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陳蔚文,女,任職文藝評論雜志社。發(fā)表小說及散文隨筆數(shù)百萬字。作品見于《人民文學》《十月》《鐘山》《天涯》《大家》《小說月報》等刊,被收入多種國家級年度選本。獲第三屆人民文學散文新人獎、林語堂散文獎、全國精短散文大賽特等獎、谷雨文學獎等獎項。出版小說集《雨水正白》、散文集《見字如晤》《未有期》《疊印》《又得浮生一日涼》等十余本,另合集多本。
一
路過一幢建筑設計公司的樓宇,墻腳圍了圈木柵欄,里面植了翠綠挺拔的竹子,同伴說,這竹子長得真好!
當然,因為是假的。
??!不會吧?她湊前細看,隔著柵欄她仍不能確定竹子是假的——它們做得相當逼真,葉子的質(zhì)感、形狀乃至姿態(tài)在風里都足以亂真。
她用手捏試,這次確認:竹子確是假的。
你怎么看出它們是假的?
因為沒有一片黃葉。
這一大叢竹子,青翠欲滴,生機勃勃——然而就是它過分整齊的生機泄露了秘密:既是生命,怎可能沒有丁點的參差與萎敗?
你見過沒有一片黃葉的竹林嗎?哪怕它們整體抖擻昂揚,但一定會有少許凋敗的枝葉。對生長,總會有些陽光和養(yǎng)分無法送達之處。
生機與凋敗一起,才構成生的真相。
從建筑公司的樓宇再往東一些是人流熙攘的上?;疖囌?。往南一些,是一幢二十幾層的商務寫字樓。在第十五樓,我做一本女性刊物幾年,采訪了不少人物,包括明星、商界成功人士、生活家和時裝設計師等,總之都是各行業(yè)翹楚——在化妝師、攝影師等的通力合作下,他們被后期PS過的形象在雜志的銅版紙彩頁上綻放光芒。
我寫過若干這種訪談,提綱上的問題都是春風和羽毛,沒有尖銳與撕扯。讀者更愿見到幸福,明星們也更愿在公眾面前以這樣的形象出現(xiàn)。像籠上燈罩,既亮又柔。
當垂下眼睛熄了燈,有什么藏在黑暗的角落?
二
供職于滬上一家時尚雜志時,我曾采訪一位女導演兼知名節(jié)目主持人。上海莘莊的一幢別墅,院里合歡樹在雨后綻放一樹如霧似夢的粉紅。在富有格調(diào)的客廳中,她讓阿姨端上精致午餐,包括一盅用青花瓷盛著的火腿干貝冬瓜湯。她說她喜歡布置家,出差都帶著有家人照片的相框,睡前擺在賓館床頭。她喜歡買昂貴內(nèi)衣甚于外套,因為內(nèi)衣是女人對自己的愛情——我奮筆記下,這正是雜志所需的內(nèi)容……
我們一直聊到下午,逐漸熟悉,生出些女性之間的體己。她沉吟了一下,說到她的婚姻,和先生名存實亡的婚姻,他們只是顧忌各自事業(yè),維系著婚姻名分。曾經(jīng),有其他媒體采訪時,她談到他總是避重就輕,只談他們相識初婚的那段,之后的爭執(zhí)與碎裂緘口不言。這次,她有所保留地吐露了些真相,末了,不忘交代一句:這些千萬別寫進去!我笑笑,她不叮囑,我也不會寫,雜志虛席以待的版位是為幸福準備,怎會牽扯難堪?
