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公平是歷代思想家堅持不懈探討和爭論的重大問題,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起點和基石。中外許多思想家、學者以及不同的社會成員都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出發(fā),提出了對教育公平的不同看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育公平制度和政策的變革,推動著教育公平保障的實施和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教育公平及其保障成為民眾、學者和政府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中國;教育;公平性
一、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過大量的期刊檢索和相關書籍的閱讀,發(fā)現(xiàn)教育公平的研究浩如煙海,但整體上主要是對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的特征研究、對教育公平失衡現(xiàn)象和原因的剖析、對國際教育公平理念發(fā)展研究、教育公平的政策與制度設計研究五個方面。目前現(xiàn)有教育公平研究仍然體現(xiàn)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并重
回顧幾十年來我國教育公平研究的進程,反思教育政策、關注熱點問題和探求實施策略是主要的著眼點和推動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基礎教育擇校等誘發(fā)的公平問題已進入研究視野。建設和諧社會目標提出后,以“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為主題的期刊論文數(shù)急劇上升,在2005年~2008年期間達到了311篇。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農村教育公平問題、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等均是持續(xù)受到關注的熱點。
學界對教育公平現(xiàn)實問題的貼近,并不意味著對理論問題的疏離,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公平研究始終進行著學理和現(xiàn)實層面的雙向思考。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早在20世紀末已有學者試圖對教育公平的內涵作科學界定,但此階段的教育公平基礎理論研究集中于西方相關理論的移植與引進,以及受經濟領域“公平與效率”問題探討的影響,比較關注教育公平的內涵、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系研究。進入21世紀,學界逐步對教育公平的理論背景、內涵與外延、結構與特征等方面加以探究,不斷貼近教育公平的理論內核,還就其學科歸屬、概念體系、結構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如肖建彬提出:教育公平在學科歸屬方面具有邊緣性和交叉性,社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都可以也應該對教育公平問題進行研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教育公平在理論上存在一個多序列、多層級的概念體系,可以建構一個包括本體論、領域論、條件論和發(fā)展論的理論分析框架。
(二)多學科的介入及多視角的挖掘
教育公平問題是涉及多學科、多層面、多因素的復雜問題。目前學者已從倫理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角度加以審視:倫理學視角將公平更多地理解為公正、正義,以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為基礎,強調對弱勢群體的補償;經濟學視角側重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關系;法學層面更為關注平等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社會學觀點更為關心社會分層、文化資本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系;從教育學本體出發(fā)的研究側重如何構建公平的學校教育;基于教育政策學的研究提出了諸多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議。綜合文獻來看,教育政策學和教育經濟學視角是目前教育公平研究學科視角的主體。有學者將倫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經濟學等學科在教育公平研究中的理論基礎、重要原則、重點或核心精神及表現(xiàn)作了詳細比較和解析。
除學科視角的差異外,其他研究視角也不斷充實和豐富對教育公平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如區(qū)域視角的研究,從一定區(qū)域內教育公平問題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來探究理論變革和實踐發(fā)展方式;又如,對新中國不同時期的教育公平制度的歷史考察可視為教育公平研究的歷史透視;再如,具有國際視野的比較研究,往往從西方教育公平理念和行動中汲取各類“啟示”以推動我國教育公平的本土實踐。
(三)研究領域不斷深化和細化
目前,教育公平的研究領域包括幾乎所有的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 研究領域得以深化和細化。熱點問題的持續(xù)關注、 新理論的不斷挖掘事實、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形成新的觀點,促進完善和成熟的理解同樣的問題。理論層面上對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教育公平的特征、影響因素等的分析,涉及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的地區(qū)差異、性別差異、文化差異、階層差異、弱勢群體等方面的現(xiàn)狀分析,并有來自各個視角的對策。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不停地思考,從最初的概念、關系,探討了如何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價值,以促進教育公平的整體提升。此外,部分研究還從更為微觀的層面,如從教師與學生眼中的公平問題來探討其教育公平觀。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問題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多維度的研究人員課程、教師、教學、評估和探索課堂公平的影響因素和實現(xiàn)策略。在對各階段教育公平問題的分析上,涵蓋了從幼兒園教育到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y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
