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庭
根據國家立德樹人的要求,強化培養(yǎng)人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接受各學段和各學科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的語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這四個維度進一步細化包括“語文理解和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既有基礎知識、能力、方法等顯性能力和行為習慣,又有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個人修養(yǎng)等隱性的內在品質。既要求學生能夠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又要求學生能夠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和素養(yǎng),既要求學生能夠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獲得終身發(fā)展的能力,也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養(yǎng)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這些無疑是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經常去思考和嘗試的。
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文言文教學。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價值就不再說明,文言文要教、要學,但是如何教、如何學習,特別是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文言文閱讀如何變,是筆者想要分享的。
一、文言文閱讀需要厘清的問題
(一)學生對文言文的排斥心理
一直以來文言文都不受待見,因為遠離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晦澀難懂等等原因,高中生對文言文有一種天然的抗拒,還能硬著頭皮學一下,閱讀一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考要考,真正喜歡的人不多。在當下,網絡高速發(fā)展,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網絡語言活潑多變,百度等搜索功能異常強大,文言文教學面臨更多的困難。首先是網絡技術能解決文言文翻譯的問題。想了解古人的思想,網上一搜索就有翻譯版的古文,不必苦讀原文,更不必花這么多時間精力苦學文言文基礎知識。其次是網絡語言簡短化、膚淺化、粗俗化等特點,迎合了信息量大的特點和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長期影響下的現(xiàn)代人的閱讀往往呈現(xiàn)快閱讀、碎片化閱讀、淺層化閱讀的特點,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高中生要靜下心閱讀文言文則無疑就增加了難度。從網絡閱讀轉到文言文閱讀,是由快閱讀轉變?yōu)槁喿x,由輕閱讀轉變?yōu)樯铋喿x,由易閱讀向難閱讀的過程,需要改變的閱讀習慣,甚至是思維的習慣,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再則就是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出現(xiàn)一些偏頗。比如說以考試為導向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過于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零散的知識增加了閱讀和理解的難度,分解了文言文的整體的美感和思辨等魅力。還有就是任務式的背書要求,也讓文言文令學生望而生畏。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中生對文言文魅力的感受和認識。文言文教學如何在考試和讀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夠喜歡讀書,又能夠考好試、考高分,是老師要努力去尋找的。
(二)文言文閱讀教學不等于翻譯
認真審視一下文言文課堂狀態(tài),我們會發(fā)現(xiàn)把古文翻譯為現(xiàn)代文應該占據了很多的課堂時間,有些老師甚至是文言文教學等同于翻譯古文。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老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就把讀懂文言文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可否認,文言文的表述與現(xiàn)代文有一定差別,閱讀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要突破的文字障礙。但是如何突破,是老師領著學生在課堂上一句句翻譯,還是有別的方法?筆者以為這要思考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如果文言文僅僅是為了翻譯成現(xiàn)代文,筆者覺得真如前面所講,找網絡搜索一下就可以解決了,更不必在課堂上花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去解決??梢娢难晕慕虒W的重點不僅僅是翻譯。王榮生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曾經說過:什么是閱讀?核心在于“理解”,閱讀活動的核心就是理解。王教授還說“理解”有三個水平階段:第一水平階段是理解字面的意思,能夠復述和背誦,第二水平階段是理解篇章格局,第三水平階段是情境模型,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對文字所傳遞的信息有真正的把握和理解。