎知識的作業(y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思維拓展,給學習困難的同學則更多的布置一些基礎習題,鞏固他們的課本知識,讓他們通過基礎練習更牢固的掌握課本知識,通過這種分層的作業(yè)任務同時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
結語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傳授他們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做到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張偉.初中歷史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研究[J].教育界,2019,(32):27-28.
[2]曾憲懿.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2):102-103.
[3]王本鳳.初中歷史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研究探尋[J].學周刊,2019,12(12):67.
[4]郭利先.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深層歷史思維的方式探尋[J].文存閱刊,2019,(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