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
第一次讀到托賓,是在王安憶老師編選的世界短篇小說精選《短經(jīng)典》里。讀過之后我就給忘記了,平淡,甚至可以說有點太淡。如果不在一字一句間目不轉(zhuǎn)睛地細細品味,你簡直不知道他在作品里想表達什么。
后來我在寫作與父親的一段舊事的時候,托賓《一減一》里結(jié)尾的一段話突然蹦到我的腦海里:“我明白這些年來我拖延太過。我在黑暗的城市中簇新的床鋪上沉入睡眠時,知道現(xiàn)在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我得跟你說,我醒來后一段時間里,這幾乎令我感到寬慰。”
從六七歲起我與父親有了隔閡,幾十年里我們都不曾化解,甚至從來沒有拉過一下手。他快去世的時候,我匆匆忙忙趕回家。他已經(jīng)咽氣了。當時我確實很痛苦,但咀嚼痛苦的結(jié)果卻是感到了某種輕松——如果不是因為父親已死,我們之間的冷戰(zhàn)還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因為他的死,反而化解了很多宿怨,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是真佛只說家常”,世間的人情物理莫不如此。托賓好似隨口說出的異常平淡的東西,我們也都司空見慣,其實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反復咀嚼的。他總是用淡淡的一句話,便能說出蘊藏在我們思想深處、總想表達但又不知道如何表達的那種親人、朋友之間的疏離和隔膜。很小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他和弟弟卡瑟爾寄居在阿姨家里,“阿姨用她自己漫不經(jīng)心的方式對待我們”,“沒人聽我們說話,看見我們也不笑,無論是我們中的哪個”,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作為他們的母親,“一次都沒聯(lián)系過我們,一次都沒有。沒有來信、電話,也沒來探視。我們不知道要被扔在那里多久。后來那些年里,母親從未解釋過她為何沒來消息,我們也從未問過她在那幾個月里是否曾想過我們的情況、我們的感受?!币蚨?,這種手足之間因為大意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疏離,終于成為一種習慣,畢竟“這應該不算什么,因為毫無含義,恰如一減一等于零?!?/p>
對親人的疏離和防備所形成的思維定式,終于還是影響了他們的一生,以至于在他們的思想上包裹了一層厚厚的鎧甲:“弟弟和我學會不要相信任何人。我們那時候?qū)W會不要談論對我們重要的事情,我們執(zhí)泥于此,終身懷抱這份堅定頑固的驕傲,仿佛這是一項技藝?!?/p>
這是心平氣和的敘述,也是字字血聲聲淚的控訴。在大人的忽視里,孩子默不作聲地長大了。而童年結(jié)在心頭孤獨的痂,永遠都不會痊愈,改變它們的只有死亡:“我們又陪她待了一會兒,然后他們請我們離開,我們逐一撫摸她的額頭,走出房間,關上門。我們走過走廊,在我們的余生,呼吸仿佛都會帶著她最后的痕跡、最終的掙扎,仿佛我們自身在世上的存在已被我們看到的事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四。”
成長如蛻。對親人情感的咀嚼和反思,最終會反映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也許那是我們最后從肉體到精神的歸集之地。曾幾何時,“我不信上帝……我連愛爾蘭都不信,”但當他在機場遇到故人,得到額外幫助的時候,過去的一切終于又回來了:“我想到了上帝和愛爾蘭。”
很多時候,托賓的小說讀起來很像沒頭沒尾,中間也不涉及所謂傳統(tǒng)小說的“起承轉(zhuǎn)合”。但只要沉浸到他在小說中營造的那種氛圍里去之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在平靜的生活表面之下,其實波濤洶涌,千頭萬緒。他的作品有一種生發(fā)的力量,只要你反復閱讀,每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新的體驗。所以也有評論者認為,托賓的小說要讀到十遍以上才能入其堂奧——我在寫這篇評論之前,確確實實讀了十幾遍之多,然而還是有意境紛披、言猶未盡之感。
