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芬梅
教育原則是指教育領域內必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不管是哪一種教育模式,它的運用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規(guī)則。下面,筆者分別闡述了一些教育原則,以供同仁參考。
一、“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原則
教師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學生是教師教學服務的對象,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發(fā)展的人。
由于學生是一個變量,所以教師必須也是一個變量。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深入了解問題的實質,真正給予學生幫助。
二、成功性原則
成功性原則的理論依據(jù)之一就是現(xiàn)實療法理念,它強調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尤其是成功的需要。因此,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教師努力的目標。在實踐中,教師必須滿足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欲望,并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樹立生活與學習的信心。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原則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什么是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不是讓教師完全避免懲罰學生,而是要根據(jù)學生所犯錯誤的輕重程度采取相對溫和、比較隱晦的教育策略。泰戈爾說:“如果你把錯誤都拒之門外,真理也進不來了?!币虼?,教師應該客觀地對待學生的過失,允許學生犯錯誤,把學生犯錯誤作為通向成功的階梯。但是,在正面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x擇反面教育案例,達到震撼人心的教育效果,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次,正面教育具有必要性。教育要溫和,要到達“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對學生堅持正面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教育原則。要想把正面教育原則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教師就需要以現(xiàn)實療法和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滿足學生的積極心理需要。
四、以間接性教育為主要原則
間接教育能使學生改正缺點、端正態(tài)度,并自覺投入學習。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采取間接教育的方式,通過借助一個支點,采取迂回的方式,在師生之間形成一個緩沖區(qū)。同時,教師可以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自覺接受教師的教誨。
不同的路徑和方法往往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不僅要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還要實現(xiàn)“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的獨特藝術效果,那么采取間接教育不失為最明智的選擇。
五、學生存在差異性原則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差異具有普遍性,一個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僅如此,作為發(fā)展中的個體,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為人處世的能力,以及對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在承認學生差異性的同時,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達到發(fā)展的上限,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不但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而且要允許學生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取得發(fā)展。
六、激勵性誘導原則
教師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并以此為契機,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教育。現(xiàn)代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大容易的?!苯處煹募钚哉Z言是最美的,對學生也是最有效的,教師可以通過激勵性評價,向學生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鼓勵學生參與交流,從而推進教學進程,促進學生發(fā)展,保持課堂旺盛的生命力。
七、屢敗屢戰(zhàn),永不言棄原則
犯錯誤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所以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但是有些學生隨意犯錯誤,而且屢教不改。久而久之,教師就會討厭這些學生,也沒有耐心再給他們做思想工作。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面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教師不能氣餒,而是要將它作為一次挑戰(zhàn),達到有教無類的教學目標。
正所謂:“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教師只有用愛心、熱心、誠心、耐心地打開學生的心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永梅.教師角色與行為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林海亮.正面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中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