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偉 韋宏宇
(1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 成分科 100088;2 北京市海淀區(qū)民眾安康門診部 檢驗科 100088)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中紅細胞的減少到低于正常人體下限,使組織器官不能夠充分供氧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貧血的診斷主要是以血紅蛋白(Hb)的數(shù)值來判定,正常人群的血紅蛋白含量為120g/L 以上,若成年男性的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含量<110g/L,妊娠期婦女血紅蛋白含量<100g/L,則認為是貧血。貧血正常范圍收性別、年齡,海報高度等因素的影響【1】。根據(jù)血紅蛋白濃度的不同,可貧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根據(jù)貧血進展的速度,可分為急性貧血和慢性貧血;根據(jù)細胞形態(tài),又將貧血分為正常性細胞貧血、小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根據(jù)骨髓紅系細胞增生,分為增生性貧血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增生低下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嚴重的貧血會導致器官的缺氧病變,影響正常生活質量【2】。貧血類型的不同決定了治療方案的不同,因此,貧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起到關鍵作用。本次選取的是2019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在體檢中心進行血液檢驗的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其中血液分析的中血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分布寬度、平均紅細胞容積、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的數(shù)值,來探究血液檢驗對于貧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選2019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來體檢中心的檢查的人群,其中在研究1 組60 人中,男性31 人,女性29人,年齡在23-65 歲,平均年齡(43.56±5.69)歲;研究2 組60 人中,男女各30 人,年齡在20-68 歲,平均年齡(40.54±6.78)歲;在對照組60 人中,男性34 人,女性26 人,年齡在35-67 歲,平均(43.56±5.37)歲;所有人員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研究。
所有對象均在早上10 點且均前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進行檢驗分析,血液分析均采用同一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器,均由檢驗科經(jīng)驗豐富的工作者嚴格按照標準操作。
所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在RDW 數(shù)值比較上,研究1 組明顯大于研究2 組和對照組;在RBC、Hb 數(shù)值對比上,研究2 組大于研究1 組;在RBC、RBC/MCV 數(shù)值上對比,研究2 組的大于研究1 組和對照組;在MCV、MCH 數(shù)值比較上,對照組大于研究1 組和研究2 組;所有數(shù)據(jù)均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
貧血是血液疾病中常見的臨床癥狀,它不屬于一種具體疾病,而是某些系統(tǒng)性疾病引發(fā)的基礎性特征,誘發(fā)貧血癥狀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比如與某些血紅蛋白、紅細胞膜基因基因缺陷,與遺傳性疾病存在一定聯(lián)系。貧血缺乏特異性特征,臨床表現(xiàn)具有隱蔽性,所以患者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不同原因造成的貧血癥狀及治療方案皆不相同。慢性貧血患者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和特異性改變,因此不易引起患者重視。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類型是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性貧血。鐵作為一種必要物質原料存在于機體造血過程中,有研究顯示,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多存在鐵離子的缺乏或明顯減少,而地中海貧血的發(fā)生多于幼紅細胞鐵的利用障礙引起的【3】。在血液檢查的基礎上,可對血液進行基因檢測來判斷貧血類型,但此種方法對計數(shù)檢測人員要求高,且價格昂貴,并不適合于廣泛推廣。而血液檢驗操作簡單,經(jīng)濟實惠,且安全性好,對血液分析的中血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分布寬度、平均紅細胞容積、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等數(shù)值的分析,能快速分辨貧血類型,應廣泛在臨床上應用。通過本次研究可發(fā)現(xiàn),健康人群與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性貧血在血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存在這較大差異,且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血液檢驗在臨床上有助于貧血的診斷,能夠快速的鑒別貧血類型,對貧血患者的治療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