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倩
摘 要:抽象畫是相對于具象畫而言,由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是對具象的概括性符號表達。一些人認為抽象畫是讓人難以理解和喜歡的藝術,怎么樣去畫?更是讓人望而生畏。其實,抽象畫也是來源于具象,是對具象形的概括。小學生尤其是低段學生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但是如何啟發(fā)和引導他們進行抽象畫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是許多教師比較困惑的。以蘇少版小學美術的課程為載體,結合課堂實例談談對抽象畫教學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抽象畫;小學低段;美術教學
【案例背景】
在抽象畫課堂欣賞活動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評價:“咦,老師我看不懂他畫的是什么?”“我覺得畫得有點丑。”“這個畫得一點都不像!”……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興趣、能力的改變,孩子們往往不容易對抽象畫有審美認同。但同時,他們也對抽象畫充滿了好奇和熱情,卻又在創(chuàng)作時表現(xiàn)出了畏難情緒。教師也常常覺得問題棘手,如何喚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抽象“比喻系統(tǒng)”呢?這其中蘊藏著人對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能反應,在固有概念外也能對未知事物有理解和把握。同時,它也能多渠道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讓審美和自由創(chuàng)作擁有更多可能。
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感覺是相通的。在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色彩似乎會讓人感覺到冷暖,無形的聲音似乎有了形狀。比如看到重復的圖形會聯(lián)想到音樂重復的旋律,聞到清新怡人的檸檬香會聯(lián)想到被風輕輕吹動的薄紗……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感覺移借”,是指人在審美活動中借助一種感覺和另一種感覺交流,它就好比一座“橋梁”,使人的多種感覺互相溝通和轉化。即我們熟悉的“通感”。
在抽象畫教學實踐中,我們大可以運用好“通感”,使可視的造型元素在不同感官中互相交流轉換,啟發(fā)孩子用多種美術工具和語言來表現(xiàn)感覺。這里,筆者借二年級《畫觸覺》課例試談:
【案例描述】
《畫觸覺》一課讓學生通過觸摸嘗試和體驗深入了解“觸覺”的概念,并通過線條、色彩等造型元素把自己的感受外現(xiàn)為可視的藝術作品。新課標中亦指出,“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做到“美術過程的趣味性和表現(xiàn)活動的自由性”,用孩子強烈的表現(xiàn)欲去“畫感覺”。筆者將分以下幾步深入淺出地展開教學,在潛移默化中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技能。
第一步,游戲——體驗“通感”片段
教師: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來做個游戲吧??矗疫@里有個百寶箱,里面有許多摸上去不同的東西(熱水袋、玩具熊、硬卡紙、絲巾、硬石頭),請小朋友把手伸進去摸一摸,并把你摸到這個東西時的感受說出來,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和表情。其他小朋友猜一猜它摸到的是什么?
學生上臺大膽摸物后,開始了語言描繪和表演;摸到熱水袋的小朋友說:“呀,真燙!”說著還擺了擺手;摸到石頭的小朋友癟癟嘴說:“硬硬的,冷冷的,還有點粗糙”;摸到絲巾的小朋友笑瞇瞇地說:“軟軟的很光滑,很舒服?!?/p>
臺下的小朋友根據他們的語言描繪和生活經驗,不難猜出他們摸到的物體。
第二步,引導——建立“通感”的意識片段
學生分四組摸四種不同的物體,進一步體驗觸覺,并嘗試著把觸覺畫出來。
教師:每組小朋友都認真畫出了自己摸到東西的感覺,誰愿意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石頭給我感覺很硬,我用直線來表示;
生2:石頭摸起來很粗糙,所以我用了許多點點;
生3:絲巾摸起來真軟啊,我用彎曲的線條來表示。
教師:真厲害!你們知道用點和線來表現(xiàn)感覺。
生3:熱水袋給我感覺燙燙的,我用紅色表現(xiàn)。
教師:嗯,你用了塊面和色彩來表現(xiàn)感覺,真棒。
生4:玩具熊給我感覺很軟,毛茸茸的,碰到感覺癢癢的,所以我用一團團像毛線一樣的線來表示。
……
第三步,探究——自主參與“通感”片段
1.欣賞作品,暢想“觸覺”的色彩
師:欣賞了小朋友的作品,你們一定深受啟發(fā),我們也來試一試吧!摸一摸冰塊,感覺怎么樣?這讓你想到了什么樣的色彩?
生:藍色、綠色、紫色……
教師:冰冷的感覺使我們想到冷色調,清新的顏色。
教師:摸到熱水的感覺呢?
生:紅色、金黃色、橙色……
教師引導參與:(課件展示)一起連連看,這些感覺可以連接什么樣的顏色?