另一位藝術圈內(nèi)的知名女性,若干年前我在咖啡館采訪她時,她興致勃勃地說到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被眾人贊美的靈感,饒有收獲的東南亞采風,N次成功的展覽,與商業(yè)的合作……她沒提及孩子,我以為她是丁克家庭。
再訪她時,冬日下午,在她家,徐匯區(qū)一處老公寓的二樓。陽光從窗欞照進,打在她泡的一壺蘋果立頓紅茶上。聊著聊著,她神色忽地黯然,說到患抑郁癥的女兒。她說,一直沒說出是因為覺得不便。這個午后,她和我,我的傾聽加上她的真性情,她說出這傷痛。她與丈夫的不和,之前在女兒身上傾注的希望與心血,以及現(xiàn)在巨大的憂心與失落,女兒不久前因失戀自殺過一次,現(xiàn)在,只要女兒靠近窗口,她就嚇得想箭步?jīng)_過去!她說自己的老母親在家陪護女兒,幾乎寸步不離。
還采訪過臺灣一位明星,準確地說是明星太太,她先生是知名創(chuàng)作人,為許多大牌歌手寫過歌,包括張惠妹等。她此次來滬是為自己美容健身方面的新書做宣傳。從孕期的近兩百斤的超級肥媽到現(xiàn)在的辣媽身材,她塑身成效驚人。我那時來滬入職不久,擬了些套路化的問題給她,不少有關她和先生的相處。讀者當然想看寫過那么多膾炙人口的愛情名曲的音樂人自己有怎樣的情愛。她挺配合,說了些“幸福片段”,包括她煮牛肉面時,先生會在一旁替她燙菜心——正是雜志與讀者都期待的溫情場景。
不過再說下去,她似有些語結(jié),我未察,仍莽撞地繼續(xù)發(fā)問,希望她多貢獻些幸福內(nèi)容。與她同來的經(jīng)紀人有些尷尬地岔開話題,我才意識到不妥。
回來搜索資料,發(fā)現(xiàn)她與曾離異一次的先生的婚姻頗有些糾結(jié)。多年后,這位明星創(chuàng)作人的前妻因某節(jié)目復紅,他再度成為話題。然而,網(wǎng)上有關他的婚姻情況居然只字沒她的信息!只有他的歌星前妻與現(xiàn)任年輕太太的資料,包括創(chuàng)作人自己的微博在說到婚史時也壓根沒她的只字片言。她像水珠一樣消失在他的情愛史中,連“曾經(jīng)”都取消了。她曾為孕育他的孩子暴肥到嚇人,又刻苦砥礪地減到魔鬼身材,這一切為誰辛苦為誰忙?那個為她的牛肉面燙菜心的男人呢,究竟有無存在過?
她說自己也寫過歌詞,“雖有愛過的人,錯過的魂,讓它在我這里,落地生根”。
有關她的信息,只有一則幾年前她去整形診所抽脂感染差點送命的報道,其中提到一句,她感謝前夫,她辦出院時才知他墊付了醫(yī)院的高額醫(yī)藥費。
做好事不留名的音樂人,不是因為想學雷鋒,而是不想提及這段吧?
地鐵上,兩個年輕女孩翻閱時尚刊物,一臉羨慕地低聲議論。封面上是一位女星,很美很優(yōu)雅——那其后更深處的內(nèi)容,女孩哪里能看到呢?
