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大臣最“好”的皇帝。大臣們經(jīng)常當面就和宋仁宗吵起來,包拯更是口水都噴到了他臉上;宋仁宗想任命夏竦為樞密使,王拱辰強烈反對,皇帝不聽要走,王拱辰拉著他的袖子不放,宋仁宗最后只得撤回任命。
歷史作家吳鉤的新作《宋仁宗:共治時代》,講了宋仁宗的一生。近日,該書同主題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在吳鉤眼里,普通觀眾和讀者對“宋”的喜愛,是從視覺可見處開始的:比如宋式的瓷器、家具、服裝;比如宋人的“四大雅事”——點茶、焚香、掛畫、插花。
“宋式審美代表了中國歷史最高水平,與現(xiàn)在流行的極簡主義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即便過去了一千年,也不會覺得不合時宜,照樣能擊中我們的心靈?!眳倾^說。
在宋代當百姓,生活還不錯
宋代是否真的那么美好?吳鉤稱,宋代城市下層居民,其收入在古代中國歷朝歷代中應(yīng)該是最高的。
有學者研究,宋代一個普通市民辛勞一天的收入大約是100文,而當時維持一個人一天的基本生活大約需要20文,也就是一個勞動力可以滿足一家五口的溫飽。同等階層的明朝人收入約為20文,扣除物價因素,宋朝人收入大概是明朝人的2至3倍;清朝人收入和明朝人相差不大,即便到“康乾盛世”,軍力強盛、領(lǐng)土空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明顯提升。
除了百姓過得不錯,宋代還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產(chǎn)。無論是多次被演繹的楊門女將、包青天,還是如今讓歷屆學生聞之色變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柳永等,他們共同的“老板”都是宋仁宗。
中國歷史上對大臣最“好”的皇帝
“他是一個讓人很有安全感的皇帝,性格溫和,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這對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來說,很不容易。”吳鉤說。舉個例子,有一次,宋仁宗吃飯時,碗里的一顆小石子硌到了他的牙,換做普通人都可能要罵一句煮飯的人不當心,對有的皇帝來說更可能會發(fā)火問罪。但宋仁宗悄悄地把小石子吐了出來,還交代周圍跟他一起吃飯的嬪妃宮女,不可把此事說出去,免得做飯的人被追究責任。
這樣的皇帝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為廟號的皇帝。然而,為何在后世諸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中,他往往只是一個背景板?
吳鉤解釋,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宋仁宗所處的時代相對比較和平,本人經(jīng)歷比較簡單,一生沒有出過京城,也沒有六下江南的風流韻事,可供演繹的故事比較少;二是宋仁宗不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有雄才大略,所以也沒有什么可加在他身上的英雄傳說。
但是,作為一個個人資質(zhì)“庸?!钡幕实?,宋仁宗很有“自知之明”。他深刻地知道,要團結(jié)最廣大的力量參與到朝廷決策中來,就要有充分的意見討論,要聽得進去批評。
所以,宋仁宗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大臣最“好”的皇帝。大臣們經(jīng)常當面就和宋仁宗吵起來,包拯更是口水都噴到了他臉上;宋仁宗想任命夏竦為樞密使,王拱辰強烈反對,皇帝不聽要走,王拱辰拉著他的袖子不放,宋仁宗最后只得撤回任命。
有一次,連續(xù)多日大雨,臺諫官們認為這是“陰盛之罰”——皇帝??!你身邊宮女太多,要裁減。宋仁宗回到后宮因此事悶悶不樂。這時,一名平日里頗得寵愛的梳頭宮女見皇帝不開心,就小心打探,知道原委后,仗著寵愛賭氣說:“那就從我開始裁吧!”沒想到,宋仁宗真的把她放出了宮。后來,皇后不解,宋仁宗解釋,勸我拒諫的人,不適宜在身邊。
“類似故事很多,宋仁宗能夠接受大臣的批評意見,不獨斷、不霸道,即便有時候聽不進去,但也能忍受。”吳鉤說,宋仁宗當然也煩,但他表達郁悶的方式,不過是回到后宮發(fā)幾句牢騷。
宋仁宗也許平庸,但絕對不糊涂。
政治家都是文學家,還出現(xiàn)了“人才大爆炸”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很多人上一次密集看到這些人名,還是在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本上。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這幾位文學家,這次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出場,主要身份卻是政治家。吳鉤說,其實,他們的第一身份是政治家,吟詩作賦只是副業(yè)。
“宋朝所有的文學家,除了個別像柳永那樣不得志的,幾乎每一個都是著名的政治家。這是宋朝的特點。因為科舉作為朝廷選拔官員的制度,雖從隋唐開始,但那時的錄取名額相當有限,李白杜甫詩寫得再好,也只能當個小官;到了宋朝,科舉制全面鋪開,普通人家的子弟,不看出身,只要文章寫得好,過了科舉就能進入帝國的官員系統(tǒng)?!眳倾^說。
加之宋仁宗對大臣寬容,也讓大臣兼文學家們有了創(chuàng)作的心情和靈感。明朝人評選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是北宋人(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全都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宋詞兩大流派的“執(zhí)牛耳者”,婉約派的柳永、豪放派的蘇軾,也都是仁宗朝的人物。
除了文學界,科學界也在宋仁宗時期出來了“人才大爆炸”。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活字印刷術(shù)、用來制作熱兵器的火藥配方、指南針,都首見于宋仁宗時期的著作。宋代最聰明的兩位科學家——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蘇頌、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理綜全能型人才”沈括,也都成長于宋仁宗時代。
一切性格都會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在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眼中,宋仁宗的“嘉佑之治”是一個標桿,因其“垂拱而治”。宋朝人評價“宋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蘇軾曾說:“仁宗皇帝在位十二年,搜攬?zhí)煜潞澜?,不可勝?shù)。”但有趣的是,宋朝似乎沒有皇權(quán)專制,權(quán)相倒是一個接一個,王安石、蔡京、秦檜、賈似道……
吳鉤稱,寬厚仁慈讓宋仁宗聽得進去大臣的意見,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的氛圍,但他沒有魄力為改變一個社會的政策弊端,作出激烈的變革。范仲淹的慶歷新政,終究沒成。宋仁宗之后,性格更強硬的宋神宗,就堅定地支持了王安石變法。
(《中國青年報》20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