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張樂
在2020年2月初舉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紀錄片《美國工廠》不負眾望,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在國外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該影片也收獲了96%的正面評價。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在線視頻服務提供商優(yōu)兔(YouTube)、豆瓣、百度貼吧、時光網上,太平洋兩岸的觀眾參與留言、評分的人數累計超過了10萬人次。(數據統計日期截至2020年5月5日,下同)本文收集和整理了爛番茄、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等影響較大的觀影平臺上約3萬讀者的反饋,輔之以中外主流媒體評論意見,并從態(tài)度分級、關鍵詞篩選等方面,對比分析了由該片引發(fā)的關于集體與個體、美國工會制度、儒家資本主義等涉及中美文化差異的核心議題。試圖通過一部紀錄片的觀眾反饋、媒體評價,回答一個全世界輿論都高度關注的問題:中美怎么合作才能更好?當然,這個問題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中美不同的價值觀、歷史、傳統,并不是本文能夠回答的。本文僅僅就中美觀眾、媒體對于《美國工廠》的評價、反饋中所涉及到的共同問題,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探尋中美兩國如何謀求共生共存之道。
美國觀眾的反饋
在海外主流影評網站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爛番茄上,《美國工廠》分別取得了7.4分(滿分10分)、3.75分(滿分5分)的觀眾評分,這兩個平臺用戶參與評分人數達到14,405人次。雖然不同影評網站評分標準存在差異,但總體在及格線之上,這說明美國受眾對其整體評價以正面為主。
筆者在上述網站搜集整理了320條有效評論,這些用戶評論英文統計字數多達9萬字,為《美國工廠》海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料。根據討論的議題,本文分別歸納整理了“跨文化沖突與融合”“經濟全球化下工人階級”“中美職業(yè)道德”“自動化對制造業(yè)和工人的影響”等12個類別,評論時間從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其中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為131條、爛番茄為 77條、優(yōu)兔為112條。具體如下圖:
跨文化沖突與融合是美國觀眾評論的焦點所在,有68名受眾將《美國工廠》中描述的現象歸結為中美之間文化差異,占總人數的21.25%,這種文化差異最明顯地體現在企業(yè)間的經營管理模式。爛番茄上一位網友也認同說:“中美兩國經營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在全球化語境下,工人處理這種差異時面臨挑戰(zhàn)?!?/p>
圖表中值得注意的議題是美國受眾對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重新界定,有41名觀眾認為,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來自(社會主義的)中國企業(yè)家如何宣揚最純粹的資本主義形式與一小部分美國工人試圖強制推行工會之間的鮮明對比?!雹俟诿绹徽J為是偏向社會主義的產物,在他們眼里,“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月只休兩天”的工作模式更像是資本主義對于勞工的壓榨和剝削。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約占總人數的12.81%,反映了相當一部分美國受眾對于中國意識形態(tài)認知的偏見。
在福耀集團董事局主席曹德旺看來,西方工會系統已成為美國通用集團發(fā)展的強大阻力,但有25名美國觀眾肯定了工會對于制造業(yè)發(fā)展的意義,認為工會是“保護美國工人免遭低工資和安全問題的唯一救贖”。他們完全忽略了企業(yè)的損失,并采用一種飲鴆止渴的方式,利用工會加速了通用公司在美國代頓的倒閉。
同時種族主義的議題引人發(fā)笑,有15名受眾認為:“中國人對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是肥胖、懶惰、邋遢,不情愿加班?!泵绹兹讼騺頁碛泻軓姷姆N族優(yōu)越感,但是在這次與中國工人的制造業(yè)大比拼當中,他們卻以一副笨拙、滑稽且落后的樣貌出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國內白人對其他少數民族族裔的種族歧視猖獗,卻不允許被貼上種族主義標簽。這些受眾約占總人數的4.69%。
綜上所述,美國觀眾對于跨文化合作中的沖突性因素更加關注,尤其在認知和理解中國文化方面更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種族主義傾向嚴重,甚至有時過分夸大。這種根源于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價值觀,易于形成二元對立邏輯,并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中國觀眾的反饋
