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偉 張同欽 王世平 何學東 張 聰
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 6414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1]。但因為非小細胞肺癌對傳統放射和化學治療敏感性不強,所以目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手段是手術切除。近年來全胸腔鏡手術(VATS)不斷發(fā)展,且具有創(chuàng)口小、出血量少、康復速度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其對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2]。我院在治療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清掃過程中采用了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述,收到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04例,分為兩組,每組5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8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48.9±4.8)歲;腫瘤部位:左肺上葉11例,左肺下葉14例,右肺上葉8例,右肺中葉9例,右肺下葉10例;腫瘤大小:直徑0.4~3.1cm,平均直徑(1.3±0.4)cm;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18例,腺癌15例,淋巴上皮樣癌7例,腺鱗癌6例,黏液表皮樣癌3例,大細胞癌3例。研究組中男25例,女27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1.2±3.6)歲;腫瘤部位:左肺上葉14例,左肺下葉15例,右肺上葉9例,右肺中葉7例,右肺下葉7例;腫瘤大小:直徑0.7~3.2cm,平均直徑(1.5±0.3)cm;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17例,腺癌18例,淋巴上皮樣癌8例,腺鱗癌5例,黏液表皮樣癌3例,大細胞癌1例。納入標準:(1)UICC(國際抗癌聯盟)肺癌TNM(T是原發(fā)灶,N是淋巴結,M是遠處轉移)分期(2017版)明確為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2)經過術前胸部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纖維支氣管鏡、骨ECT(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等檢查后未出現明顯的轉移病灶。排除標準:(1)小細胞癌癥患者;(2)縱隔淋巴結腫大超過1cm者;(3)術前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者;(4)具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5)全身狀況不耐受者?;颊呔橥獗狙芯?,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取健側臥位,使其單肺通氣。醫(yī)護人員于術中、術后均密切監(jiān)測患者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
1.2.1 研究組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觀察孔做于腋中線第7肋或第8肋的間隙處,在此處進行切口(約為1cm)。依據手術部位選擇主操作孔的位置,其長度在5cm左右。根據手術視野情況考慮是否做副操作孔輔助進行手術,一般選取肩胛下角線偏前、腋后線偏后以及第9肋的間隙位置,開約為1cm的切口。切除上、中肺葉時,取腋前線第4肋間隙;切除下葉時,取腋前線第5肋間隙。利用胸腔鏡對腔內積液、轉移和肺裂分化等情況進行觀察分析。使用切口保護套將切口保護好,避免出現術中交叉感染。切除肺葉一般沒有固定的順序,但醫(yī)生通常會先對肺靜脈進行處理,然后再以肺動脈、葉間裂、支氣管的順序切斷。在視野下發(fā)現肺裂發(fā)育完全,可以先對肺動脈進行處理,再將肺靜脈切斷,支氣管于最后切斷;若發(fā)現肺裂發(fā)育不全,無法很好地暴露肺動脈,最佳方法是進行單向式切除,即由左向右清掃縱隔淋巴結,運用超聲刀清掃左側第5~11組淋巴結,清掃右側第2~4、7~11組淋巴結。最后將切除的癌變肺組織放入標本袋中,避免腫瘤對切口形成污染,擴大癌變范圍。
1.2.2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開胸肺葉切除術。即根據切口長度為150mm的標準后外側的肺葉切除切口,取第3、4肋間隙切除肺中葉,取第5、6肋間隙切除肺下葉。手術醫(yī)生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切斷或切除肋骨,在可直接觀察肺部情況下,將癌變的肺葉直接切除,同時按要求進行系統性的淋巴結清掃,清掃的組數與全胸腔鏡清掃組數保持一致,術中取出癌變部分與術后創(chuàng)口縫合都應嚴防切口污染。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CR):治療后腫瘤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治療后腫瘤縮小50%以上,未出現新病灶;無變化(NC):治療后無顯著好轉,腫塊縮小25%~50%,未出現新病灶;進展(PD):治療后腫塊增大25%以上或者有新病灶出現;治療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手術清掃情況,包括右側上縱隔、右側中下縱隔、主動脈弓周圍、左側中下縱隔的清掃情況。清掃范圍包括第2~10組淋巴結,每組淋巴結區(qū)切除完成后統計肉眼可見淋巴結及切除肺內的淋巴結數。(4)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兩組心律失常、肺持續(xù)漏>5d、肺復張不良、喉返神經損傷、肺炎等。
2.1 療效對比 研究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χ2=12.124,P=0.000<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n)
2.2 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2.3 縱隔淋巴結清掃結果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各區(qū)域縱隔淋巴結清掃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各區(qū)域縱隔淋巴結清掃結果比較枚)
2.4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7%,低于對照組的42.3%(P<0.05)。
全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勢:(1)胸腔鏡是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創(chuàng)口小,不需要肋骨的牽引即可進入胸內操作,且肩胛骨不受牽拉,對肋骨與肩胛骨損傷更??;其胸部、背骨肌肉不受損傷,明顯降低術中出血量與術后疼痛感,加快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2)胸腔鏡的手術視野更廣更清晰,視角調節(jié)的靈活多變擴寬了手術視野的范圍,深部照明和局部放大功能提高了手術視野的清晰度,使醫(yī)生能更詳細地探查胸內情況,更加精準地辨別各脈管解剖結構,更提高手術安全性[3]。本文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手術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淋巴結清掃上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療效更高,且在術后疼痛、術后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
全胸腔鏡手術的相對禁忌證包括胸膜腔粘連,但只要手術醫(yī)生能夠熟練掌握胸腔解剖和腔鏡下的操作技術,解決胸腔鏡下的粘連問題并不困難[4]。而且臨床資料表明,全胸腔鏡下更易分離胸膜腔粘連,特別是位于胸膜頂和“天花板”上的廣泛粘連[5]。另外,在行全胸腔鏡手術時,左側隆突下淋巴結不容易暴露,但只要適當游離隆突部位上下食管處,操作空間增加后,就可較容易地清掃隆突下淋巴結,因此,本院認為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清掃在技術上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行性,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