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黃春艷,陳 玲
(茂名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茂名 525200)
抑郁癥(depression),也稱抑郁障礙,以顯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為顯著特征[1]。述情障礙,也稱情感表達不能或者是情感難言癥,難以識別情緒,無法區(qū)分軀體感覺與情緒,想象活動或者白日夢減少。神經(jīng)癥和精神障礙者很容易出現(xiàn)述情障礙,抑郁癥與述情障礙密切相關[2]。筆者觀察情感技能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用于抑郁癥述情障礙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抑郁癥述情障礙患者中隨機選擇60例作為本研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8~67歲,平均(34.95±3.12)歲。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62歲,平均(35.48±4.58)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而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配合情感技能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1)情感技能訓練。①第一次訓練,幫助患者識別自身癥狀,解釋抑郁癥的主要表現(xiàn),如軀體不適、情緒低落、自責、焦慮等,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②第二次訓練,鼓勵患者表達自身存在的癥狀和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通過引導患者全面描述自身癥狀,有助于患者理解、認識自己的癥狀。③第三次訓練,介紹藥物治療的作用和面部表情訓練,其中,面部表情訓練的重點在于學會識別、辨別及描述6種基本的情緒,包括愉快、恐懼、驚奇、悲傷、厭惡和憤怒,具體的觀察內容重新整合,對目標面孔表情進行模仿,實現(xiàn)正負性強化的目標。④第四次訓練,認識及識別他人的情感反應,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據(jù)情緒角色,對對方的情感反應辨認,增強患者識別他人情感反應的能力,提高表達能力。(2)社交技能訓練。①語言交流訓練,內容包括三方面,即和不熟悉的人交流、與人談話的基本技能、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訓練,訓練時,讓相互陌生的病人相互接觸交流,指導患者記錄對方的重要信息,最后,由訓練老師進行評價,有助于提高患者語言交流能力。②人際交往訓練,詳細記錄人際交往時的體距和體態(tài)體征,介紹體距及體態(tài)的相關常識,督促患者自我調節(jié)人際交往中的體距及體態(tài)。③自信心訓練,指導患者列舉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增強自信心,采取“拒絕請求”、“表達不滿”等訓練方式,提升患者人際交往能力,訓練時,可設置相關情境,如“借錢”、“公交讓座”、“被插隊”以及“電話詐騙”等,引導患者表達不滿,學會拒絕請求。
(1)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SA-20)[3]評估患者述情障礙程度,包括3個因子,共涉及20條目,最終分值0~51分表示無述情障礙,52~60分表示中等程度述情障礙,評分≥61分則表示嚴重述情障礙。
(2)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表,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實行百分制,60~100分表示滿意,0~59分表示患者不滿意。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TAS-20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TAS-20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TAS-20評分[n=30,,分]
表1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TAS-20評分[n=30,,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表示P<0.05.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77.92±9.81 54.38±7.25*對照組 76.71±8.59 64.51±6.72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30,%]
抑郁癥患者容易表現(xiàn)出述情障礙,難以明確表達自己的心理沖突,將精神痛苦轉化成軀體不適,情緒問題呈現(xiàn)出軀體化狀態(tài),常伴有多種軀體不適癥狀,也有部分患者表現(xiàn)出呆坐、哭泣等,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漠不關心,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接觸,思維遲緩,反應遲鈍,情感識別難度大,且思考問題困難,表達困難[4]。情感技能訓練,按照一定步驟,通過第一次訓練、第二次訓練、第三次訓練和第四次訓練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指導,有助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認識到自己的病情及癥狀,強調情感識別及表達訓練,完善情感表達。社交技能訓練,讓患者與不認識的人交流,提高語言交流技能及人際交往能力,增加自信心,減輕述情障礙程度,提高識別和表達自身情感的能力,注重內心體驗,減少外向型思維[5]。本文研究組護理干預后的TAS-20評分比對照組低,護理滿意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抑郁癥述情障礙患者護理中,情感技能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的應用價值高,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