在豆瓣上,這部紀錄片評分8.3分,參與評分人數已經達到76,674人。可見中國觀眾對《美國工廠》的熱情和關注度較高。在兩萬多條短評中,有的用戶談及自身親歷制造業(yè)發(fā)展所付出的代價、也有人以冷靜理智的態(tài)度分析故事中人物生存的悲哀、還有的直言價值取向沖突。在中國另一家影視資訊查詢與評分網站時光網(Mtime)上,《美國工廠》也收獲7.7分(滿分10分)的高分。本文聚焦于中國觀眾討論的議題,這些議題主要集中在自動化時代工人將何去何從、個人價值在集體中的實現、全球化下的利益共同體等問題上。其中豆瓣熱門短評為233條、百度貼吧為33條、時光網為34條,并作分類圖示,見圖2。
由圖2可知,中國觀眾對于《美國工廠》的關注點落腳在自動化時代個體的悲哀。有82名觀眾贊同這一觀點,約占到總人數的27.33%。豆瓣網友周某表示:“我們生活在這個資本全面勝利以后的陰影下,工人還沒有聯合起來,自動化的浪潮卻席卷而來。”②這充分顯示了個體命運在時代潮流之下的無能為力。
有54名觀眾在討論中涉及勞資矛盾,49名觀眾談到文化碰撞和理念沖突,33名觀眾討論了基本權益保障。這些問題與美國觀眾關心的問題大同小異,有的甚至基本一致。只是在對同一個問題的解釋方面往往差距較大。關于個人基本權力的保障議題,百度貼吧署名“這個老白不太白”的網友認為:“美國不足的地方,在于很多政治家給民眾灌輸的思維是為了享受自由而去改變現有環(huán)境,卻又不告訴人們如何改善自己的現狀。而中國則是教我們如何去適應現有的環(huán)境,一代接著一代地努力奮斗?!雹鬯灾袊^眾對于個體命運的關切程度更甚,約有33名觀眾表達了對于個人權益的看法,占到總人數的11%。
在關于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問題中,中國觀眾討論最多的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關系,約有11名觀眾,占到總人數的3.67%。豆瓣網友邁爾評論稱:“美國或者說是西方的衰落,是一種精神氣質的改變,是愚民教育思想下的悲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個人自由,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雹?/p>
相比較于美國觀眾,中國觀眾以一種開放、包容且非對抗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中美兩國文化差異,顯得更為理性。許多中國觀眾認識到中美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好處,占到總人數的5%。正如百度貼吧網友所言:“美國和中國是兩種體制、兩種文化,大家勢必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但我們同住地球村,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體制和文化還將繼續(xù)碰撞,好的都會留下來,壞的都會被雙方遺棄。期待大家都能和平、友愛、共贏,為兩國人民造福?!雹?/p>
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自動化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下對于個人命運的關懷、在集體主義中個人價值的實現,還是全球化時代下結成利益共同體的行動指南,都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價值觀念的追求和表達。
中美媒體的評論
憑借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噱頭,加上中美貿易戰(zhàn)背景下新鮮的“中國投資”和“美國工廠”話題,國內外媒體和專業(yè)影評人對《美國工廠》議論不斷。許多綜合性媒體的影評專欄也對影片格外上心。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統計,美國刊發(fā)《美國工廠》影評的媒體有23家,包括《舊金山紀事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好萊塢記者報》、《獨立連線》、《滾石》雜志、《名利場》雜志、《紐約客》雜志等。中國媒體有:鳳凰資訊網、央視新聞網、人民網、虎嗅網、環(huán)球網、新華社國際頭條、鈦媒體、澎湃新聞、《南風窗》、《新京報》、《北京青年報》、《南方人物周刊》等。
十分巧合的是,中美媒體對于《美國工廠》的評價差異集中在兩國工人對待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對于人生幸福的理解上,這恰恰是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距之所在。影評人羅伯特·羅騰曾表示:“對大多數美國工人而言,他們參加工作是為了賺錢,為了付清賬單,僅此而已;而中國工人則更為忠誠,他們視企業(yè)為家庭,并努力使公司盈利?!雹抻霸u人大衛(wèi)?埃德斯坦(David Edelstein)曾坦言:“美國工人早已不再相信社會契約。當公司對員工的福利不負有任何責任的時候,為何員工要將身心奉獻給企業(yè)?”⑦《美國工廠》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Steven Bognar)和朱莉婭?賴克特(Julia Reichert)在接受采訪時認為,“中國工人忍受長期機械化勞作,不顧風險和勞累”是集體主義統治下非人性化的表現?!都~約雜志》對此表示:“他們簡單地把生產力等同于幸福,并且期望美國工人有同樣的感受,而且對有機會體驗這種幸福心存感激?!雹嗷ヂ摼W影視資料庫中影評人克里斯蒂安·本尼迪克特表示:“在這部紀錄片中,中國模式是因循守舊,是對專制服從和對個體的漠不關心。工作就是人生的全部,對于集體主義的服從甚至超越了個體需求?!雹?/p>
