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淼 ,陳 諾 ,陳 偉
(1.杭州錢塘江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工業(yè)大學之江學院,浙江 紹興 312030)
2015 年,杭州市蕭山區(qū)塘灣村北海塘遺址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整的柴塘,成為錢塘江沿岸第一個被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的柴塘。柴塘亦稱草塘,此前柴塘只出現(xiàn)在史籍中,今人從未見其真容。經(jīng)考古發(fā)掘,揭露出的柴塘為東西走向,長10.0 m,南北寬13.3 m,高約3.0 m,這段柴塘分為北側的塘身和南側的護塘體。塘身迎水面呈斜坡狀,底部用成捆的柴條平鋪,其上向迎水面傾斜鋪筑8 層柴條,每層柴條間是10 cm 厚的土層,最高層柴條的上方是1.0 m 厚的夯筑黏土層;護塘體寬約7.0 m,用沙黏土逐層夯筑而成,經(jīng)考證修筑年代為宋代(見圖1)。
圖1 宋代柴塘圖
海塘結構形式分為臨時搶護性和永久成塘性2 類,柴塘在不同程度上屬于臨時搶護性。海塘上采用柴塘明確的記載是在北宋,《東都事略》載:陳堯佐為兩浙轉運使,“錢塘江堤以竹籠石,而潮嚙之,不數(shù)歲輒壞而復理。堯佐議實薪土以易之?;蜓云洳豢?,而丁謂執(zhí)政,遂徙堯佐京西,又徙河北,又徙河東。后堤久不成,仍用薪土”,此為錢塘江柴塘之始也。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 年),兩浙轉運使陳堯佐和杭州知府戚倫,吸取黃河埽工技術經(jīng)驗,采用薪土筑塘,率兵力藉梢楗以護其沖,創(chuàng)立了柴塘[1]。
從目前已發(fā)掘的情況看,現(xiàn)存的柴塘大部分修建于清代,清代的柴塘工程始于康熙五十九年。雍正五年春二月,巡撫李衛(wèi)奏請修海寧草壩及建草塘。疏言:“海寧縣海塘,有康熙五十九年所建之浦兒兜西草壩四十丈,老鹽倉姚家堰草塘一千五十五丈,年來草爛塘銼,急需加鑲填補。又姚家堰迤西至草庵,計長七里,原系土塘,近因沙刷,僅存土埂一條,須改建草塘八百二十六丈四尺,八月竣工”。
雍正六年冬十二月,浙江總督管巡撫事李衛(wèi)奏請修海寧縣老鹽倉柴塘。疏言:“其翁家埠原無官塘,臨海月牙灣不能保固,應量地勢,接建草塘,與舊草塘相續(xù)”。
雍正十年七月,署浙江巡撫王國棟請建修江海塘?!坝谌A家衖、西新倉、周家壩、翁家埠塘堤外筑土堤,圈入以護廬舍。但土堤松浮單薄,恐未能抵御潮汐,應再于華家衖草塘止處,至仁和沈家埠迤西至潮神廟東首,接筑柴草塘二千二百二十余丈,并建盤頭下埽防護?!?/p>
雍正十一年,又先后接筑柴塘至李家村,并將坍卸的條石塘改建為柴塘,共長600 丈,以后有用于搶修而筑的柴塘出現(xiàn)。同治四年至光緒六年,陸續(xù)在石塘缺口搶筑柴塘,又于石塘外側添筑柴塘以保護未坍石塘,兼護附土[2]。石塘與柴塘的聯(lián)結點見圖2。
圖2 柴塘與石塘銜接圖
結合史料和考古發(fā)掘,柴塘西塘較東塘多。歷史上柴塘主要分布在以下區(qū)段:
