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占勤
1. 本課題的研究觀點、研究結論、研究方法及過程和創(chuàng)新特色
1.1研究觀點
消極詞匯(passive /receptive vocabulary)和積極詞匯(active/productive vocabulary)兩種詞匯可以相互轉化,有效的課堂詞匯教學策略可以促使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更快更好地轉化,從而大面積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益。
1.2研究結論
英語學科課堂高效運作的突破口在于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的轉化效益,而“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交互作用策略”的科學運用和詞匯習得策略將決定著英語詞匯教學的成敗。
(1) 分清兩類詞匯,節(jié)約記憶成本。根據已有研究,詞匯可以劃分成兩類,即積極詞匯(active/productive vocabulary)和消極詞匯(passive /receptive vocabulary)。前者是指那些需要被正確理解和運用,常出現在口語或寫作中的詞匯,后者是指那些只需被認識和理解,常出現在閱讀或聽力中的詞匯(O Dell,1986;Ellis,1989)。
(2)探索詞匯策略,豐富轉化手段。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的轉化有多種策略可用,分學段、看學情、借語境是提高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轉化的根本宗旨。12種常用詞匯學習策略(略)可適時、適度應用于小、初、高三級學段英語詞匯教學課堂:
(3) 正視個體差異,巧用詞匯策略。英語詞匯學習是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元認知理論的提出和研究,綜合考慮了學習者自身的認知動機和策略,有利于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以合理安排詞匯學習計劃,不斷監(jiān)控詞匯教學過程,及時調整詞匯教學方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3研究的方法及過程
(1) 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因而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本研究的理論部分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而實踐部分主要采用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訪談、專項檢測等四種方法,在進行定性研究的基礎上,輔以量化研究。
(2)研究過程:研究初期主要應用文獻研究法。通過課題組的搜集、整理,國內外詞匯研究者們對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問題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認知:“ 消極詞匯”和“積極詞匯”可通過“交互作用策略”彼此涵蓋、相互關聯(lián)。兩種詞匯共同組成了中小學英語的vocabulary。在中小學英語的教學活動當中,兩種詞匯的適時合理的分類、轉化催生了“交互作用策略”英語詞匯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并將為小學、初中、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系統(tǒng)銜接、高效運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模式。
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的劃分及其交互作用策略理念的形成為英語詞匯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如何進一步去梳理、甄別、創(chuàng)造出最經濟化、最本土化、最高效化的西部薄弱地區(qū)英語詞匯教學策略及應用詞匯教學高效課堂模式則是本課題組的主要使命。
在有了明確的理論建構之后,課題組精心制定了課題研究的五個關鍵點:
(1) 策略的選擇。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和教師的溝通以及研讀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來確定。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在單詞記憶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
(2) 研究變量的確定。
(3) 教學策略具體實施的過程設計。
(4) 數據搜集與分析。
(5) 整理資料、總結經驗、得出結論和建議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1.4研究的主要進展與創(chuàng)新
(1) 研究進展:本課題立足教學實際,主要研究了中小學英語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交互作用策略這一富有實際學科意義的課題。具體的進展有:⑴ 明確了英語詞匯教學須分清消極詞匯(passive /receptive vocabulary)與積極詞匯(active/productive vocabulary)這一對相反相成的詞匯概念及其交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⑵兩類詞匯的交互作用或彼此轉化會隨著學習者學段的不同和個體的差異顯現出不同詞匯習得策略以及策略重組對學習效益帶來的影響;⑶ 消極詞匯與積極詞匯交互作用策略為小學、初中、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系統(tǒng)銜接、高效運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模式。
(2) 研究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本研究主要通過實證性實驗,考察(2015.8—2019.7)檢測運用不同呈現方式而產生的相應詞匯教學效果,探討并證實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更快更好轉化的英語詞匯高效教學課堂模式。最終證實:分段分級詞匯教學策略有助于英語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高效轉化。同時實驗驗證:兩類詞匯即消極詞匯(passive /receptive vocabulary)與積極詞匯(active/productive vocabulary)的認知觀念和詞匯習得策略將決定著英語詞匯教學的成敗。
2. 研究階段取得的成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研究設想
2.1研究階段取得的成果
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階段省級以上刊物共發(fā)表論文12篇,課題組7成員獲獎27次,尤其在國家、省、市、縣指導學生英語學科競賽,參加國家、省、市、縣優(yōu)質課競賽活動,市、縣骨干教師,省、市、縣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論文發(fā)表,歷屆小、中、高考成績諸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縣域內中小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課題組成員通過三區(qū)支教、講座等形式使課題成果在市內外得以推廣和檢驗。
2.2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西部中小學的大部分學生來說,英語成績的不理想可能不完全歸因于詞匯教學策略的運用,其心理認知,情感態(tài)度,學習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也有或多或少的因素。在本課題研究中尚未對此做深入的研究。其次,許多嶄新的研究領域尚需我們去探索、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論還需我們進一步深鉆細研。最后,課題研究還有許多不足和缺憾,尤其一些內容沒有深入展開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
2.3今后的研究設想
語言是最持久的,語言又是最善變的,語言的這一雙面特征在詞匯教學當中得到了突出的印證。因此,我們將繼續(xù)關注和研究詞匯教學的最新理論和進展,將已經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斷修訂、完善。在后續(xù)研究中特別重視學習環(huán)境因素對詞匯教學的影響因子及其改變策略。
參考文獻
[1] 張志遠. 英語課堂教學模式[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2010.
[2] 曹敏. 從工具性到文化性:中小學英語教學范式探析[J]. 中國教育學刊, 2011(01).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