(四)研究緊密聯(lián)系與社會政治經濟形勢
從國際層面來看,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重視與全球化和國際社會日益重視教育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的地區(qū)差異、性別差異、文化差異、階層差異、弱勢群體的趨勢是分不開的。教育公平已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主題和基本價值取向。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把追求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目標,教育公平成為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所有與教育問題有關的人最關心的問題。我國學術界對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的普遍關注和系統(tǒng)理論探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主題的變動與社會熱點有很大的聯(lián)系。比如,對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2000年以后研究論文不斷增多與與我國實行高校收費制度、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有關,也與我國目前因教致貧、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大大低于預期的實際情況有關。我國自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后,2005年后以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為主題的論文數(shù)量猛增,從無到有,論文集中發(fā)表在2005年~2007年這三年間。
(五)研究方法以理論探討為主
從研究方法上看,我國教育公平研究更傾向于理論層面的、應然層面的、政策層面的研究,但也有少數(shù)學者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一些實踐層面的、實然層面的、政策實施層面的研究。
二、教育公平研究進一步深化的問題與建議
教育公平研究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現(xiàn)有教育公平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一)教育公平理論研究薄弱。雖然現(xiàn)有的研究頗多,各種觀點之間難免有矛盾的地方,缺乏整合
各種理論的論述也不夠深入和充分。引進西方理論如胡森、羅爾斯、科爾曼等人的公平理論比較多,但經常是不加以批判地引用,往往忽視了我國的具體情況。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思辨的方法,停留在宏觀描述、經驗分析和介紹評論的層面,少有深入教育實踐的定量研究,更缺乏規(guī)范的質性研究。一些研究具體措施上的可操作性建議缺乏,并且這些研究成果缺少實踐的驗證,實際操作的難度較大。理論支持多應用西方理論,缺乏前提批判,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夠。
(二)教育公平的研究缺少教育獨特性
教育公平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社會問題,也是教育問題。但是受羅爾斯的影響,研究者一般是把教育公平歸結為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問題加以研究,對教育公平的研究只停留在宏觀層次上。用社會公平的規(guī)范對教育活動進行衡量,做出推斷,突現(xiàn)了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一般性特點。然而,教育公平是有層次的,只停留在宏觀層面對公平問題進行探討,不考慮教育自身的因素,忽視教育公平本身也是一個教育問題,教育活動本身的公平也需要研究,使得教育公平的探討缺少教育的獨特性。
(三)一些研究缺乏超前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一些學者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大都跟隨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而改變,其自身缺乏一些超前創(chuàng)新的理論體系,等到國家出臺了新的教育政策之后,才去分析、闡述和解讀它的特征、優(yōu)點和意義等,而自身缺乏獨創(chuàng)性,甚至有的研究成果已經滯后于國家的教育政策。
(四)實證性的研究方面,雖然比較多,但大多都是驗證性的研究
所得結論并沒有超出西方已有的實證研究成果,且實證研究無論在廣度和深度都明顯不夠。這些研究中,許多數(shù)據(jù)要么來自研究者小規(guī)模的調查問卷,缺乏全面的有說服力的全國性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五)對教育公平政策與制度的研究還停留在文本解讀的層面
缺乏深入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研究,系統(tǒng)的制度設計研究還沒有開展。
(六)對教育公平法治的研究
基本的教育公平法治研究還主要停留在教育公平的法律政策制度文本的學者角度分析,而沒有教育公平法治的政治治理和社會治理高度,缺乏導向性的整體性的教育公平法治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子萱.習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研究文獻綜述[J].漢字文化,2019(24):121-122.
[2] 劉堯.教育公平研究綜述[J].交通高教研究,2002(04):98-100.
[3] 趙航.教育公平內涵綜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1):202.
[4] 王少峰.義務教育公平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03):213-218.
[5] 曾妮,田曉紅.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3(01):1-3.
[6] 黃國建.家庭資本與教育公平綜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12):70-71.
[7] 唐興霖,任鵬.轉型社會的教育公平研究綜述[J].學習論壇,2011,27(07):52-56.
作者簡介:肖志國(1977.10- ),男,湖南寧鄉(xiāng)人,碩士,廣東財經大學助理研究員,教師發(fā)展與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教育技術與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