很顯然,西方媒體與影評人對于《美國工廠》的評論,與美國觀眾一樣,是基于美國文化價值觀來進行討論的。出于功利對短期利益獲得的追求,是對美國文化影響至深的基督教教義中肯定個人利己心和人之欲望滿足的合理性的延續(xù),強烈追求物質利益的精神,使得美國企業(yè)與員工雙方的契約相對簡單和直接。相比之下,中國工人對于社會認同感、和諧穩(wěn)定關系的訴求則高于單一的經濟利益。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個體若是處于社會等級中某個位置,就擁有與之相當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中國員工傾向于做好本職工作,使其符合行為規(guī)范,并希望擁有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而一些美國媒體對于中國人幸福觀念的理解過于狹隘,甚至帶有意識形態(tài)彩色。央視新聞因此評論道:“西方不明白中國工人的生活正處在上升期。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中國工人的生活和收入在穩(wěn)步提升,他們覺得未來有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勞作?!雹庵袊と诵腋8械墨@得更像是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期許,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迎難而上。
也有一些西方媒體注意到了集體主義與個人需求之間共生共存的一面,認為二者不一定必然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衛(wèi)報》影評人則從影片中有所反思,并看到了具有超越性質的、非文化沖突帶來的問題,他說:“這部紀錄片發(fā)人深思,新的機器開始入侵:自動化時代的前奏已經響起,此時文化沖突的概念將不那么有意義?!?1
中國媒體顯然更具有建設性。新華社國際時評記者鄭漢根認為:“這部紀錄片至少在發(fā)揮一種積極作用,它有助于中美民眾相互了解,有助于溝通中美社會人心……這部著眼于反映中美合作交流的影片,應景、寫實且有意義?!?2溝通是相互了解的第一步,將中美矛盾暴露出來,雙方才能有所行動。鳳凰新聞則深有同感地寫道:“《美國工廠》中對于個體的關照讓影片更富人文關懷。透過影片,我們開始重新審視美國工人的‘懶惰,審視中國模式之下的個體需求?!边@種“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正是中國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所在。
基本結論
《美國工廠》引發(fā)的大量討論顯示,盡管一些觀點針鋒相對、迥然不同,甚至充滿意識形態(tài)色彩,有的不乏曲解,但是中美人民的合作之道還是十分清晰的。正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表示的:“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有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并沒有給出一種黑白分明的觀點,這樣一個好故事有助于我們所有人感到彼此之間的某種團結?!?/p>
第一,不論是中美觀眾,還是中美媒體、影評人,雙方的差異都來自于文化價值觀,這和影片中處處能看到的中國管理模式與西方工會制度的激烈交鋒高度一致。歸根到底,這是由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引起的。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排他性二元邏輯文化體系中,人與自然相分離、我與他相分離,世界是以非黑即白的狀態(tài)存在。這樣的思維一旦取得社會主導權,便以自身文化排斥驅逐其他文化,所以在出現分歧、合作破裂之際,美國往往選擇激化矛盾。而中國文化價值觀,則傾向多元、包容,在矛盾凸顯時,往往能在“相反”中看到“相成”,積極尋求社會共識。
第二,在對于勞動、幸福觀等人生價值的追求上,中美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帶給中國人民堅韌勤勞的價值觀念,堅信依靠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人活著就是要干活”,就是曹德旺對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儒家思想則將企業(yè)和家庭、責任和義務綁定在一起,這不僅增強了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種積極的正反饋模式,而且營造出和諧舒展的環(huán)境,降低了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摩擦成本。13與此相對比,美國政客鼓吹中國搶了“美國人的飯碗”,為美國制造業(yè)的衰敗尋找借口。而以個人主義為本位的美國藍領工人,在長期維權實踐中形成的“舒適安全”與“高薪福利”的人權訴求,已經成為美國制造業(yè)發(fā)展的桎梏。影片所反映出的安全隱患、薪資問題、管理層變動以及增產壓力都無一不體現出這種所謂“人權訴求”與全球化時代下經濟發(fā)展主流趨勢的不合時宜。正如曹德旺所言:“美國的工會制度已經不適合制造業(yè)發(fā)展了,可以說,美國制造業(yè)的衰敗就是工會制度引起的?!蔽鞣焦贫?,是產業(yè)工人在長期維權過程中形成、并被書寫在美國法律之中不可侵犯的工人權益。美國所承襲的高福利、強勢工會制度賦予民眾極高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由于疲于應付高待遇、低產出,美國本土制造業(yè)加速瓦解,并轉向低成本國家。