老鹽倉西柴塘,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建。先是巡撫朱軾請于老鹽倉東自浦兒兜起,至姚家堰止,宜筑石塘1 340 丈。筑至500 丈,升任左都御史。至是,巡撫屠沂因奏土浮不能釘樁砌石之處,請趕筑草塘840 丈,又自姚家堰西續(xù)草塘250 丈。姚家堰柴塘,雍正五年(1727 年)建。姚家堰至草庵一帶,計長7 里,向為土塘,巡撫李衛(wèi)請改建草塘826 丈4 尺。沈家埠柴塘,雍正十年建,巡撫王國棟請于華家衖草塘止處至仁邑沈家埠迤西之潮神廟,接筑草塘2 220 余丈。石塘東柴塘,自石塘東至大盤頭西。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巡撫莊有恭題請折底加鑲280 丈。韓家池柴塘,在海寧東塘。乾隆二十六年,巡撫莊有恭題修,長220 丈。觀音塘西柴塘,在海寧觀音塘迤西。乾隆二十八年,巡撫熊學鵬題請接筑,長300 丈。翁汛柴塘,在海寧西觀音塘迤西翁汛內(nèi)。乾隆二十八年,巡撫熊學鵬題請接筑,長100 丈。曹殿柴塘,在海寧西塘迤翁汛內(nèi)曹殿東。乾隆二十八年,巡撫熊學鵬題請接筑,長100 丈。翁家汛柴塘,在海寧翁家汛迤西。乾隆二十八年,巡撫熊學鵬題請接筑,長100 丈。乾隆五十三年,在錢塘江南岸蕭紹海塘的山陰宋家溇修建柴腳土塘,即半截柴塘。
先用藤條將樹枝、柴草卷在一起,在地底鋪上1 層,再在上面墊10 ~ 20 cm 厚經(jīng)夯實的黏土或沙黏土,以此法層層疊加,便構成柴塘的“內(nèi)餡”。為使柴塘更牢固,“內(nèi)餡”中每隔一段距離還需插入6.0 m 多長的木樁。 柴薪和土層相間的混合結構,使柴塘具有更強的抗沖刷能力,非常適用于錢塘江沿岸承載力很低的松軟地基。
筑法1:據(jù)翟均廉《海塘錄》卷一所載:先用樹枝、荊條等捆成“埽?!变伒祝弦圆裢灵g層加之壓實,頂上加培厚土,堤高三、四丈,寬三、四、五丈不等;每長寬一丈,釘?shù)讟抖?,腰樁二根,面樁二根,將樁頭削尖簽插于柴土中。若地處潮流頂沖,難免有抽掣之患,復于內(nèi)地深釘橛樁,用篾纜帶住,柴塘就不易卷走。凡沙土浮活、難筑石塘之處,皆用此法。
《海塘攬要》卷九記載:每丈需要物料如下:
鑲材十層,每層高五寸,寬一丈,用柴六百斤,共柴一萬五千斤;壓柴土十層,每層高五寸,寬一丈,用土五分,共土一十二方五分;壓頂土高一尺,系寬二丈,共土二分;底樁,用圍圓一尺四寸、長一丈八尺木五根;腰樁,用圍圓一尺五寸、長一丈九尺木五根;面樁,用圍圓一尺六寸、長二丈木五根;運柴六千斤,用夫十名,計柴一萬五千斤,共夫二十五名。
筑法2:埽工,亦叫護沙。乾隆四十六年正月,總督富勒渾等以范公塘一帶受潮溜沖刷,筑護沙埽牛以備抵御,以后續(xù)有增建,共埽工二千四百七十五丈,稱為埽工。其型制是:每丈底寬三丈,面寬一丈五尺,牽寬二丈一尺二寸五分,除頂土高二丈外,實鑲柴高二丈,式與柴塘相似。惟所用之土及柴樁諸料,則比柴塘為較多。柴壩則用以堵石塘缺口,缺口修合后,作為“外埽內(nèi)靠”之用。蓋一時因地制宜,亦補救之一法也。
筑法3:道光十四年,東塘鎮(zhèn)、念二汛新建埽工,每丈面寬二丈、底寬三丈,筑高二丈七尺。除面土高二尺,實鑲柴高二丈五尺,釘?shù)?、腰、面椿各一層。每丈需要物料如下:槍柴三萬七千五百斤;壓埽土三十一方二分五厘,加填面土四方;圍圓一尺四寸、長一丈八尺底樁十根;圍圓一尺五寸、長一丈九尺腰樁十根。
圍圓一尺六寸、長二丈木面樁六根;運柴夫五十名[3]。
