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美術史的相關研究大多數(shù)是關于藝術家對個人觀點的分析,我國大約在20世紀中后期開始建立美術史學科,在此之前并沒有針對美術史系統(tǒng)性研究的方法與理論體系。最早針對美術史的研究是1935年沃爾夫林的弟子巴赫霍夫的《中國美術史的起源和發(fā)展》、喜龍仁的《中國繪畫大師與原理》和高居翰的《中國繪畫》等。隨著我國美術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中西方美術史的研究理論也日漸豐富。該文主要對美術史方法的差異與對象的差異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美術史;方法差異;對象差異
[作者簡介]張蒙蒙(1994—),女,內蒙古通遼人,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史論。
[中圖分類號] J0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7-0113-02[收稿日期] 2019-11-05
一、引言
對同一幅作品,不同的美術史學家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相關分析,所以不同的美術史學家在分析上會存在分歧。對藝術來說,這種分歧的存在是好的現(xiàn)象。如1988年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了一幅相傳為五代董源所做的《溪岸圖》,這幅作品與作者本人的其他幾幅作品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所以對這幅作品的真?zhèn)涡裕煌拿佬g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
二、圍繞溪岸圖真?zhèn)蔚挠^點
對溪岸圖的真?zhèn)?,主要存在三方面的觀點:
第一種是以高居翰為代表的觀點,他認為這是一副張大千的偽作。他從作品的造型、構圖、印章等各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認為這幅作品的畫作存在很大的問題,如在作品當中,河流與道路并不連貫,家庭情景等描繪與作者早期的山水畫風格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并且他認為這幅作品中許多慣用的畫作場景,與張大千作品中的一些手法有些不同。由于溪岸圖并沒有出現(xiàn)在歷史古代典籍中,并且在元代以后的繪畫中沒有出現(xiàn)以溪岸圖為原本的繪畫作品,所以存在著較多的疑點。此外,歷史上徐悲鴻為了得到金農的畫題跋而交換畫作一事存在諸多疑點。所以,高居翰認為這幅畫是偽作[1]。
第二種以班宗華、石守謙為代表的一些美術史學家認為,這幅畫并不是傳說中的董源所作,也并非是張大千所作,而是五代北宋時期的作品。石守謙曾經對溪岸圖的風格與畫意進行了相關研究,并通過具體的風格來證實了自己的觀點。他的風格研究方法來自西方,是一種針對作品的風格形式進行相關分析的方式。他提出既然現(xiàn)代的研究者無法分清溪岸圖的真?zhèn)?,可以先拋開溪岸圖去研究作者在其所屬時代中創(chuàng)作的不存在爭議的相關作品,并且將這些作品的具體風格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分析后,再對溪岸圖這幅作品進行相關研究[2]。在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中,最具權威的是蘇立文與方聞,但是在這種對風格進行研究的方式中,石守謙對畫意、韻味的相關分析與研究最有成效。
第三種是以方聞、啟功等人為代表的觀點,他們認為溪岸圖就是董源的作品,并且根據(jù)10世紀墓葬的壁畫、佛經插圖等與溪岸圖進行了相關的圖像對比分析,認為這幅作品就是董源于940年左右所創(chuàng)作的真跡,并且對作品當中的相關碳含量進行了分析,證明這幅作品確實是那個時代的作品。
從不同美術史學家對同一幅作品的分析角度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同一問題,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們所持的研究方式不同,所以對美術史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
三、研究視野的不同
西方學者對于美術史的研究視野不同,高居翰從早年開始追隨羅樾進行中國藝術史的學習,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隔江山色》《江岸送別》《畫家的生涯》等,對中國元、明、清等朝代的畫作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3]。高居翰對藝術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內部視覺文本的分析與對外部語境的研究等,對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以及作者的生平等進行詳細的探索。他對藝術史的研究主要可以歸結為對風格的整體研究,而要對風格進行有效的研究,就必須要對作品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進行詳細的了解。高居翰主要的研究方式包括采用視覺方式研究、非社會歷史批判式的外部語境研究和對繪畫風格的研究,從這三方面對作品的風格及相關價值進行有效的探索,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相關研究。
在20世紀,第一個向西方系統(tǒng)闡述中國繪畫史的西方藝術家是蘇立文。蘇立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將理論與現(xiàn)實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將所研究的對象放置在歷史的語境中,從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察,并且他嘗試站在中國的視野上對中國的繪畫進行理解,避免由于西方思維造成對中國繪畫的誤解[4]。
班中華對高居翰的相關研究方法存在著很大的質疑,高居翰主要對內部視覺文本和外部語境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他認為職業(yè)的畫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并不會在畫作中透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而班宗華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家的偏見,他認為高居翰對明代繪畫的一些評價有失公正。
騰固是我國最早在西方留學,并且取得了博士學位的藝術大家。他在國外留學期間深受西方美術史研究的感染,認為美學藝術學應當被列入文化學科中。他認為中國的美術史從魏晉時期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就已經停滯不前,直到西方的觀點逐漸融入東方,才開始有了新的發(fā)展。
方聞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其認知方法與對宇宙意識的觀感上。通過對中西方繪畫的不同價值與不同功能進行的相關對比研究,他認為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就必須要搞清這一時期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5]。中國的藝術背后都包含著許多精神方面的因素,而在西方研究當中,更多的會側重于對目的因果的相關研究。中國的許多繪畫作品都是從千年文化與相關語言中孕育出的藝術產物。其中包含著具有特點的藝術形式,譬如書法等,通??梢杂脕肀磉_作者內心深處的想法,許多人認為這些書畫作品展示了藝術家的心聲。巫鴻也認為,對中國美術史發(fā)展的研究,應當著重于對相關文化古籍資料的研究。這種方法要盡量避免在研究當中出現(xiàn)理解偏頗,要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有效的考察,對歷史上存在的許多問題,避免由于相關歷史事件對藝術作品造成誤解。應當還原當時的情景,再去對作品進行有效的考察與研究。對作品進行分析時,應當考慮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大環(huán)境,并且對于不同的繪畫作品,應當探尋與其同一時期作品的聯(lián)系性,將整體的繪畫作品與時代背景進行結合,建立完整的結構。
對相關美術史的研究,一方面要“外向觀”,注重對相關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家生平的社會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察與分析。另一方面要“內向觀”,根據(jù)作品的性質及方法,對作品本身進行相關的研究,主要針對作品的形式、風格等進行分析。這兩種研究方法都是致力于對相關藝術作品的意味進行研究。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歷史學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歷史作品在理解上產生的差異造成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應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美術史的作品進行有效的分析。采用更多的新方式、新成果,不斷地拓寬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方式。
四、結語
在我國存在著大量非常優(yōu)秀的中國藝術史學家,這些藝術家對美術有關研究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并且包含許多自身的思想,對美術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第十三屆全國高等教育美術史學年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余暉曾講到,關于西遼美術史的研究還是比較稀缺的??梢?,對美術史的研究與寫作,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事,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潘登福.史哲結合抓根源縱深比較找差異—關于中國美術史教學的思考[J].美術大觀,2007(05):61.
[2]潘凡,王晶.談《中外美術史》課程與《美術鑒賞》課程的差異[J].文教資料,2010(34):103-104.
[3]Dietrich Seckel,赫云.東方美術的比較學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3,6(04):134-140.
[4]費軍.主持人與不同訪談對象的差異性訪談方式[J].活力, 2017(8):139.
[5]劉勇,周婷,全冰婷,等.基于對象多屬性差異的灰色發(fā)展聚類方法及應用[J].運籌與管理,2018,27(1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