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煥榮
摘 ?要:時至今日學習漢語文化,甚至是學習古漢語,已經(jīng)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席卷整個國際,該文主要從漢語國際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論述了如何對漢語文化詞語進行界定分類以及選取遵循著這一理念,筆者展開了此次論文的探討。從操作層面而言,除了基于語料庫動態(tài)選取,還可借助網(wǎng)絡平臺以及專家意見和網(wǎng)民智慧達成共商共建的良好選舉局面,從而使選取結果更具有科學性。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漢語文化詞語 ?界定 ?分類 ?選取
中圖分類號:G6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218-02
時至今日學習漢語文化,甚至是學習古漢語,已經(jīng)成為這一種國際潮流,席卷整個國際,無論是國內的學術界還是國外的專家學者,對于漢語文化的詞匯研究文獻已經(jīng)如汗牛沖動一般,而其中的許多文獻見解都可對我們的日常研究產生一定的啟發(fā)。
1 ?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漢語文化詞語的界定
1.1 定義
關于文化的定義學術界總是不一而足的,起源于1960年左右,當時是由一名著名的美國學術專家所提出的,他在他的研究當中,對古往今來人們對于文化的概念界定進行了一定的梳理,整理出了100多條的相關定義內容。但即便如此,時至今日關于文化的定義也在被不斷地重新沖擊著,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能夠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文化的定義總是大相徑庭的,而文化的狹義廣義同樣也是具有較大彈性的,同時文化也是隨著時代而逐漸發(fā)展的,作為一個概念文化并不是固態(tài)的,反而是以一種具有較強彈性的動態(tài)概念。
經(jīng)過翻閱大量的相關學術文獻,筆者的此次論文論述建立在以下的文化定義基礎之上,也就是一種人文知識的范疇之內和知識更加貼近,但同樣也增加承載或影視文化的語言文字及物質遺產。
1.2 對漢語文化詞語的看法
人們在看待漢語文化的時候,同樣也由于主觀的差異性,導致這種看法和觀點同樣是大相徑庭的。有些學者認為漢語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工具,其所蘊含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實體都可以被歸入到漢語文化的大范疇之內,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的話,就能夠發(fā)現(xiàn)漢語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是一種多元的,而中國目前所盛行的文化,既包含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也包括了一些外來文化,例如泊來詞:常見的有可能進麥當勞、漢堡包、意大利面等,這些實際上都是由外國傳入并音譯,逐漸形成的。這種外來的文化詞會在發(fā)展過程當中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甚至還帶著傳入國家的文化特色,例如日本所傳入的一些詞匯如服社會、武士道等等這些詞匯一看就知道是從日本傳來的,而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包、巧克力、意大利面這些詞匯一看就是從歐美國家傳來的。即便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在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當中,也產生了與多個民族之間的交互融合,成為一種共享化的多元文化,例如佛祖、佛教、道教、科學、民主、自由等這些詞匯都帶有比較鮮明的宗教色彩或者是時代特點。除此之外,在多個民族的交互碰撞當中,也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詞匯是帶有民族特點的,例如回族所衍生出來的大量詞匯穆斯林清真節(jié)等,還有蒙古族所衍生出來的馬頭琴、長調民歌等,還有朝鮮族衍生出來的阿里郎等這些詞匯都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而不管是民族詞匯或是宗教詞匯,再或是外來的國家詞匯,多種詞匯在文化的包容性之下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
2 ?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漢語文化詞語分類
一般來說我們所熟知的漢語文化詞語分類手法是非常之多的,常見的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也包括了多分法,其中二分法指的是將漢語文化詞與劃分成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大類,三分法則是從觀念制度和器物3個角度對其進行劃分,而四分法則是從物態(tài)制度行為以及心態(tài)4個角度進行劃分的。四方法是此次論文將著重使用,并以此為根基進行研究的劃分辦法。接下來筆者將進行詳細的介紹。
在四分法當中能夠常見的四大要素為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tài)文化。其中物態(tài)文化指的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制度文化是指在特定社會群體的社會實踐當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種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既用于調解個體之間的關系,又用于對個體行為的約束。行為文化是指在長時間的人際交往和個體關系交際活動當中所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也包括了我們社會交往的風俗特點。心態(tài)文化是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個體與社會二者的意識形態(tài),既包括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也包括了由此而產生的大量文學著作。
3 ?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漢語文化詞語的選取
當教師在面向外來學習者進行漢語國際教育的時候,首先應當牢牢抓住詞語,注意學習的基礎,我們所學習的所有對外漢語,甚至是開展的任何教育活動,必須都建立在對于詞匯的充分掌握和運用基礎之上的,而漢語的詞匯又有其特點,不僅十分晦澀難懂,而且其背后承載著的是幾千年所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特色。在面向漢語國際教育所進行漢語文化詞語選取的時候,教師更需要牢牢把握其中的精髓之處,根據(jù)科學的原則進行有效的選取。
我們所進行的一切漢語國際教育,實際上都是出于為了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國際轉移申請目標了,是為了發(fā)揮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優(yōu)勢所在,也可以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以更加深遠地去影響著世界。懷揣著這種文化走出去的基本理論,我們在進行漢語文化詞語的選取的時候,也需要更加審慎地對待。
而從整個問題的角度進行分析的話,就能夠發(fā)現(xiàn)詞語的性質和范疇已經(jīng)被牢牢地限制住了,分別為文化和中華這兩個關鍵詞,結合前文當中的一定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在進行選舉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原創(chuàng)代表和時代這三大基本原則,接下來筆者將進行逐一闡述。
首先,原創(chuàng)性原則,筆者認為目前所選取的一切漢語文化詞語,都需要能夠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華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都能夠代表著古代學者的致勝哲言,以及普適性的觀念、表現(xiàn),在語言層面的話就指的是文化術語。其實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文化術語,比如孔子所提出的仁孝、孟子所提出的中庸、老子所提出的無為而治,還有佛教、道教所提出的許許多多理念,也包括近代我們所提出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等,這些詞語都具有較強的原創(chuàng)性原則在進行漢語國際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教師必須要以這些詞語為根基,以點帶面的讓學生去了解到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和精神理念。
其次,代表性原則,這指的是我們所選取的詞語必須要具有高度的凝練和概括特性,能夠代表某一時期內、或者說某一種族群的基本風貌和文化特點。例如,改革開放一提到這個詞,我們所能夠想到的一定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壯舉,又如近些年政府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提到這個,我們就能夠想到對外貿易,能夠想到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
最后,時代性原則,這指的是我們所選取的詞語,更多的應當是貼近于現(xiàn)實生活的,也就是貼近于我們現(xiàn)在所處于的時代背景之下,具有這種生活化特點的語言才能夠更多地去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當然并不是在這一時代之下所出現(xiàn)的所有詞語都可以被稱之為是時代性原則把控之下的詞語選擇,教師需要選取在大眾傳媒里文本散布比較均勻的高頻文化詞語。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對漢語文化詞語的界定分類及選舉進行深入的研究探尋其中真諦所在,這才是該文的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 曼孜熱姆·塔什麥麥提.中高級留學生漢語國俗制度詞語學習情況調查及分析[D].新疆大學,2019.
[2]李珊珊.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煙臺大學,2019.
[3] 楊建國.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漢語文化詞語的界定、分類及選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