筑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也修建過柴塘,其斷面見圖3。做法如下:用稍徑1 ~ 2 cm 枝條,扎成直徑25 cm,長25 ~ 31 cm 梢捆,在地面上垂直于塘線方向鋪設。鋪時枝頭向外,稍頭向里,鋪成層后,即在其上鋪土1 層,厚10 cm。然后再在其上鋪第二層梢捆,依次柴、土層層相間鋪疊,到總高達到1.5 m 時,夯下木樁,樁長4.5 m,穿過第一層梢捆后入土3.0 m。以后再鋪梢捆、鋪土,依次做法直到頂面。這樣由樁將梢捆與梢捆,梢捆與地基串聯(lián)成為整體。柴塘后則填土密實筑堤擋水[4]。
目前部分魚鱗石塘內(nèi)仍有一部分柴塘存在,當外側的石塘建成后,此柴塘也不拆除,而作為一種減少海塘土壓力的減載體使用。清代在海寧沿海一帶雖然修建了堅固的魚鱗大石塘,但仍保留前面的柴塘,作為魚鱗大石塘的外護。
還有利用柴塘作為施工時臨時擋潮的建筑物,是適應錢塘江海塘特殊施工條件下的創(chuàng)新之舉。
圖3 海寧土沙字號柴塘斷面圖 單位:cm
柴塘的優(yōu)點:一是柴塘自身重量較輕,大大低于石塘和竹籠石塘,適宜各種地基,特別是地基軟弱,承載力低,潮流強勁的地段;二是柴塘具有柔性,能“以柔克剛”,抗沖能力強于普通的土塘;三是就地取材,費用較省,易于施工。柴塘創(chuàng)建以后,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搶險工程中,柴工修筑快,又能殺水勢,所以應用比較普遍,至今仍被一些地方用于搶險。
柴塘的缺點:柴薪容易腐爛,保固期只有2 a 左右,需適時加鑲、拆筑,一般2 a 以后,最多需拆修1/2、或只加鑲3 分,需經(jīng)常維修。每年征購大量柴薪,長期下來供應就會出現(xiàn)困難,這就限制了柴塘的擴大修筑。
英國韋更斯編撰的《海塘輯要》卷一《筑塘之法》寫到:“用積濕草木料以作海塘,頗為合宜。濕時鋪好,黏力大而能相連,略成大塊,不易分散。然其弊亦復不少,因其質(zhì)甚輕,必多加石料,且干時亦有裂縫,水能滲入,裂縫漸大,必補平之,否則塘必速壞。又有一病,因積濕草木料,能枯爛,變成黑土。但變黑土,必先久遇空氣與冷熱等事方成,故不致甚速。有人用以作塘,后十七年取出觀之,毫無改變。此塘之上,鋪大石與礫石一層,深1 尺至3 尺,其方位橫當砂面??诙髦?,因砂塘不足恃,故不敢用砂也?!?/p>
早在宋代,就有用柴料修筑海塘。清代則在北岸仁和縣烏龍廟(今杭州市孔雀大酒店附近)至海寧尖山段和南岸百瀝(百官—瀝海)海塘前江塘,廣泛用層柴、層土興建柴塘。用條柴層柴、層土筑柴、埽工,按高1.1 丈為準,每長、寬1 丈,需柴6 000 斤。一般柴塘底寬3 丈,面寬2 丈,高1.1 丈,塘長每丈需柴1.5 萬斤;埽工底寬3丈,面寬1.5 丈,高2 丈,每丈用柴2.6 萬斤;埽坦高僅5尺或6 ~ 7 尺不等,柴盤頭高達3 ~ 4 丈。因而每丈、每座用柴即按定數(shù)有增減。
筑塘所需條柴(槍柴),在現(xiàn)存史料,未見有具體記載規(guī)格,僅知不能摻雜嫩干青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用的標準是“活伐山柴,根徑1.0 ~ 2.5 cm,長100.0 ~200.0 cm,最好不帶枝葉?!比屎?、海寧段所用條柴,一般交由錢塘江中游沿江的富陽、桐廬、分水、建德4 縣砍伐后解交工地。乾隆年間(1736 — 1795 年),也曾派由仁和、錢塘、新登、淳安等縣供應。百瀝海塘所用條柴,則在上虞境內(nèi)產(chǎn)柴區(qū)購辦。太平天國戰(zhàn)事后,山民避亂未歸,一度乏人砍伐條柴,經(jīng)派員入山設法招募,現(xiàn)采、現(xiàn)裝,每月供應能力不過20 萬擔上下。
