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濤,馬遠,王昕,邵鴻江
包頭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內蒙古 包頭014040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一種診斷和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T1、Tis、Ta)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在切除膀胱腫瘤的同時,尚能對切除的組織進行分期和分級[1]。此外,首次電切術后短期內(術后2~6周)進行二次經尿道電切,有助于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和進展率[2]。對于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如T2期),首選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但對于不愿接受或身體狀況不能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患者,可考慮選擇保留膀胱的綜合治療。研究表明,TURBT聯(lián)合以順鉑為基礎的化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部分緩解率和完全緩解率[3]。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并且經尿道電切后部分患者仍有殘余病灶的可能,導致腫瘤復發(fā)及進展[4]。目前,關于短周期內二次電切術用于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報道較少,其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近年來有研究表明,TURBT聯(lián)合吉西他濱+順鉑化療治療浸潤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短周期重復二次電切聯(lián)合化療治療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包頭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均為初次就診,治療前未接受過手術及放化療等治療;②術后病理診斷為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③經B超、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X線胸片等影像學檢查發(fā)現,腫瘤未侵犯膀胱漿膜層,未發(fā)現局部及遠處轉移,TNM分期為T2N0M0。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②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核等;③尚未控制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④嚴重尿道狹窄或因髖關節(jié)疾患無法取截石位。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4例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依據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n=41)和對照組(n=43)。觀察組中男31例,女10例;年齡48~81歲,平均(72.6±5.8)歲,≤60歲19例,>60歲22例;腫瘤直徑0.8~3.9 cm,平均腫瘤直徑為(2.2±1.0)cm;腫塊位置:側壁29例,頂壁6例,三角區(qū)6例;T分期:T2a期23例,T2b期18例;分化程度:高分化8例,中分化19例,低分化14例。對照組男32例,女11例;年齡47~79歲,平均(73.1±4.2)歲,≤60歲 17例,>60歲 26例;腫瘤直徑0.7~4.0 cm,平均腫瘤直徑為(1.9±1.1)cm;腫塊位置:側壁28例,頂壁8例,三角區(qū)7例;T分期:T2a期24例,T2b期1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7例,中分化21例,低分化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腫瘤直徑等臨床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設置電切功率120 W,電凝70 W。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診斷性TURBT手術,依次切除腫瘤的瘤體、瘤蒂,除膀胱三角區(qū)外,盡可能切至全層顯露膀胱外脂肪組織,但膀胱穿孔的直徑應≤1 cm,電切或電灼腫瘤邊緣2 cm的黏膜,術后留置導尿管。對照組患者TURBT手術后予以常規(guī)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尿流改道;觀察組患者于第一次常規(guī)診斷性TURBT術后4~6周再次行TURBT,手術方法與第一次TURBT相同,全面檢查膀胱各部是否有腫塊復發(fā),特別是首次手術瘢痕和局部炎性水腫區(qū)域的情況,切除首次手術瘢痕至肌肉組織、周圍2 cm以內的黏膜及膀胱內復發(fā)病灶或任何可疑的復發(fā)病灶。兩組組患者術后均予以輔助化療:吉西他濱+順鉑(GC)方案,第1、8天吉西他濱1000 mg/m2,靜脈滴注,第2天,順鉑70 mg/m2,靜脈滴注,21天為1個療程,共進行4個療程,化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患者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狀況。
所有患者定期門診隨訪,進行泌尿系統(tǒng)B超、尿脫落細胞學檢查、膀胱鏡檢查、盆腔CT檢查。隨訪時間23~36個月,平均隨訪時間31.4個月,術后兩年內每3個月1次,兩年后每6個月1次。
