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民國
摘 要:新課程賦予課堂教學新的內涵,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理念。本文對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剖析,結合具體案例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及體會。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合作探究;交流討論
化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理念,新教材的設置在這方面也有所體現。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即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教學有利于新課程的實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有利于學生在知識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獲得科學方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巧妙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與產生學習的情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真實、可信、能引發(fā)問題的學習情境,才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參與討論、實驗、親身經歷活動的機會,虛假的學習情境必然導致虛假的探究,從而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另外,學生探究活動的實施還受教材內容的難度、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探究場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循序漸進地從部分探究到完整的探究,從模仿探究到獨立探究,逐漸增大探究活動的開放性程度。
物質燃燒條件探究:學生通過對幾個實驗(棉花分別沾水、酒精進行燃燒;給燃燒著的蠟燭罩上燒杯;木炭、煤球的分別點燃。)的探究已總結出了燃燒的幾個條件。這時,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同學們,根據你們已學過的知識,水火能相容嗎?(學生回答:不能相容。)2.根據燃燒的條件,往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燒起來嗎?(全班只有四個學生回答: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不一會兒,教室里發(fā)出一片驚奇的叫聲:“哇,真的燃燒了!”教師從而引出:“化學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不僅饒有趣味地學習知識,形成了用化學的眼光看待眼前的物質世界,在親身的經歷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形成屬于自己的心理品質。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有效探究活動是以學生為本,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與熱情。設計教學情境,最根本的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過程應該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變化過程,只有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因此,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如果學生對所設置的活動內容缺乏興趣或設置的活動內容脫離學生的基本背景,并得不到相應的材料資源的支持,學生就會對探究活動失去熱情,活動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活動就成為一個無效探究活動。因此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是有效探究成敗的關鍵。新教材淡化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界限,各類化學實驗對學生都極具誘惑力,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極有價值的。因此可以將書本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他們自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制取二氧化碳時,我讓學生做對比實驗:(1)貝殼與白醋反應;(2)堿面與稀鹽酸反應;(3)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4)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然后提出問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宜采用何種藥品?理由?采用何種裝置?”學生不滿足于教師的問題,自己還對這些藥品進行了多種組合,探究合理的解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探究的習慣,也就能增強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做熄滅蠟燭實驗時,把兩支高低不同的蠟燭點燃,罩上杯子后發(fā)現了一個現象: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我及時引導學生探究這究竟是偶然現象,是與操作有關,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學生從火焰大小,蠟燭高低差,進行了多次實驗,得到同樣的結論。我再進一步要求學生解釋為什么會有此現象?基于這一知識解釋被困在火災區(qū)時,為什么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墻壁或貼近地面跑出火災區(qū),到窗口呼救?總之,這種源于學生親身發(fā)現的知識及其運用,培養(yǎng)了學生用化學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能力。
三、促進交流協作,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教學中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多渠道學習。其中網絡技術就是一個十分好的途徑,學生通過網絡獲得學習的資源和幫助,并且對信息進行選擇分析和加工整合,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新教材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保護環(huán)境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護空氣、愛護水資源、水的凈化、使用化石燃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多個課題。教師在處理這方面內容時可以完全放開,大膽進行探究式學習設計,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教師可以將這些課題分解成一個個的子課題,由學生分小組上網去查找、去探究。并可以寫成小論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術將所獲得的知識展示出來,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共同完成每一個大的課題。教師則有意識地表揚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求異思維和多向思維,擴大了知識面,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協作能力、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演講的能力、撰寫文章的能力等。
總之,運用探究式教學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使師生雙方處于平等、寬容、鼓勵和幫助的“伙伴”關系,雙方互相接納、互相理解,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擺正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謝亞婷.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
[2]池金亮.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
[3]許燕萍.化學新教材的特點與使用[J].中學化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