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潔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凝練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學生學習音樂課程后應達到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耙魳放c舞蹈”作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六大必修模塊之一,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筆者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音樂與舞蹈”模塊的“三引兩導”教學模式,本文將從此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依據、教學目標設定及理念、教學程序設計、教學方法使用、教學實施舉例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供同行借鑒探討。
一、建構“三引兩導”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我國學者尹愛青教授對音樂教學模式作了較為全面的描述,她認為:“音樂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上的應用,是在一定的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得基礎上,為實現(xiàn)特定的目的而建構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而簡明的教學機構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范型?!惫P者提出的“三引兩導”課堂教學模式(即引言、引思、引動、導行、導情),是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所提倡的“彰顯美育功能,提升審美情趣;強調音樂實踐,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特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教學基本理念指引下,綜合音樂情感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構建。情感模式是以音樂美學理論、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以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為目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以平等的地位參與教學中。行為模式是以動作和心智的技能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有目的地將示范技能作為有效刺激,引起學生相應的行為反應,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原理,該模式學生執(zhí)行活動量大,主體作用突出,教師起到示范、指導、組織的作用。
二、“三引兩導”課堂教學的目標設定及理念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三個方面?!叭齼蓪А苯虒W模式緊緊圍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定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目標及相對應的內容。
三、“三引兩導”課堂教學的程序設計
“人類的認識是由感性認識能動地向理性認識逐步上升和轉化的過程”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總結等階段?!叭齼蓪А闭n堂教學模式程序的設定對應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過程和階段。具體而言,包括了“引言、引思、引動、導行、導情”5個基本程序和階段。一是引言階段,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表達,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與舞蹈藝術;二是引思階段,通過新課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三是引動階段,通過動作模仿、指導學生實踐,以幫助學生鞏固獲得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四是導行階段,通過自主編創(chuàng)、釋疑領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五是導情階段,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深化情感體驗。
“三引兩導”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各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共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施過程中始終強調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具體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四、“三引兩導”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與使用
“三引兩導”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欣賞教學法、問題導向法、聆聽操作法、模仿表現(xiàn)法、比較法、選擇配樂法、討論法等,在教學過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一)引言階段
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先生說過:“音樂體驗是在感覺基礎上的深刻體驗”,而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直接影響舞蹈的情感表現(xiàn)及音樂的運用。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先要讓學生從感知開始,教師可以通過示范、借助直觀教具、生動的語言、經典舞蹈作品片段欣賞等方法,引導學生在引言階段獲得感性認識。
(二)引思階段
感性認知只是表象認知,教師需要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其本質的理解,如,初步賞析舞蹈作品,感受到的作品悲傷的,這是感知階段,那么作品為何、怎樣表現(xiàn)悲傷的情緒,這便是理解。因此,在引思階段要深挖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舞蹈基本動作有何風格特點,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理解教學內容。
(三)引動階段
從感知到理解,學生已初步掌握了知識與技能,但是由于歷時短暫,學生掌握的不夠牢固,容易遺忘。那么,在引動階段教師需要多種形式及時引導學生練習,進行深刻體會,反復記憶,鞏固學生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四)導行階段
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的知識,對學生自覺而牢固地掌握知識技能和發(fā)展認知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導行階段可以用到讓學生參與群體或個體的舞蹈表演實踐,為自己編創(chuàng)的舞蹈片段選配音樂,用學到的節(jié)奏為同伴伴奏,判斷教師播放的舞蹈片段屬于什么舞蹈種類等方式進行教學。
(五)導情階段
音樂與舞蹈藝術都具有直接影響人的情感世界的特點,強大的感染力可直達人的心靈。經過前面4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學習并掌握知識技能,并與優(yōu)秀作品展現(xiàn)的藝術情境產生共鳴,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導情階段,可以讓學生對自己、他人(小組)的表演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對課堂內容進行梳理,分享學習感受,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五、“三引兩導”教學模式下的課例設計與實施
筆者以花城版《音樂與舞蹈》第三單元第1節(jié)維吾爾族舞蹈為例,探討“三引兩導”教學模式下的課例設計與實施。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設定
維吾爾族舞蹈在我國舞蹈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風格特點鮮明、內容豐富多彩、舞姿熱情而又細膩。維吾爾族舞蹈與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音樂節(jié)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jié)奏,弱拍處常進行強奏的藝術處理,突出了舞蹈風韻和民族特點。通過對維吾爾族舞蹈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感知維吾爾族舞蹈的體態(tài)特征、基本動作、音樂特點,還能讓學生了解維吾爾族舞蹈藝術的起源、發(fā)展及相關文化知識。在國家大力弘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傳播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與舞蹈藝術,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愛國情操。
本節(jié)課根據音樂學科三大核心素養(yǎng)確立教學目標:
1.審美感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舞蹈作品賞析,學生能從整體上認知維吾爾族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舞蹈的風格特點及相關文化背景,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2.藝術表現(xiàn):通過“切分”“附點”節(jié)奏型的訓練,學生能夠掌握維吾爾族音樂的特點;通過“脫帽”“繞腕”“立腕橫手”“墊步”“三步一抬”等舞蹈動作、步伐的學習掌握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及風格韻味;引導學生將所學動作進行自由編創(chuà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
3.文化理解:學生能夠從感知和表現(xiàn)的作品中,說出維吾爾族舞蹈與音樂、歷史、地域、人文等的關系,表達出對我國名族民間舞蹈的喜愛,增強名族自豪感。
(二)教法選擇與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用到欣賞教學法、問題導向法、模仿表現(xiàn)法、對比編創(chuàng)法等。具體教學過程見下圖:
六、結語
“三引兩導”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藝術實踐、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深化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等核心素養(yǎng)。盡管“三引兩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但是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音樂與舞蹈”模塊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性,為學校開設“音樂與舞蹈”模塊提供教學參考。
教學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在“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過程中,由于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及授課對象等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從實際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模式,將落實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始終貫穿于教學當中。
[本文系河源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研究課題項目“普通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項目號:hy18048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蔡夢.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研究[J].音樂研究.2018(6).100.
[3]尚宜佳.普通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
[4]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