采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6.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指標手術時間(m i n)術中出血量(m l)住院時間(d)5 1.2 8±1 1.3 4*9 8.5 4±2 8.5 5*7.8 3±1.2 2*1 4 7.3 6±3 1.6 9 5 7 4.3 5±8 3.2 0 1 4.6 1±2.8 4觀察組(n=4 1)對照組(n=4 3)
兩組患者均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觀察組4例患者出現膀胱穿孔引起腹腔積液,術中無閉孔反射、經尿道電切綜合征及中轉開放手術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76%(4/41),對照組術后出現傷口感染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98%(3/4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39例獲得隨訪,失訪2例,出現復發(fā)轉移者共14例(術后1年復發(fā)6例,術后2~3年復發(fā);8例原位復發(fā)8例,異位復發(fā)4例,肝轉移2例);對照組患者40例獲得隨訪,失訪3例,復發(fā)轉移者共10例(術后1年復發(fā)4例,術后2~3年復發(fā)6例;淋巴結轉移5例,肝轉移2例,尿道復發(fā)3例)。觀察組患者復發(fā)轉移率35.90%(14/39),與對照組患者的25.00%(10/4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1年總生存率90.00%(36/40),3年總體生存率65.00%(26/40),12例于膀胱根治性切除術后7~35個月、平均21個月后死于膀胱癌,2例患者出現遠處轉移予以姑息性化療,分別于出現轉移后3、6個月死亡。觀察組患者1年總生存率87.18%(34/39),3年總生存率 58.97%(23/39),12例于復發(fā)后6~33個月、平均19個月后死于膀胱癌;4例患者出現遠處轉移予以姑息性化療,均于出現轉以后6個月內死亡。兩組患者1、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6]。膀胱癌是一類異質性疾病,TURBT是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主要手段,術后接受膀胱灌注輔助化療或免疫治療。對于T2~T4期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并同時予以盆腔淋巴結清掃是首選治療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率[7]。但根治術是高風險手術,圍手術期病死率較高[8],尿流改道后患者生活質量也受到影響,因此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或身體狀況不能接受根治術治療,此時可以選擇保留膀胱的綜合治療。但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高,需仔細評估患者的腫塊性質、浸潤深度,選擇最優(yōu)的保留膀胱的手術方式,并輔助以術后化學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9]。保留膀胱的手術方式包括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術,對保留膀胱治療的患者,多數可通過TURBT治療。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順利完成,術中無閉孔反射、經尿道電切綜合征及中轉開放手術者,若腫瘤位于輸尿管開口周圍、膀胱憩室內或經尿道電切的操作盲區(qū)內,則應選擇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尿路上皮癌對鉑類、吉西他濱等化療藥物敏感,化療是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重要輔助治療手段,GC化療方案是目前臨床一線化療方案。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術后均予以4周期輔助GC方案化療,均可耐受,無嚴重化療不良反應,亦無化療死亡病例。本研究中,對T2期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予以短周期重復二次TURBT,術后輔助化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1、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iacalone等[10]對475例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予以TURBT聯(lián)合術后輔助化療,與膀胱根治性手術相比,獲得良好的長期生存和膀胱保留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短周期二次TURBT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組織,是接受保留膀胱綜合治療的重要預后因素,其能使保留膀胱綜合治療的完全反應率和長期膀胱保存率增加20%[11]。其機制可能與在膀胱移行細胞癌中行短周期二次TURBT能最大限度切除鏡下觀察到的腫瘤成分,降低腫瘤負荷,改善腫瘤微環(huán)境,提高輔助化療療效,最大限度殺傷殘留腫瘤細胞,最終降低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的發(fā)生率,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12‐14]。研究表明,與短周期二次TURBT相比,單次行TURBT術后腫瘤殘余率較高,膀胱腫瘤復發(fā)者膀胱保留率則明顯降低[15‐16]。
綜上所述,短周期二次電切聯(lián)合化療治療T2期膀胱移行細胞癌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并發(fā)癥少及手術風險小等優(yōu)點,根據患者分期行短周期二次電切聯(lián)合化療可能具有與接受傳統(tǒng)膀胱癌根治術的患者相似的長期生存,但仍需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