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yǎng),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及為執(zhí)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聞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嘗有擇于飲食,何忽獨嗜此?”因令問左右執(zhí)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顧他物,而獐脯獨盡,是以知之?!睆?fù)問:“食時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處?!狈蛉嗽唬骸懊魅展靡姿锝绑纭!奔榷乘锉M,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宋·朱弁《曲洧舊聞》
□耕齋點評
王安石生性喜歡簡單隨意,飲食穿戴都不講究,衣服上有污垢、飲食粗劣,他都從不挑剔,從小就是這樣的脾性。待到王安石出任宰相后,有人傳言說宰相喜歡吃獐的胸脯肉。王安石的老婆聽到后不相信:“先生平時從不挑食,怎么會獨獨偏愛吃獐脯肉呢?”為此將侍從人員找來問道:“你們是怎么知道先生喜歡吃獐脯肉的?”下人答說:“每次宰相吃飯時,眼睛看都不看桌上其他的菜肴,而只是把獐脯肉吃光了,所以我們知道宰相的嗜好?!狈蛉擞謫柕溃骸俺燥垥r,那獐脯肉是放在哪個位置的?”下人回答:“在靠近大人湯匙和筷子的地方。”夫人說:“明天不妨把別的菜肴換放在他的食具旁?!边@樣做了后,果然,王安石把換上的食物吃光了,而挪開了的獐脯肉放在那里一筷沒動。自此以后,人們才知道,王安石僅僅是因為那碗菜放得近才吃它,并不是對其有獨特的嗜好。
也曾有人懷疑王安石這樣行事是一種虛偽和做作,并搬出了蘇東坡父親蘇洵的名著《辨奸論》作為理論依據(jù)。蘇洵曾指出,面孔臟了記得洗臉,衣服污垢了知道清洗,這是人的至情本性。如果一個人“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講白了就是:偏要穿得跟奴仆和俘虜一樣破舊,吃豬狗一樣的食物,身上蓬頭垢面,嘴里卻總在講詩書禮義等大道理,那就是一種背離了人性的行為,這種“不近人情者”,往往就是大偽大奸之人。
為了查驗王安石到底是否偽詐,還在王初出道任館職,在朝廷中從事文字工作時,有一位名叫玉汝的朋友就試著考察了王安石一次。那天,玉汝陪王一起到一所寺廟洗澡。此前,玉汝已事先準(zhǔn)備了一套新衣服,吩咐仆人等到王安石沐浴出來時,把王的舊衣爛衫藏好,而將那套新衣遞給王穿,看他是不是刻意要裝樸素。出乎人們臆想的是,王安石光身出來后,看也沒看,就把那套新衣服穿上了,根本沒注意人家已把他的衣裳給換過了。
這個故事與“獨吃獐脯肉”的軼聞,有異曲同工之妙。證實了王安石并非刻意簡樸以欺世盜名的奸偽者,而是一位率真實誠的人。在王安石心中和眼里,根本沒有食物好壞、衣服新舊的概念,食只要果腹,衣只需蔽體就行了。他心中有大志,腦中有宏圖,一門心思只想著富國強(qiáng)兵的變法大事。盡管因種種原因,王安石的強(qiáng)國夢最終沒有實現(xiàn),但他心口如一、艱苦砥礪、奮發(fā)圖強(qiáng)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