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關于中國古典舞的“形”與“神”的研究,這里,涉及到了舞蹈的物質構成與精神構成問題。按照吳曉邦先生的形象概括,舞蹈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就是“形、意、情”。其中,“形”構成舞蹈的物質形態(tài),意”和',,清”在中國古典舞中我們統(tǒng)稱為“神”,則構成舞蹈的精神內容。中國古典舞的物質構成(形”指的是其外部動態(tài)形象,包括形形色色的舞姿、體態(tài)、造型,千變萬化的動作與動作間的連接,以及所有訴諸視覺的外在形態(tài)。
關鍵詞:古典舞;“形”;“意”
中圖分類號:J7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1-0086-01
舞蹈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其外部形態(tài)確立具有重大的意義,俗話說:設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靶巍敝卣鞯拿鞔_與規(guī)范是傳統(tǒng)審美觀念在肢體運動中的標準和尺度。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獨特形式的規(guī)范與要求,來體現(xiàn)他們對美的理解。這是前人不斷繼承與積累,不斷創(chuàng)造與完善的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對“形”的特征有許多形象的比喻:如,“龍飛鳳舞”“宛若游龍”“行云流水”、“發(fā)流星”,這是我們民族審美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
舞蹈的特性決定了肢體形式美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古典舞的“形”,在其審美特征的追求中,形成了不同層面的表現(xiàn)形式。
從肢體生理結構上看分它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肢體局部的形態(tài):即頭部、眼部、頸部、胸部、腰部、胯部、肩部、臂部、肘部、腕部、掌部、指部、膝部、躁部、腳部等自身的造型與其在空間中的準確位置,以及個部位在運動過程中自身力度、速度與幅度的運用要求。其次,是肢體整體配合的形態(tài):即上述各肢體部位局部間的配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籠統(tǒng)指的“手、眼、身法(軀干)、步(步法)的整體配合,以及各部位協(xié)調統(tǒng)一在運動過程中整體力度、速度與幅度的運動的要求。
從動作形態(tài)的性質上看也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靜止造型的形態(tài):即基本步位、舞姿及動作中的“亮相”等等。就“形”而言,中國古典舞早已不滿足在傳統(tǒng)規(guī)范下套路化的八個手位或程序化的若干舞姿造型了。而是著眼于力求發(fā)展的角度,從宏觀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特征中人手,深層剖析各種傳統(tǒng)典型舞姿的特性,最終在舞姿造型的體態(tài)變化中進一步確立風格的鮮明性。于是我們看到了肢體形態(tài)“擰、傾、圓、曲、俯、仰、翻、卷”的具有中國古典舞鮮明審美風格特征的舞姿造型。
以“子午相”為例:于學劍在《京劇身段技法》書中有一段舞訣:“舞姿中要顯出子午陰陽,頭與手要避免共對一方。相交錯切不可走向極端,對立中求統(tǒng)一英姿颯爽”。由此可見,子午相的體態(tài)要求“兩軸、三面”,即頸部和腰部這兩個軸,頭部、胸部、腹部這三個面在舞姿中都不處于一個平面上,而是分別突出其不同主要部位,形成不同角度配合的相互錯位、層次分明、立體感很強的造型美。當它和肢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傾斜、圓潤曲折、內卷外翻、扭擰折疊等體態(tài)結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古典舞“形”中靜止舞姿造型的審美特征。
其次,是流動動作的形態(tài)。即每個動作從起到止以及其間運動過程的路線與軌跡,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轉換以及在運動過程中形態(tài)力度、速度、幅度的交錯變化,還有動作中由靜到動的起法兒,由動到靜的亮相等等。舞蹈藝術的生命力當然不僅僅是靜止的“形”而在于其運動過程之美感。中國古典舞中“形”之動作流動形式是千變萬化的,在諸多運動路線與運動軌跡中,該舞種以將其運動規(guī)律的核心審美特征形象地定位為“劃圓”的藝術。舉手投足依“圓”軌,置陣布勢循“圓”律?!皥A”的動態(tài)特征貫穿于中國古典舞肢體形態(tài)運動之始終。
我們常常以“委婉曲折”、“閃轉騰挪”“龍飛鳳舞”來形容其動態(tài)形象,這鮮明地刻畫了古典舞“圓”的運動路線與軌跡。這里所談到的“圓”,就“形”而言基本離不開“平圓、立圓、八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運動軌跡。
在以上所分析的中國古典舞典型舞疇與典型舞疇序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都是以“腰”為軸心、統(tǒng)領肢體上下、左右、前后整體相協(xié)的“劃圓”運動方式和完成形態(tài)。如:云手系列的大圓套小圓,“平圓”“8字圓”俱全;青龍?zhí)阶Φ挠沂纸浬砬跋蛏砗笸庑蹌潯傲A”而回,身體向后橫擰,左臂一次橫擰穿胸,盤手至肋旁,完成一個身體的“8字圓”轉肩的同時,曲右膝端左腿,右肩有意識地去壓左膝,出右手探爪。這是個融“平圓、立圓、8字圓”于一身的典型動作;云肩轉腰的集“提、沉、沖、靠、裹、腆、移”這些基本體態(tài)特征與動律元素為一體的橫向“平圓”路線、風火輪中雙臂作下一左一后一右的輪動,使之同時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圓,即:手臂行“立圓”,而肩部則是典型的“8字圓”。
“老鷹旋窩”“擰身射雁”、“掃堂探海轉”“旋子”“跑圓場”“擺扣步”……等等一系列中國古典舞運動形態(tài),均以“曲線弧形”為特點,上下身的關系常處于扭擰狀態(tài)。這既有“三圓”的變化形式,又揭示了中國古典舞發(fā)力于“腰”所形成的留上身、走下身或留下身、走上身的運動規(guī)律。
綜上所述,無一不在“圓流周轉”中體現(xiàn)中國古典舞以“圓”為其旨歸的的圓形勢態(tài)運動規(guī)律與審美特征。這些典型舞疇與典型舞疇序列本質意義都是“劃圓”運動路線與運動軌跡的昭彰。當然,中國古典舞動態(tài)的“形”還包括了“以腰為軸”、相反相承”“三節(jié)六合”、“子午相象”……等等一系列的運動規(guī)律的“形”之核心性風格特征,可以說,它們是中國古典舞有別于其它任何一個舞種形態(tài)層面的質的文化特異性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