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純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近年出現諸多關于護理模式以及具體操作方法的研究資料,為現代護理工作的發(fā)展提供了眾多參考[1]。本研究中關注心內科護理工作的改進,分析優(yōu)質護理的應用價值。
于2017.11~2018.11期間心內科收治的患者中選擇50例觀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9例,女6例,年齡45歲~69歲,平均年齡(52.26±3.14)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5±2.14)年。觀察組男20例,女5例,年齡43歲~69歲,平均年齡(50.18±3.09)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98±2.55)年。納入標準:患者在心內科就診,研究前均有知情權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存在障礙者;相關資料不全者。兩組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心內科常規(guī)護理,具體涉及到常規(guī)臨床指標檢測、健康指導等。
觀察組:實施優(yōu)質護理,具體如下:
(1)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護理計劃表,記錄身心狀況。
(2)飲食科學化管理,戒煙戒酒,嚴禁食用未經檢測的食物,做好身體檢查。
(3)日常生活習慣管理,指導患者嚴格遵照時間表作息,加強鍛煉。
(4)心理干預,促使患者客觀認識到自身的病情,解除患者內心恐懼及其他不良心理問題。
(5)維持良好的態(tài)度,對患者所提出的疑問解答,促使其能夠維持良好的狀態(tài),積極配合。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等觀察。
應用SPSS 20.0處理,其中,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數據用率(%)表示,當P<0.05時兩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基于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進行調查,發(fā)現觀察組所有患者均達到有效及以上標準,但在對照組中,有5例患者未達標,總有效率僅為80.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5)。
表1 兩組患者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對比結果[n(%)]
基于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評價進行調查,發(fā)現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表示不滿意,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均表示不滿意,滿意度為72.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在患者心理狀態(tài)上對比,實施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平均評分處于60分以上,組間并未呈現出明顯差異,經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下降到47.52±3.59分,SDS評分下降到45.18±2.25分,均顯著小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比結果(,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比結果(,分)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62.65±3.15 56.28±3.45 67.59±3.47 56.29±3.58觀察組 62.58±3.47 47.52±3.59 67.05±3.26 45.18±2.25 t 1.625 6.526 1.428 6.847 P 0.261 0.029 0.514 0.028
心內科多為嚴重慢性疾病患者,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導致護理工作相對復雜,且難度較大。傳統常規(guī)護理披露出諸多缺陷,包括干預全面性不足、針對性不足、缺乏人性化體現等[2]。本研究針對心內科所實施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調查,從三個層面上證實優(yōu)質護理的應用價值[3]。首先,調查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觀察組所有患者均達到有效及以上標準,而對照組中有5例患者的疾病控制并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率為80.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充分證實了實施優(yōu)質護理有助于加強對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原因在于,心血管疾病與飲食以及作息等存在重要關聯,而優(yōu)質護理會調整患者的作息習慣以及飲食習慣,間接的影響心血管疾病復發(fā)風險。其次,調查護理服務質量評價,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表示不滿意,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均表示不滿意,滿意度為72.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最后,對比患者心理狀態(tài),實施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平均評分處于60分以上,組間并未呈現出明顯差異,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下降到47.52±3.59分,SDS評分下降到45.18±2.25分,均顯著小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優(yōu)質護理在護理人員態(tài)度以及護理細節(jié)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評價結果[4]。
心內科所收治的患者多為嚴重慢性病人,患者比較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問題及疾病反復發(fā)作,經由優(yōu)質護理的實施,可達到控制心血管疾病發(fā)作以及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等多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