我想這里的有“閱讀”應該包括文言文閱讀,也就是文言文閱讀的核心應該是理解,根據王教授所說的三個水平階段,結合前面筆者所說的文言課堂的現(xiàn)狀,我們大多數老師是停留在第一水平階段的,再深思一下停留于第一水平階段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目標地位問題,還有就是我們的考試評價問題,高考考的是簡易文言文,考查學生讀懂簡易文言文,能理解字詞。所以老師們圍繞著考點展開教學。而長期停留在第一理解水平階段造成的就是文言文的篇章結構美、思辨之美、古人的睿智等更有價值、更能促動學生的東西被忽視了。長此以往,文言文教學就變成了翻譯文章。而在當今條件下,翻譯文章又顯得無足輕重了。因為學生可以購買到很多相應的翻譯書,或者是在網上搜索到譯文,如果我們還停留在翻譯文言文,語文課變得可有可無了。所以筆者覺得文言文閱讀不能等同于翻譯。我們的教學要翻譯,但是要把翻譯作為讀懂文本的基本技能,就好像我們要學拼音,通過拼音能夠自己拼讀很多不認識的字一樣。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不必太排斥翻譯書,把這個當成像字典一樣的工具就可以了,我們應該教學生如何讀文本、如何斷句、如何借助注釋去理解文意、如何去分辨文言的特殊句式、如何去揣摩詞意以及詞意的演變發(fā)展,如果學生學會了自己去讀懂文言文,就算有翻譯書也不會看了,就好像我們都知道字的讀音含義就不必去翻看字典一樣。所以讓學生自己讀懂文言文,這是文言文閱讀的起點,而不是全部。
(三)不為文言文背誦所苦
古文是提倡熟讀成誦的,可見背誦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F(xiàn)在高中語文課本對文言文的背誦也是有要求的。要說高中語文讓學生望而生畏的兩個內容,應該是文言文背誦和作文。筆者覺得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努力讓學生不為背誦所苦。而能夠讓背誦變得輕輕松松,不是有什么記憶大法,而是借助思維。前面王教授說理解的第二水平階段是理解篇章格局。我想背誦的第一步是讀懂文本,其次是理解篇章格局。什么是篇章格局?我覺得就是作者寫作的思路、邏輯的順序、思維的起點和終點、篇章格局等,如果能夠梳理清楚,明晰作者為何而寫,如何把事情表述清楚,怎么把道理講述明白,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我想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已經由原來的被動地接受信息轉變?yōu)橹鲃尤シ治鲎髡吆臀谋玖?,梳理的過程就是學生把文本的內容在自己的大腦中重構的過程,是一種內化的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是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的最主要的推動力。王教授說的閱讀理解的第三水平階段是情境模型,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對文字所傳遞的信息有真正的把握和理解,我想如果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來理解文本傳遞的信息,最后做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這無疑是是背誦的鞏固階段,學以致用歷來都是被稱為最能體現(xiàn)學習效果的方式。文言文文本教授的內容不是什么技術等實操性的東西,但是古人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這些思考在今天也是很有價值的。所以,筆者以為能夠做好王教授所說的第二和第三水平階段,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零碎知識的掌握變整體系統(tǒng)思維的梳理,變物外的文本為自己生活情境中的解讀和反思,我想背誦就很可能不是生硬故意為之的事情,而是自己慢慢滲透、內化的過程,水到渠成,自然就少了痛苦,少了焦慮。
二、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思考
(一)教學的起點高一點
高中學生的文言基礎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小學生也不是一片空白,我們從小就被要求背誦古詩、《三字經》《千字文》等等,我們從小就去理解記憶成語、學習各類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故事,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古文的基礎,所以,我們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文言的起點定位應該高一點。我們教學的起點在對文言文本的理解和解讀,對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轉化具體的要求就是對文言文的誦讀、翻譯和復述。對應這些要求,學生需要具備認識字詞、理解文言文語句能力,需要具備借助注釋理解的能力,需要應用工具書的能力,作為高中學生,大多數都具有了這樣的能力,如果有些學生不是很清楚,老師適當點撥一下也是清楚讀懂文言文的路徑的。所以教學中,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學生懂的不講,學生不懂的重點講。老師一定要設法了解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老師應該有個基本的框架,如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讓學生在自己的困惑和老師的點撥中掌握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技巧,從而避免了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面面俱到這樣的弊端,導致課堂了無生氣。所以,文言文的重點和難點不是翻譯文章,也不是掌握基礎的文言文知識,文言文翻譯只是教學的起點,而且這個起點應定為在學情的基礎上。在這個起點上,學生學會誦讀文本,學會翻譯文本和復述文本,我想“語言的理解和應用”這個素養(yǎng)就慢慢形成了。語言是思維的外化,只有讀懂了語言,才能談及審美、思維和文化魅力。