墻外的青翠竹子,青翠得太劃一反而失了真。太光滑的人生也是不足信的。世間事,比起“發(fā)生”與“未發(fā)生”,更多是“看見”與“未看見”。
光太強的地方,景狀是會虛化的。
三
一些動物非常會利用偽裝術避開捕食者的爪牙,比如葉蟲,無論怎么看,它們都像是一片葉子。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葉蟲居然在身體邊緣偽造被咬過的痕跡,看上去完全像一片真正的葉子。還有葉螽和撒旦葉尾壁虎,它們的外形和體色也酷似一片枯葉。
Z否定了這種說法,“如果是這樣,我也許只是失望,而不會幻滅。那時年輕,精神上有潔癖,把高尚、品格這些東西看得很重,師長那天的表現(xiàn)與他之前的深刻正好相?!夷芾斫饽信g初次見面的好感,但他赤裸的殷勤使我想起動物的發(fā)情,太不體面。”
Z再沒和那位師長聯(lián)系,如今她已出國多年。
五
很少看朋友圈。老實說,朋友圈凌亂紛繁,其中的“生活”部分并不值得多么信任。尤其在知道N的事情后。這是一個巧手的女子,常會在朋友圈曬她做的美食,底下眾多點贊都表示對她幸福生活的羨慕。她還擅長園藝,花養(yǎng)得好,那些在朋友圈曬出的花朵仿佛是她生活的寫照。突然有一天,聽說她離婚了,丈夫冷暴力多年,因為女兒的撫養(yǎng)權問題,一直未能離婚。這次離婚,是她終于同意九歲的女兒歸丈夫。這個離婚的代價對她的傷害有多大——看看朋友圈里她曾曬過的女兒照片即知,她和女兒那么親密,一起閱讀,一起做飯,一起給花修枝。
這個隱在美食和花朵下的真相幾乎讓我回不過神。一個那么靈慧的女人,丈夫怎么會冷暴力多年?他們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而關于孩子的爭奪,想必本身對孩子已構成傷害。
還有多少真相隱在那些曬出來的鏡頭深處?它們并不會被曝光、呈現(xiàn),而是攜帶著難以言說的切膚的隱痛,沉默地伴隨著人在世上行進。
不要定義,不要判斷,不要嫉妒。
“別說我說謊,人生已經(jīng)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绷皱都蔚母枥锍馈?/p>
六
每天要經(jīng)過的一條路,路兩邊植滿樹木,再熱的天也綠蔭如蓋,四季的斑駁光影使這條路變得豐富。我走在這條路上,影子時而在明亮中顯現(xiàn),時而在陰暗中隱沒。這些光影的交替,正如人的體內(nèi)既有白晝,也藏著黑夜。哪一種成分更多,看其置身的環(huán)境以及后天的修行。
白晝擠掉黑夜,或黑夜占領白晝,又或白晝與黑夜永恒共處,這是屬于人的真相。
陽光把事物遮蔽,燈盞又使其現(xiàn)身。“人性既不是純善的,也非純惡;既不是完全自私,也不可能完全利他;人既追求利益,也追求道義?!?/p>
類似的話,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p>
當破譯了人性的復雜性,對世界、對人也就加深了理解。
僅僅是加深理解,真相并不那么容易抵達——人們接近著真相又回避著真相,呼喚著真相又篡改著真相。
個體的真相、家庭的真相、歷史的真相、族群的真相……各種真相伴隨著偽裝與謊言,像隱在迷霧后的山峰。
去登上那一座座山峰。這個過程是追尋答案的過程,也是讓自我的人性向善靠攏,向光趨近的過程。
“人是一個簡短的謎。”評論家耿占春先生說。他還說:“在風景和愛里,一個人才與自身相統(tǒng)一,自身與世界相統(tǒng)一?!蔽依斫膺@句話的意思是——只有愛,才能讓一個人真正得見風景,更好地融入世界。
但無疑,這世上不止有風景,還有陰霾。不止有愛,還有恨。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著一些不便見光的“真相”。生的意義就是跟這些局限較量,或臣服,或突圍。
當人真正意識到(而不是頭腦層面的知道)——自己身上正在發(fā)生的真相時,那一刻,是震驚、是悲哀、是困惑、是不敢相信、是無法面對、是淚流滿面又覺得眼淚能表達的也實在有限、是玻璃大廈傾倒的破碎一地……過去的一切以為和信念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順著崩塌、又需要再次重建成另一個樣子……
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崩塌和重建中,人才慢慢找到那一小點所謂真實的自我和真相。這一切就是這么困難、這么痛苦,是類似哪吒被粉身碎骨、扒皮抽骨又重新孵化地生長。
正是在真相與“偽真相”的自我博弈間,促進著人的成長,不斷升華、遞進,盡量去實現(xiàn)善與光明。這個過程等同于靈魂重塑的過程。無論最后重塑的結(jié)果是什么,過程本身深具意義,那不斷超越自我的路途,是“相對價值向著絕對之善的投奔,孤苦的個人對廣博之愛的渴盼和祈禱”。
責任編輯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