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帥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200)
精神分裂癥是持續(xù)性的精神疾病,病情較重,是一種慢性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1]。目前,慢性精分癥治療中,藥物治療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對于慢性精分癥患者來講,效果不佳。而實踐發(fā)現(xiàn),在慢性精分癥治療中,配合綜合性護理,對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有積極作用。本次取60例患者研究慢性精分癥用綜合護理后對精神狀態(tài)的改善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精分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根據(jù)不同護理措施,將60例患者分2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0~60歲,平均(40.07±2.35)歲;病程1~14年,平均(7.23±1.45)年。觀察組:年齡21~61歲,平均(40.57±2.61)歲;病程1~15年,平均(7.88±1.40)年。統(tǒng)計處理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均為男性。
本次研究參與者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同時參與者家屬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綜合性護理,方法:
(1)開展社會技能指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開展相應的社會功能訓練。(2)生活技能指導:對患者開展生活、個人衛(wèi)生整理指導,有條件者或是病情允許者,還可引導患者烹調(diào)訓練。(3)心理指導:病情穩(wěn)定后,向患者講解相關知識,如病情、康復優(yōu)勢等,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4)家庭支持:組織患者的家屬每周開展一次精神分裂癥知識教育,向其講解用藥方法,向家屬演示與患者發(fā)病情況與突發(fā)狀況解決方法。
(1)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況:即針對患者康復狀態(tài)、社會功能缺陷進行評價,分別用MRSS、SDSS量表評價,分數(shù)越低越好[2];(2)護理滿意度,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評價,百分數(sh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康復狀態(tài)(MRSS)評分、社會功能缺陷(SDS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況比較()
表1 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MRSS評分 SDSS評分觀察組 30 30.75±16.28 3.88±2.17對照組 30 43.28±19.77 6.07±2.36 t-- 2.680 3.741 P-- <0.05 <0.05
觀察組: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21例、8例、1例;對照組: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13例、10例、7例,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精神疾病常見病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較高,占50%左右。精神分裂癥患者易出現(xiàn)行為、思維、知覺、情感等方面異常,使其社會功能下降或喪失。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單純藥物治療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故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來改善患者的社會及認識障礙功能。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康復狀態(tài)(MRSS)評分、社會功能缺陷(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性護理用于慢性精分癥患者,通過不同的護理措施,輔助藥物,改善患者行為懶散、思維貧乏等障礙,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幫助患者改善精神狀態(tài),從而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提高護理滿意度[3]。此外,綜合性護理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度與自信心,促使其可以主動與人溝通,提高社會活動參與度,改善被動、退縮等不良行為,糾正患者社會缺陷,提高患者整體社會功能,促使病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慢性精分癥患者用綜合性護理,對精神狀態(tài)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