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說說看你們?yōu)槭裁催@樣選擇,暢談自己的想法。
2.暢想“觸覺”的造型元素
(1)欣賞不用的畫觸覺作品,找出這些作品中的點。(圓點、方點、水滴點、愛心點……)
(2)欣賞并找出作品中的線。(直線、折線、蚊香線、波浪線、虛線……)
用這些線還可以表現(xiàn)什么樣的觸覺?
(3)這些感覺,又是如何畫出來的?用了哪些特別的工具?(用尺子刮、用毛筆干擦、畫的表面撒了鹽……)
3.示范創(chuàng)作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創(chuàng)作完成黏糊糊的感覺,引導學生嘗試在畫面上加入適量膠水,也鼓勵不同的想法。
教師:小朋友們都迫不及待了,那就拿出你們課前帶來的物品,用你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方法畫出與眾不同的觸覺感受吧!比比誰畫的觸覺最特別。
【案例反思】
本課力圖找出“觸覺”中的“視覺”造型元素,巧妙運用“通感”,使不同的感覺彼此相通交融,相互“轉移”完成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結合上述課堂實例和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低段抽象畫教學應關注到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體驗,尋找“通感”橋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地尋找各種有趣的,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活動,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在低段孩子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抽象畫系列課程對他們來說新鮮又陌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但他們同時也充滿好奇和學習的熱情,如何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熱情,真正融入課堂活動中,適合的參與和體驗十分重要。
古語云,“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的親身參與體驗顯得尤為重要。感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特別的,只有親自體驗,才能滔滔不絕地表達、自由自在地聯(lián)想。正是主體參與時思維迸發(fā)的火花,給予了他們更多創(chuàng)作的靈感。對小學生而言,像游戲般快樂的摸一摸、說一說、演一演給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但游戲是要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游戲也身背它的“使命”,教師要把握好其中的方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向“通感”的橋梁。
2.走進大師作品,積累審美經驗
低段抽象畫教學中,大師作品就像是孩子們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指路明燈。當他們經常有意識地欣賞抽象畫,慢慢地便能感悟到其中的韻味,從而獲得啟迪,厚積而薄發(fā),生成再生造型語言,讓個性創(chuàng)作充滿更多可能。蒙特里安、德庫寧、吳冠中、特羅斯勒等大師的作品都是小學抽象畫課堂中的優(yōu)秀賞析范作。
例如特羅斯勒的《清脆聲》,亮黃色鮮艷活潑,畫面鋪滿粗粗細細的折線和棱角分明的幾何形,毫不拖泥帶水,給人明快、干脆之感。抽象畫派創(chuàng)始者之一的蒙德里安,他的作品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崇拜直線美,作品簡約而不簡單。兒童沒有成人那么多的固有思維,他們的想象力不受約束,更易接受抽象畫作品。讓孩子們走近大師,我們不必把作者的作品原意強加給他們,而應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
3.引導學生感知,善用美術語言
對于點線面、色彩這類美術語言,小學生在使用時容易顯得“套路”,缺乏打動人心的“真誠”,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就能讓他們不拘泥于形式地創(chuàng)作。激發(fā)兒童對各種造型元素的興趣,維持新鮮感。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而他們在自然、生活和藝術作品中接受多種造型元素的熏陶,能夠喚醒他們本能的直觀感受,激發(fā)內心對造型元素的喜愛,并表現(xiàn)在作品中。
4.適度課堂示范,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
教師示范對小學生而言非常具體和直觀,是美術課堂中無可替代的環(huán)節(jié)??墒窃趯嵺`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上教師示范了學生會跟風盲從,不示范又會讓我們擔心學生無從下筆。在抽象畫課堂示范中,我們可以師生同臺一起完成范作,如請學生選擇一種想要表現(xiàn)的觸覺(打針的感覺),再請學生思考討論,可以用什么樣的色彩和線條來表現(xiàn)?接著請生上臺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教師在投影儀下進行自己的示范,并且也邀請其他同學來和自己一起創(chuàng)作,邊畫邊講述。
師生同臺作畫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示范和講解讓學生明白了抽象畫并不是他們之前認為的胡亂涂鴉,而是經過自己體驗和思考后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美術造型元素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示范之前的討論和交流,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先思考再動筆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發(fā)散了思維,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潛能。
綜上所述,低段抽象畫的啟蒙教學,仿佛在孩子心里播下了一顆“新”的種子,引領著他們求新、創(chuàng)新,在培養(yǎng)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同時,也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yǎng)?!巴ǜ小痹诔橄螽嫿虒W中的運用,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想象、大膽創(chuàng)造的樂園,值得我們在之后的教學中深入研究和實踐。教師也應不斷摸索,穩(wěn)中求新,力求讓抽象畫課堂充滿趣味和快樂。
參考文獻:
鄭淑珠.小學美術抽象畫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1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