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晶 王巍 周琦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分數(shù)減少的臨床綜合征,是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1]?,F(xiàn)代醫(yī)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存在生存質量低,反復復發(fā),毒副作用較多等問題。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增強療效,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避免不良反應等方面顯示了較大的優(yōu)勢[2]。本研究探討探討心衰合劑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用藥安全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臨床資料進行臨床研究,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 Framingham標準[3]。心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主癥:①心悸;②氣短;③乏力;④氣喘;⑤胸悶痛。次癥:①脈絡瘀血;②面肢浮腫;③腹脹;舌脈:舌暗淡或暗紅,苔白,脈細促或澀或結代。符合主癥兩項或兩項以上,次癥一項以上,舌脈符合者可以診斷[4]。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9.93±0.9)歲;病程1個月~10年,平均(5.3±1.6)年。觀察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9.60±0.9)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5.6±1.1)年。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的心功能在Ⅱ~Ⅳ,且在入院后經臨床檢查確診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②患者對此研究知情,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③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心臟瓣膜病;④中途退出治療者;⑤過敏體質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吸氧、糾正水電解質、限鹽、抗感染、糾正酸堿平衡紊亂等治療,同時給予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螺內酯、硝酸酯等常規(guī)性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心衰合劑治療,組方:生黃芪顆粒30 g,葶藶子顆粒15 g,桑白皮顆粒30 g,防已顆粒10 g,車前子顆粒15 g,赤芍顆粒15 g,水紅花子顆粒15 g,雞內金顆粒12 g,1劑/d,水沖服,分2次服用,2周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分別測定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5]、明尼蘇達生活質量評分[6]、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肌酐(Cr)等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按照紐約心臟病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者;有效:心功能進步1級,而未達到1級心功能,其他各項檢查及體征、癥狀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無明顯變化[7]??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和LVEF比較 治療前2組NT-proBNP、LVEF差異均無統(tǒng)計的意義(P>0.05);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有變化,觀察組治療后LVEF高于對照組,NT-proBN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LVEF比較
2.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中顯效25例(41.7.0%)、有效 31例(51.6%)、無效4例(6.7%),治療總有效率為 93.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n=60,例(%)
2.3 2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及明尼蘇達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和明尼蘇達量表評分均要好于對照組的患者,2組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及明尼蘇達量表評分比較 n=60,分,
2.4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5.0%,而對照組則為25.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60,例(%)
2.5 2組治療前后ALT、AST、Cr比較 治療前2組ALT、AST、C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各項指標均有變化,ALT、AST、Cr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和觀察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ALT、AST、Cr水平變化不大,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ACT、AST、Cr情況比較
心力衰竭具體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夠明確,臨床治療中多認為交感神經與內分泌系統(tǒng)過度激活,與患者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8]。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目的就是對臨床癥狀進行改善,提高生活質量,將死亡率降低,延緩病程的進展[9]?,F(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心力衰竭其歸屬于“心力衰竭病”范疇?;谛牧λソ卟 皻馓撗鏊!被静C,許心如教授首創(chuàng)“益氣活血,瀉肺利水”為治療心力衰竭病的基本大法,并研制出心衰合劑,方中以方中以生黃芪、桑白皮、葶藶子為君,黃芪補益元氣,桑白皮、葶藶子瀉肺氣行水,除絡中水濕痰濁;車前子瀉肺利水,防己益氣利水,赤芍涼血活血化瘀,水紅花子活血利水使心絡通,四藥為臣,活血利水通心絡,雞內金為佐使藥,健胃消食[10]。諸藥合用既能益氣通絡,理氣活血,又能瀉肺利水。有分析顯示,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治療心力衰竭的機制可能與抑制炎性細胞因子激活、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和細胞因子,防止和逆轉心肌重構的作用有關。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效成分具有強心、抑制心肌重構、保護心肌細胞及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桑白皮具有降壓、抗炎等多種現(xiàn)代藥理活性[11]。防已中漢防己甲素能加強和延長乙酰膽堿的降壓作用。車前子能使水分、氯化鈉、尿素及尿酸排出增多而有利尿作用。赤芍能夠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小劑量輕度抑制心臟,大劑量明顯抑制心臟,并有傳導阻滯作用,使冠脈流量增加及減少外周阻力;可治療和預防心臟功能降低。水紅花子能夠增加血液膠體滲透壓,使水分大量進入血循環(huán),導致腎小球濾過量增加,同時抑制了遠端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致[12-14]。本次研究中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EF高于對照組,NT-proBNP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中醫(yī)癥候評分及明尼蘇達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均要好于對照組的患者,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5.0%,而對照組則為2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提示慢性心力衰竭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心衰合劑,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心功能指標,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5-17]。
綜上,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心衰合劑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