海寧一帶興建柴塘動輒千丈,維修加鑲也在數(shù)百丈,是以購辦條柴往往萬擔、十萬擔論數(shù)。而樵采每在農(nóng)閑,春、夏之交,刀工甚少,砍運無數(shù)。因此,條柴的采辦供應預有籌算。
條柴價,清初部定海寧一帶所用條柴,每百斤為銀6分;乾隆七年(1742 年),因部定柴價不敷購辦,奏準增加3 分;二十七年,又以條柴市價稍昂,再增加1 分,每百斤統(tǒng)以銀1 錢報銷;及至四十六年,每百斤條柴又增加貼銀9 分,即每百斤柴價為1 錢9 分;太平天國戰(zhàn)事后,柴價每百斤又新加銀4 分7 里5 毫[4]。
對于歷史上的柴塘工程而言所需的材料主要是土料、木料等,土料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的人們對柴塘工程中的土料有嚴格的規(guī)定。后期普遍存在取土困難的情況。工程對土壤的選擇自有成法:
凡相土之法:“察其色,欲其黃與赤也;阺其質(zhì),欲其沃以澤也;揀而束之,欲其盉礫之無雜也;勻而碎之,欲其若塵之可揚也;舒而潤之,欲其若雨之微過也;既潤矣,復從而和之。四功既勤,乃始可筑。”[5]
填土料必須為黏土。選用合適的黏土才能保證施工質(zhì)量。當時對取土做了相關規(guī)定:一是強調(diào)挖掘黏土,禁止挑挖沙土充數(shù);二是泥塊要敲碎,其中的草根、瓦礫要清除干凈;三是取土應在塘內(nèi)三十丈外,不能損傷塘腳;四是因海塘取土困難,竣工后在海塘上堆積土牛以便日常歲修取土。
海寧塘工議事會在給海塘工程總局的函中這樣描述:“塘工取土之難,已非朝夕。而柴塘用土尤多,有柴無土不能興工。前經(jīng)職會稟,準開浚備塘全河,原為一舉兩得之計。迄今尚未實行,何以為秋汛之備,若欲迅速成功,唯有援價買民田,成案擇離塘稍遠者,由工程局購取之。惟豁免糧稅案,須奏明。若地歸局購而累民間,完納空糧無此政體。再四思維,惟查有沿塘泊岸租一項,向為營弁入己之私。今準充職會經(jīng)費,數(shù)目尚未查明。應請由工程總局,于此項租錢內(nèi)扣款認糧,余歸會用,則以公地墊稅,所得移納所購民地之糧,名正言順。職會雖減少歲入,為數(shù)當不甚多。”
柴塘損壞太甚,必須備土搶修也。查柴塘辦法,全在槽深、柴實、樁鉅、土堅,乃近年廳備承辦,開槽淺而且窄,是為致病之原。樁木全木不如式,上粗下細倒置,以掩飾外觀。所取池沼濕土,并不堆積淋干。凡新修而即見游走,皆濕土害之也。前因沿塘取土之難,稟請開浚備塘一河,原冀一舉兩利,而于挑土堆積一端,尤為注重。乃隊中以工忙為辭,延不舉辦,實則隊兵閑時僅令修治草路,何如酌派開浚工亟之時,即有干土用乎。材料易購,干土難求,此亟宜設法挽救者也。”[6]
柴塘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古代水利技術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也為錢塘江古海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新的基礎材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