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飛
摘 要:基于新課標的理念,基于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基于語文課程的特性,對語文課堂的問題加以思考: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言語實踐的快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言意兼得的快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體驗思考的快樂,構(gòu)建一個有生命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生命;言語實踐;言意兼得;體驗思考
一、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言語實踐的快樂
語文課堂本應是學生言語實踐的快樂場所,讓學生愿學、樂學。可是經(jīng)常有學生在老師的一連串的無效問題的強勁牽制下,被動地吸收知識,被動地接受訓練??菰餆o味的講解,支離破碎的分析,重復機械的訓練,擠占了讀寫議思的時間和空間,消解了課堂的溫情和暖意,語文原有的情趣和美感喪失殆盡。與語文應有的美好情結(jié),因為情趣的僵死而硬生生地斷裂,從而導致學生們沒有空間參與,沒有時間體驗,沒有心情表達。
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睗h字的形象性、意合性、蘊藉性特點,使得漢語文富有豐厚的生命意蘊和強大的情感張力,煥發(fā)出強盛的生命活性,這也決定了,從中感受語言的迷人魅力和靈魂的澄明開闊,貫通彼此語文教學不能簡單地把一篇篇鮮活的課文視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而應該喚醒學生的生命熱情,訴諸于學生的生命體驗。引導學生始終高揚主體精神,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和智慧投入語文體驗,將靜態(tài)和物化的書面符號還原為同樣擁有熾熱的氣息、脈流和溫度的鮮活的生命體,與之進行親密無間的交流和溝通隔絕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境域。生命的交匯和同構(gòu)使得語文教學煥發(fā)出新的機和生活力,使語文課堂走出荒蕪的沙漠,建設生命的綠洲[1]。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教學,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知識”走向“能力”,從“訓練”走向“實踐”,從“學會”走向“會學”。在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享受做主人的快樂。教師可以將自己隱藏起來,將舞臺留給學生,只是創(chuàng)造一種問題情境,制造一種“懸念”,將學生置于“不確定性”之中,給予獨立人格的空間,給予獨立思維的空間,給予獨立活動的空間,將學生引向語文學習的前臺,主動地學,快樂地學,高效地學。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激發(fā)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冒險,去尋求,獲得言語實踐的快樂。
二、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言意兼得的快樂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樣的課程界定,已經(jīng)極其明晰地回答了語文課程“是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這三個核心敏感的問題了。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偏于人文性的深入開掘,而忽視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積累、運用,就會造成語文課堂的“缺氧”“缺鈣”,長此以往,日復一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將五位壯士的英勇頑強精神體悟到了極致,而課文中關于五位壯士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細致描摹卻置之不理;教學《莫高窟》,通過大量的影視圖像,引導學生沉醉于“精妙絕倫的彩塑”和“宏偉瑰麗的壁畫”之中,對課文的表達方式卻不聞不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獲取“文本意義”的閱讀過程,和獲取“文本語言”的語言學習過程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清代學者姚鼐認為閱讀活動其實是讀者對文本內(nèi)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過程?!暗靡舛浴钡拈喿x,忽略的正是語文課程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語言學習?!罢Z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根,是語文教學的魂。語文教學本體的缺失,讓語文在高空中搖搖欲墜,讓語文在生活中丟魂失魄。漢語言是“人治”的語言,是學生的語言,應給予學生以時間和自由,讓他們在言語世界中悠游,在反復誦讀中感知言語作品,并能動用自己的生活積累,披文入情、涵泳體味,有理解吸收,有叩問商榷,有參與表達,既是閱讀中的語感積淀,又是自己心意的充實。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自主豐富的想象力,沉入每個言語作品之中,感受言語內(nèi)在生命的每一絲靈動,最終達到與言語作品同化的至高境界。
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揣摩品味重點詞句的過程中,感悟、體驗、理解文本思想的“高處”,用詞造句的“妙處”,領悟、欣賞文本語言的妥帖與精妙;關注表達形式,挖掘和發(fā)揮文本的“例子”作用。既讓學生在品味語言形式的過程中學習表達,揣摩形式,又讓學生在“仿說”的實踐中學習表達,舉一反三。學生在情境的調(diào)試下,在角色的驅(qū)動下,自主地喚醒話語表達欲望,自發(fā)地參與言語交際活動,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運用課文的規(guī)范語言,自愿地習得仔細觀察的寫作技法,在饒有情趣的言語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獲得言意兼得的快樂[2]。
三、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體驗思考的快樂
現(xiàn)在,經(jīng)常有部分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其實不是他們不會思考,也不是他們沒有思想,而是課堂太多的“規(guī)定”,捆綁了孩子們的思想、精神、自由,漸漸地,學生們習慣了“聽”老師的,習慣了“猜測”老師的意圖,他們學會了無限制地順從,會不自覺地“讓大腦睡大覺”,讓老師和書本“侵占自己的靈魂”。
新課標中表明“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闭Z文老師在課堂上,不應該過多地拋出自己的觀點,要讓學生帶著小問題進入課堂,帶著許多大問題離開課堂。而不是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到課堂,帶著句號離開課堂。我們要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zhàn)——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允許學生發(fā)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zhàn)——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鼓勵向權威挑戰(zhàn)——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否定權威的結(jié)論。
引導學生反求諸己,返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做心靈的沉思和靈魂的追問,為精神的皈依找尋自己的家園,其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自我精神充實、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豐富過程,滲透著自身生命體驗和言語智慧的信念和理想。
構(gòu)建一個有生命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享受語文生活的浪漫,感受母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花純玲.構(gòu)建綠色生命的語文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5(19):23.
[2]王小云.尊重學生個性,構(gòu)建語文生命的課堂[J].基礎教育研究,2014(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