(二)教學的終點高一點
有教學的起點,也就有教學的終點,教學的終點是什么?起點高了,終點該如何定位?根據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筆者以為教學的終點應該定位在審美和文化傳承這個高度。其實我個人覺得審美和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不是要必然剝離開來的,它們應該是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所謂“審美”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體驗美、認識美、表達美、評價美的能力。哪為何美?外在的可以是文本本身具有的語言美、結構美、畫面美、意境美、節(jié)奏美等等,而內在的應該是情感美。真和善是美的基礎,真既可以是事實的真實客觀,也可以指情感的真摯誠懇。比如,在教學《論語》中《季氏將伐顓臾》的時候,我們除了了解認識孔子的治國思想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孔子之真??鬃拥恼鎸嶓w現(xiàn)的感情上面,對冉有、季路不斷升級的、壓制不住的噴薄而出的憤怒。我們認為孔子是“圣人”“萬世師表”,應該是心平氣和、循循善誘的,沒有普通人的急躁盛怒。但是通過這篇文章,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孔子,“怒罵”寫出了孔子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血有肉,真實可信,也拉近了學生與孔子、學生與文章的距離。同時我們也看到孔子的理想在那個時代不受接納的殘酷現(xiàn)實,就連自己最信任、最親近的學生都公然地站到了對立面,唱起了對臺戲,體會到孔子作為普通人追求理想過程中阻難、痛苦,以及對現(xiàn)實的無奈,也深切地體會到孔子作為執(zhí)著的理想推行者,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強大信念。同時也看到在時代的狂瀾面前個人顯得多么的渺小,力量顯得那么的單薄。正是這個真實的“怒”,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師徒的對話,不單純是孔子的政治理想,而是看到了努力地以一己之力去推動世界、改變世界、變革世界的脊梁,也促使學生會思考“個體”與“社會”、“小我”和“大我”的關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之真成就了孔子之美,塑造了一個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孔子形象,從而達到審美的另一個高度。這些也是我們民族文化里邊最值得傳承和發(fā)展的精神力量。
(三)教學的過程好玩一點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绷合壬秋L趣幽默的,而文言文教學要具有持續(xù)不斷地魅力,也要去分解出“趣味”來,但是什么樣的趣味能夠讓學生覺得好玩,持續(xù)好玩呢?筆者以前任何花樣的東西可能勾起一時的興趣,但是學而有用才能真正持久,而文言文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更有價值的是文中所蘊含著的思想的光芒和精神的境界。熊芳芳老師在《長于聯(lián)系、精于對比、成于情懷——思想閃光了,文字才會閃光》這篇文章中說到“長于聯(lián)系”與“精于對比”是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而能讓文章雋永的則是“情懷”。高中選讀的文言文都是典范?!伴L于聯(lián)系”的優(yōu)秀篇章要數荀子的《勸學》了,荀子談學習這種較為抽象的枯燥的話題,卻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自然和生活的各種現(xiàn)象,在這些人人熟悉的現(xiàn)象中去汲取智慧,引導讀者思考“學習”的意義、作用,學習應該有的態(tài)度方法等,可謂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化晦澀為通俗,是發(fā)散思維和聚合的思維的完美結合,也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古人激勵他人借助學習的力量去發(fā)展個體、完善個體的拳拳誠意。在教學《師說》的時候,我們會啟發(fā)學生思考韓愈從縱向比、自比、橫向比三個角度展開對比論述,達到無可辯駁的嚴密,更令人贊嘆的是韓愈能夠不顧天下的非笑,針砭時弊,提倡師道,獎勵后學,具有進步思想和解放精神,這種憂時局所憂、敢于破除時弊、倡導真理的大無畏的情懷。所以,我們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的不是文字的含義、而是借助文字表現(xiàn)出來境界和情懷,做好境界和情懷是學生不具備的,但是能使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取到的“蘋果”,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即使很多年以后所有的知識都遺忘了,這境界和情懷帶來的影響是不會忘記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啟發(fā)學生分析、甄別現(xiàn)實的是非、作者的出發(fā)點,無疑能夠增加閱讀的趣味,也能夠提升閱讀的品質。古文之精妙不拘于文字,更彰顯于思維和情懷。若我們教學能夠啟發(fā)學生深究于此,文章真正的趣味才能顯示出來。
【本文系廣州市南沙區(qū)課題“普通高中有效開展國學經典閱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SKY2016010)的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