如果不知道托賓是個同性戀者這么一個前提,你很可能不能明白文中的“你”到底是誰。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也一直迷惑,以為是打錯字了。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他年輕時就公開過自己的同性戀取向,所以他說自己不相信上帝是其來有自的,畢竟愛爾蘭曾經(jīng)是最為保守的天主教國家之一,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才合法化,較其他歐洲國家晚很多。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前提之后,我們才會知道“你”到底是誰,也會明白在這部不足萬字的作品里,蘊含了多大的信息量。它不僅關乎親情、鄉(xiāng)情,也關乎愛情。這種愛情是不能完全公開的,在他本已疏離的親情之外,還有一份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守護的愛情,他心里的隱忍和孤獨,需要怎樣的克制和掙扎?“我知道快吃完時,我母親有位全都看在眼里的朋友,走過來看了看你,小聲對我說我朋友來了,這可真好。她加重了‘朋友這個詞的語調(diào),口氣溫和曖昧。我沒告訴她,她看到的已經(jīng)結(jié)束,已成往事。我只說是啊,你來了真好。你知道,當我不停說笑閑聊,不把話直說時,你是唯一惱怒搖頭的人。從來沒人像你這樣在意這事。只有你總是要我說真話。此刻我正朝我的租房走去,我知道,如果我打電話對你說,在今晚這陌生的街頭,痛苦的過去帶著猛烈的力量又回到我身邊,你會說你并不驚訝。你只會奇怪為何六年后才來。”
讀到這里的六年,你也才開始明白開頭所說的“我母親已逝世六周年,愛爾蘭距此時差六小時”的“六”是什么意思。
托賓的表達方式十分隱忍和節(jié)儉,很多時候,甚至吝嗇到了幾乎多一個字都不愿意說的地步。這種大幅度的留白,只能靠讀者的想象去填補,這也恰恰是他的寫作魅力之所在。比如這一段:“星期五早晨,護士問我是否覺得她很痛苦,我說是的。如果我此刻堅持的話,我肯定她能得到嗎啡和一間私人病房。我沒有征詢他人意見,覺得他們會同意的。我沒有對護士提到嗎啡,但我知道她很聰明,從她瞧我的眼神,我看出說話間她知道我明白嗎啡的功效,這能讓我母親舒舒坦坦地睡過去,舒舒坦坦地離開這個世界。她的呼吸會一來一回,一淺一深,脈搏會弱下去,呼吸會停一下,然后再次一來一回?!?/p>
緊接著,小說便寫道:“在私人病房中,那天夜里,呼吸一直一來一回,然后好像一起停了?!?/p>
這場事先預謀的“安樂死”,簡直說得風輕云淡,不著痕跡。如果不是反復看多遍,很難知道其中曾經(jīng)發(fā)生了什么。
濃縮在八千多字里的短篇小說《一減一》,講述的本是“我”回愛爾蘭參加母親葬禮的普通故事,但這個故事卻是對“你”說的。因此,在交錯的時空和看似簡單卻一言難盡的人際關系里,展現(xiàn)了復雜的個人、社會、家庭、親情、愛情和鄉(xiāng)情的各種面相。我與“你”雖然已經(jīng)分手,答應不給“你”打電話,但每當“有些夜晚,當那些悲傷的回音和晦暗的感觸潛到我身旁,卻比舊日更為強烈。像是細聲低語,又如聲聲嗚咽。我希望你在這里,我希望之前那些電話我都沒打過,那些時候都不如此刻這樣需要打電話。”我雖然害怕回到母親身邊,遭受她的漠視,所以遠遠躲開了她,但“那晚在飛機上飛越西半球時,我悄悄哭了起來,希望沒被人發(fā)現(xiàn)。在遇見瓊·凱芮之前,我回到了簡單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有個人的心跳曾是我的心跳,有個人的血液成為我的血液,我曾蜷縮在此人體內(nèi),而她本人正病臥在醫(yī)院中。要失去她的這個念頭讓我心如刀割?!?/p>
與親人和愛人的隔閡、疏離與冷漠雖然蔓延到了整個人生,但在最后終究會被打開一個缺口,讓蓄積已久的情緒找到自己的歸路。而通過文字和語言來鋪陳這一切,雖然會再遭遇一次痛苦,但卻是調(diào)和和撫慰疼痛最恰當?shù)姆绞健?/p>
托賓的小說能夠穿越文化的藩籬,直達我們心間。我們讀托賓,也是在讀自己。當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絕望于愈來愈粗糙麻木的感情時,我們遇到了托賓。他替我們說出了那種無以言喻的心情,也因此讓我們完成了某種救贖。
責任編輯 楊易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