第三,中美合作之道,顯然就在于互相了解后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中國人講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要求對財富的獲取手段做出規(guī)范。東方所求之“道”,事關社會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與美國人僅僅滿足于個人物質享受和世俗愿望截然不同。在促進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上,《美國工廠》開了一個好頭。正如一位中國觀眾在《美國工廠》觀后感中所說的:“科技占據人力席位,這樣的橋段其實是會在世界其他地方、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都會遇到的……給自己不滿意的舊世界找麻煩很重要,但一切的關鍵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新世界。”14一位時光網的中國網友總結道:“這個故事的價值在于,在當今世界經濟秩序大背景下觀察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遭遇,于中國,于美國,都有考察經濟文化社會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有關文化差異的樣本分析、一種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同階段人群的尷尬相遇、一種資本主義的兩類闡釋,以及經濟技術發(fā)展中制造業(yè)的變革與勞動者就業(yè)的隱憂?!?5
可見,中國管理也好,美國工廠也罷,只是世界走向全球化大勢中的一個小插曲。
「注釋」
①An incomplete story,2020-05-04,https://www.imdb.com/review/rw5088243/? ref_=tt_urv.
②《〈美國工廠〉短評》,豆瓣網,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90700/ comments?status=P,2020年5月4日。
③《美國工廠吧》,百度貼吧,https://tieba.baidu.com/p/6503437224,2020年5月4日。
④同②。
⑤同①。
⑥Why Chinese businessman take over an American factory,2020-05-04,http://www.lariat.org/AtTheMovies/new/americnfactry.html.
⑦David Edelstein. The Obamas Netflix Doc American Factory Gestures Toward the End of the Working World. 2020-05-04. https://www.vulture. com/2019/08/american-factory-review-obamas-netflix-doc-is-eye-opening. html.
⑧同②。
⑨Christianne Benedict. True/False:Scenes from the Resistance,2020-05-04. https://krelllabs.blogspot.com/2019/03/truefalse-2019-scenes-from-resistance. html.
⑩《奧巴馬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內核竟是“中國工廠”》,微信,https://mp. weixin.qq.com/s/qjlS2POXYiBIP1QUhWIR9w,2020年5月4日。
11Peter Bradshaw. American Factory review -a sobering documentary by the Obamas.2020-05-05.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9/aug/15/ american-factory-review-a-sobering-documentary-by-the-obamas.
12《〈美國工廠〉,一扇中美溝通之窗》,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world/2019-08/29/c_1124937790.htm,2020年5月4日。
13鄒蓓:《淺析儒家文化與現代商業(yè)經營》,《商業(yè)現代化》2008年第29期。
14中國網友《美國工廠》網上評論,豆瓣網,https://movie.douban.com/ review/12340086/,2020年3月3日。
15《〈美國工廠〉:我們分裂著,我們一體著》,時光網,https://m.mtime.cn/#!/review/detail/8197342/,2020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