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肖敏
摘 ?要: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情感的創(chuàng)設、挖掘,它能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性”的目的。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梢?,“感悟”與語文及語文教學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感悟”一詞所揭示的心理特征真實具體地反映了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心理過程,因此,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感悟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頓悟”,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的教授為主體的灌入式教學模式,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已經處于次要地位,相反,如何使學生實現(xiàn)從依賴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的過渡,以及如何使學生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成為教師面臨的重大難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去探索“導”的藝術,“導”的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如下幾個途徑來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感悟;設置情境
一、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豐富的記憶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礎,而經過再造想象重新組建的意象世界,又可以作為記憶表象進行儲存。我們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應該指引學生利用其自身擁有的記憶表象,充分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將抽象的單一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形成一個富有個性色彩的意象世界。1.將不同的作品中描繪的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意象或人物等進行歸類、對比,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古詩《靜夜思》時,會引導學生對月進行感悟,在寧靜的月亮下,人們的大腦會開始遐想,每個人想到的都會不太一樣,我將對月的詩句描寫分為幾類:第一,望月思鄉(xiāng),這是人類詠月的永恒主題;第二,月的陰晴圓缺變幻的規(guī)律;第三,月的永恒存在;第四,月的多種意象,如“月明如鏡”“殘月”“朦朧月”“煙月”“水月”“霜月”。通過對每一組詩句的解讀,使學生有所想象和感悟。2.利用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去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常常會存在著一些“模糊的空白”,留給讀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激發(fā)和調動讀者閱讀的興趣,這種空白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詩人孜孜以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即所謂的“無言之美”。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些空白,開啟心理想象之門,進行填充,使文學作品顯得更加豐富、深刻、生動。在填充的過程中,學生對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所感悟。二、鼓勵學生質疑發(fā)明家保爾·麥克里德說:“唯一愚蠢的問題,就是你不問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感悟,古希臘的魯塔克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币虼耍以谡n堂上大力解放學生的頭腦,嘴巴,讓他們敢想,敢問,激發(fā)他們大膽質疑的熱情,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感悟。比如,在教學《詩經·伐檀》時,教參上將《伐檀》定位為寫勞動者伐木生活和他們憤怒控訴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殘酷掠奪的詩篇,講完這首詩后,我鼓勵學生大膽向傳統(tǒng)的權威的觀點發(fā)難。一個學生就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詩中三段都寫到河水,“河水清且漣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淪漪”,描繪了河水“清靜柔”之美,“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美景又如何與憤怒殘酷聯(lián)系起來?我立即予以贊揚,肯定了該學生的質疑,緊接著就這個問題在師生間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贊成傳統(tǒng)觀點,而有的學生則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描繪的是一位美麗少女坐在河邊,看著心中愛慕的青年男子專注伐木,伐木聲坎坎悅耳,進而聯(lián)想到這位男子家庭殷富,勤勞能干,每段結尾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可理解為: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的人啊!如此道來,合情合理。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伐檀》有了全新的解讀視角,更深入的意境,開啟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梢姡谫|疑中思索、感悟受益匪淺。
三、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入境,獲得深刻感悟例如組織一堂名為“感悟生命”的話題討論課,我為學生播放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一幕,“快!快跑!小心點!小心點……”在四川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聽到那如此凄厲的聲音!到處都是廢墟一片。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為學生描述了一位英雄,這個英雄的名字叫譚千秋,是一名高中教師。在地震發(fā)生時,正在給學生上課的他義無反顧地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死死地護佑著身下的四名學生。當沉重的水泥板塌下來時,這四名學生依然在他那有著巨大力量的臂膀下安全地趴著。這四名學生活了下來,而譚千秋老師卻在一聲聲巨響中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學生們的心情都很沉痛,進入了深刻的思索中。隨即我提出三個問題:如何關注與生俱來的生命?如何看待死亡?人們的生命意識淡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過討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一位學生談到她以前總是想到自己的親人有一天要死去,便很傷心,通過這次討論,使她悟到家人的離去只是身體上的隔絕,而心靈是不會遭到遺忘的,只要帶著充滿愛,充滿感激的心去體味人生的潮起潮落,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離去,我們都不會再畏懼了。除此以外,有的學生談到生命的價值,談到要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時還要珍惜別人的生命,不僅要珍惜人類的生命,更需要承擔對具備連帶關系的生命責任。學生們都對生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感悟,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課堂??梢姡龑W生去感悟,學生便會感悟很多,余秋雨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是無法訴諸言表的?!苯處熞欢ㄒo學生充分的自主時間,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思維,這樣學生才會有所感悟,有所創(chuàng)造,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被實實在在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白長遠.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感悟[J]. 課堂內外:教師版,2012,000(011):61-61.
[2]袁俊. 淺談語文教學中導讀的作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07(0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