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
(上饒市人民醫(yī)院,江西上饒,334000)
根據手術切口表面的感染程度,目前臨床將手術切口分成四個等級,I 類(清潔)切口是指手術未進入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炎癥區(qū)域以及患者為閉合性創(chuàng)傷。Ⅱ類(清潔-污染)切口是指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但是無污染。Ⅲ類(污染)切口、Ⅳ(污穢-感染)切口。手術切口類型不同感率也不同,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是臨床最常見的方式[1,2]。本次實驗隨機選取我院159 例進行I 類切口手術的患者,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平均使用時間等情況,探究I 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干預前后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干預后80 例患者,男性43 例,女性37 例,患者年齡在32~70 歲,平均年齡在(52.2±2.5)歲,平均住院時間為(8.2±2.2)天。干預前79 例患者,男性44 例,女性35 例,患者年齡在33~69 歲,平均年齡在(51.2±2.3)歲,平均住院時間為(7.9±2.1)天。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平均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隨機選取我院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159 例進行I類切口手術的患者,將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79 例患者為干預前組,2019 年4 月至2019 年10 月80 例患者給予圍手術期干預措施:(1)選取藥劑科、護理部、普外科、感染科等科室具有5 年以上臨床經驗的醫(yī)師,參照國內外臨床抗菌藥物使用標準,分析本院本院I 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以及聯(lián)合用藥情況,針對各個科室劃定抗菌藥物的用藥標準,制定抗菌藥物使用細則。(2)建立監(jiān)督小組,采用定期督查以及動態(tài)分析監(jiān)測的監(jiān)督方式對我院I 類切口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3)將I 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與科室績效考核掛鉤,對于抗菌藥物使用超出科室規(guī)定指標的醫(yī)師以及科室,扣除相應績效津貼。
比較干預前與干預后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平均使用時間等情況。
采用SPSS18.0 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X2檢驗;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平均使用時間等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經過干預后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平均使用時間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抗菌藥物情況
I 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手術切口、手術涉及的臟器,防止其發(fā)生感染[3]。目前臨床研究發(fā)現I 類手術切口感染主要是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因此抗菌藥物主要選用第1 和第2 代頭抱菌素,在切開患者皮膚或粘膜前半小時或者誘導麻醉時給予適量抗菌藥物,預防給藥后應靜脈滴注半小時,從而保證抗菌藥的濃度,術后一般不再給予抗菌藥。若選用半衰期短的抗菌藥或者手術超過3 小時,患者失血超過1500 毫升,術后出現感染可適量[4,5]。張云英,賴靜臨床研究發(fā)現,目前我國I 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范圍偏大,手術預防抗菌用藥指征不夠明確,抗菌藥物使用率過以及聯(lián)合用藥比例偏高,醫(yī)師忽視抗菌藥物之間的拮抗作用,造成我國圍手術期預防抗菌用藥泛濫[6]。針對各科室手術特點以及患者術前感染評估,增強醫(yī)師臨床技能,嚴控抗菌藥的使用規(guī)則,降低抗菌用藥的使用率以及配合用藥比例,對規(guī)范我國外科用藥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次實驗發(fā)現干預后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平均使用時間等均明顯低于干預前,抗菌藥物使用率由81.6±15.5 下降至21.5±7.4,聯(lián)合用藥比例由54.6±18.4 下降至15.3±3.6,效果顯著,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綜上所述,對I 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進行干預,可有效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聯(lián)合用藥比例,增強對圍手術期抗菌藥的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