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真 李 娟 仇 娟
永城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河南 商丘 476600
超低位直腸癌屬直腸癌常見類型,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其最直接有效治療方式[1]。全面提升圍術期質量,保證手術效果已成為護理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441護理模式是針對于直腸癌患者制定的精細化、個性化圍術期護理干預[2]。本研究選取我院超低位直腸癌患者125例,分組研究441護理模式在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超低位直腸癌患者125例,按入院時間分組,2017年1月—2018年6月59例為對照組,2018年7月—2020年1月66例為研究組。研究組男37例,女29例;年齡39~74歲,平均(56.17±8.55)歲;腫瘤距肛緣距離2~5cm,平均(3.47±0.71)cm;對照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41~75歲,平均(57.82±8.41)歲;腫瘤距肛緣距離2~5cm,平均(3.39±0.65)cm。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選取標準 納入:均經電子腸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確診,且無遠處轉移;均可行腹腔鏡經肛門根治切除套入式吻合術治療;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認知、語言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無法有效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1.3方法 均行腹腔鏡經肛門根治切除套入式吻合術治療。
1.3.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術前簡單介紹手術方案,做好術前腸道清潔、備皮工作,術中做好手術配合工作,術后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妥善固定導管,避免受壓、扭曲、堵塞,詳細記錄肛門排氣、排便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yī)師實施對應處理。
1.3.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441護理模式干預:(1)術前4滿意:a.滿意的心理疏導:入院熱情接待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直腸癌發(fā)病誘因、手術治療目的、特點、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并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情感支持,采用積極暗示、正向引導等方式緩解其不良情緒,列舉實際康復病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b.滿意的飲食指導:術前補充充足營養(yǎng),提高患者手術耐受能力,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肪類食物,術前3d以流質食物為主,注意飲食量,減少糞便產生。c.滿意的腸道準備:術前3d、1d分別實施規(guī)范化腸道清潔措施,術前3d口服抗菌藥物抑制腸道細菌生長。d.滿意的皮膚準備:細致清理手術部位皮膚,包括腹部、腹股溝、肛周、肛門等,以松節(jié)油棉簽輕拭臍部污垢。(2)術后4把控:a.活動把控:術后6h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護理運動,并自上至下活動四肢;術后1~3d逐漸增加活動量及活動次數,包括呼吸運動、擴胸運動、四肢運動、腰背部自我叩擊等,術后3d逐漸下床活動。b.飲食把控:術后3d進食米湯、菜湯等流質食物,初始進食量為30ml/次,每日進食5次左右,后逐漸增加進食量,術后7d左右進食蒸蛋、稀粥等半流質食物,每日進食3次左右,術后2周進食爛飯、面包等軟食,術后1個月逐漸恢復正常飲食。c.胃管、尿管把控:術后2~3d拔除胃管,3~4d拔除尿管。d.術后7d左右拔除腹腔或骶前引流管。(3)術后1指導(肛門功能指導):術后6d予以溫淡鹽水進行坐浴,緩解局部疼痛,每日適當進行收縮、舒張肛門運動,恢復肛門控便功能,囑其餐后定時排便,恢復大腦皮層反射。
1.4觀察指標 (1)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包括滿意(76~95分)、一般滿意(57~75分)、不滿意(19~56分)3個等級,護理工作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研究組出現肛周感染1例,吻合口瘺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3%(2/66);對照組出現肛周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瘺3例,早期粘連性腸梗阻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25%(9/59);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800,P=0.016)。
2.2護理工作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6.97%,高于對照組81.3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腹腔鏡經肛門根治切除套入式吻合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超低位直腸癌常用術式,完全符合微創(chuàng)外科理念,但仍存在一定術后并發(fā)癥風險,需配合科學有效護理干預,控制術后并發(fā)癥,保證手術整體效果,促進患者康復[3]。臨床實際應用顯示,常規(guī)護理僅注重某些環(huán)節(jié),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圍術期綜合干預,護理干預效果欠佳[4]。441護理模式術前從心理、腸道、備皮、飲食4各方面對患者實施系統(tǒng)化干預,使其對疾病及手術治療充分理解,同時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術前良好營養(yǎng)支持可提高其手術耐受能力,精細化、規(guī)范化腸道清潔與備皮可有效預防術后感染[5]。術后嚴格把控早期康復訓練、進食干預、拔管時間,分時段實施各項醫(yī)療護理活動,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肛門功能鍛煉,可有效保證預后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3%,低于對照組15.25%,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6.97%,高于對照組81.36%(P<0.05),說明441護理模式在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
綜上可知,441護理模式可貫穿于整個圍術期,且各階段均有不同側重,使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得到個性化、細致化護理服務,進而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且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