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
摘 要?兒童詩的受眾首先是兒童,為了照顧到兒童的閱讀習慣和認知水平,兒童詩的內(nèi)容和手法必然不能太過晦澀難懂。在大部分兒童詩中,都習慣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達情志,不僅可以幫助兒童理解,也拉近了兒童和詩歌文學的距離,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
關鍵詞?兒童詩;想象力;擬人手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1-0192-01
新詩自近代以來開始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其中兒童詩是不能被輕易忽略的一部分,自中國新詩誕生之初時冰心的歌頌母愛、純真與自然的小詩可以看作是現(xiàn)當代兒童詩的濫觴?,F(xiàn)如今兒童詩已經(jīng)愈發(fā)壯大,人們也摸索出了一條創(chuàng)作模式,其中擬人手法的運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拉近詩歌與兒童的距離
詩歌作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在欣賞方面一直是有一定的門檻的,但要讓兒童從中得到欣賞的樂趣,并且還不改變詩歌原有的形式,運用修辭手法,主要是擬人的手法就成了兒童詩的一個首選。以兒童詩《漁火》為例,“夜靜悄悄的\河水\是一個乖孩子\聽月亮媽媽的話\睡覺了\漁夫點亮了漁火\河水\就像睜開了眼睛\在說著夢話”,這首詩主要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河水擬作一個乖孩子,月亮也充作河水的媽媽,沒有開燈的時候這個“乖孩子”漆黑一片,就像是睡著了,當漁夫在江面上點亮了漁火,河水也亮起來了,就像是這個孩子睜開了惺忪的睡眼,嘩嘩的水聲就是他說著的夢話。如果不用擬人的手法,作為欣賞著的兒童自然很難理解詩中想表達的那種清新自然的可愛趣味,也就欣賞不了這一平常的生活景象。而這首詩中把遙遙相對的兩個事物——河水和月亮,看做是一對母子,前者在后者溫柔的注視下悄悄睡著。當那盞燈亮起來的時候產(chǎn)生的光亮和水聲,在這個修辭下也就顯得十分可愛。
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觸的事物有限,自然要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人和花花草草等意象原型入手,像這首詩中提到的孩子和母親就是很好的一對喻體,人人都能理解,也因為這一對喻體,讓自然中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自然景物也深深融為一體,詩的審美度也因此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二、語言鮮明詩味雋永
既然是詩歌,要注意的一個特點就是其中蘊含的詩味,詩味就是詩的韻味,是詩之所以為詩的關鍵所在,以兒童詩《月亮》為例:“天上月亮圓又圓,照在海里像玉盤。一群魚兒游過來,玉盤碎成兩三片。魚兒嚇得快逃開,一直逃到巖石邊?;剡^頭來看一看,月亮還是圓又圓?!边@首詩對于兒童的心理把握地十分準確,魚和月亮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相信大部分兒童在面對這兩樣事物時也會不由地展開自己的想象,為他們編造出一個又一個故事。
這首詩在形式上沒有用新詩常用的散句,而是用了古詩中常見的對稱句,讀來朗朗上口,更像是兒童們會接觸的兒歌。這首詩的擬人手法看起來不甚明顯,其實已經(jīng)悄悄地貫穿全詩,詩中所寫的小魚就已經(jīng)被賦予了小孩子的動作和神態(tài),他們會對月光感到好奇,會被嚇得馬上逃開,再到后來抬頭看看月亮的動作,這樣的動態(tài)擬人化看起來饒有趣味,但有時候擬人化的手法用得太多就會損害詩意的表達,在這首詩里就通過這個似隱似現(xiàn)的擬人化的小魚的眼睛來看月亮,本來月亮的倒影在水中,好奇的魚兒過去看,結(jié)果絞碎了水中月亮的倒影,等魚兒由于驚嚇跑開時,月亮又恢復了原來圓圓的樣子,沒有一個字在描寫月亮,卻讓人看到了月亮的清透,兒童通過閱讀進行合理的相信也會輕易理解。
三、語言的陌生化突破想象的極限
陌生化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理論中的一個詞語,指的是改變語言表達的常規(guī)形態(tài),延長讀者閱讀的時間以獲得審美上的愉悅。兒童詩的擬人化也是運用了這一原理。
以詩歌《小童話》為例,“在云彩的南面,那遙遠的地方,有一群樹葉說:我們想像花一樣開放。有一群花朵說:我們想像鳥一樣飛翔。有一群孔雀說:我么想像樹一樣成長?!痹谶@首詩中樹葉,花朵和孔雀都會說話,他們想擁有自己沒有的能力。花朵想飛,樹葉想要開放,孔雀想和樹一樣成長,這些都不是他們所擁有的生長形態(tài),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讓他們憧憬對方的成長模式,用這種類似于童話或是寓言的形式,借著動植物之口,告訴了孩子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自己想拋棄的能力可能正是別人渴望的,在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免于說教使兒童感到厭煩。當然其中暗含有擬人的修辭,也讓陌生的表達方式彰顯著主題。這是最能鍛煉兒童想象力的一種方式,他們習慣于將身邊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一切擬人化,在擬人的過程中加入與平常不同的表達方式,就可以造成一種新奇的陌生化表達方式。
四、結(jié)束語
少年兒童的想象力無疑是非常豐富的,在他們還擁有強大的想象力以及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為他們創(chuàng)作更多的詩歌,不僅可以讓他們與文學作品的距離更近,甚至自己投身創(chuàng)作,更是將詩意鋪滿成長之路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崔筱.詩意與童趣的平衡:兒童詩的敘事意圖[J].文藝評論,2019(06):18-24.
[2]陳婷,鄧苑如.多感官教學法在兒童詩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上),2019(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