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冰冰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 遼寧 沈陽 110023 )
顱腦損傷在臨床中非常普遍,它是創(chuàng)傷性疾病的典型代表,是導致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顱腦損傷具有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特征,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目前,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意外事故增多,顱腦損傷患者逐年增多,且多數(shù)患者治療后會留下一定的后遺癥,如偏癱,自理能力下降,殘疾,失語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因此在科學治療基礎上需要給予合理的護理康復方案,改善其肢體功能預后,減少殘疾風險。本研究分析了顱腦外傷手術患者的給予康復護理方案的實施效果及其對術后運動功能指標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顱腦外傷手術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1-53歲,平均年齡(32.24±2.78)歲;腦挫裂 12例,硬膜外血腫10例,腦干損傷6例,顱腦血腫 2 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2.57±2.24)歲。腦挫裂 11例,硬膜外血腫10例,腦干損傷6例,顱腦血腫 3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基線資料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用藥指導,健康教育,指標監(jiān)測等。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方案。具體包括如下: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從被動到主動的原則。(1)康復按摩。協(xié)助患者按摩四肢,增加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和腫脹,促進四肢功能恢復。訓練從近端關節(jié)開始,緩慢增加運動范圍,然后訓練遠端關節(jié),最終實現(xiàn)關節(jié)完全伸展和屈曲。(2)姿勢訓練。坐姿訓練: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可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最終讓患者實現(xiàn)坐姿半小時。走姿訓練:從站立到緩慢移動,到行走,上下樓梯。每天2次,每次1小時。(3)日常生活訓練。包括進食、穿衣等基本活動。鼓勵患者獨立進行各種活動,幫助患者建立信心,通過不斷鼓勵患者、肯定患者,讓患者看到康復希望,提高訓練效果。(4)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中應充分注重患者心理康復的護理,根據(jù)患者不同心理狀況,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幫助其緩解焦慮和緊張情緒[2],從而加速正常功能活動的重建,實現(xiàn)多種功能恢復。
3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術后運動功能好轉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神經(jīng)功能評分、格拉斯哥暈迷評分;致殘率。
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護理滿意度、致殘率采用%表示,行x2檢驗;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神經(jīng)功能評分、格拉斯哥暈迷評分、運動功能好轉時間、住院時間采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5 結果
5.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30/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21/30),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825,P=0.021<0.05)。
5.2 2組患者功能評分比較:護理前2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神經(jīng)功能、格拉斯哥暈迷評分接近,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項評分改善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功能評分比較
5.3 2組患者術后運動功能好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術后運動功能好轉時間(5.24±1.42)天,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30±2.11)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78,P=0.000<0.05);觀察組住院時間(12.56±3.21)天,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7.41±3.57)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188,P=0.000<0.05)。
5.4 2組患者致殘率比較:觀察組致殘率3.33%(1/30),顯著少于對照組的20.00%(6/30),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963,P=0.021<0.05)。
顱腦外傷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大多數(shù)患者即使康復也存在不同程度殘疾癥狀,且臨床死亡率較高。目前,顱腦損傷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圍繞降低顱內壓,保護神經(jīng)細胞等方面展開。術后護理主要強調用藥指導,身體指標檢測和健康宣教等方面展開,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顯示[2],早期康復護理可以通過刺激中樞系統(tǒng),促進神經(jīng)修復潛能,增強其可塑性,讓腦組織細胞的殘余部分進行功能重組,促進相關功能恢復,有效降低殘疾率和殘疾程度。對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給予全面康復護理,及時、科學、個性化的康復訓練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康復護理包括身體功能康復護理和心理康復護理。身體功能康復護理主要針對患者可以恢復的生理功能,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使患者逐漸擁有正確合理的疾病觀念,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提高其主觀配合度。早期康復護理可通過刺激神經(jīng)通路上各種神經(jīng)元的運動來調節(jié)其興奮性,使其獲得正常的運動輸出并恢復神經(jīng)功能和肢體運動,充分發(fā)揮腦外傷患者大腦功能可塑性,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使其盡快恢復社會功能[3]。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身心聯(lián)合護理,可以使患者擁有更加積極和良好的心態(tài),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活動的恢復,有助于患者更積極地參與功能訓練活動,從而提高預后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神經(jīng)功能評分、格拉斯哥暈迷評分、術后運動功能好轉時間、住院時間、致殘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梢?,顱腦外傷手術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