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時間的玫瑰》書名很美,源自詩人北島的一首詩名;印刷與裝幀也很精美,捧在手上有微墜的重量。在這本書里,北島以自己獨具的審美眼光,遴選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九位詩人,通過梳理他們的詩歌人生,細讀他們的經(jīng)典名篇,并對其詩歌的中文翻譯作了多版本的比較,以此全面呈現(xiàn)對詩人、詩歌及其翻譯的理解。
對于這樣一本書籍,我起初并不喜歡讀,主要原因是讀不懂,它對欣賞水平的要求是極高的。我若不讀北島的解析,根本不理解它要表達什么;讀了北島的解析,也宛如云里霧里。但是,等到讀完,卻又感覺有如經(jīng)歷了一趟文字的歷險,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讀得懂也罷,讀不懂也罷,也能感受到文字里那遼闊的天地、深邃的詩心,感受到一位位詩人偉岸的靈魂。并且,腦海中終究也是存留了一些痕跡的,不是嗎?我知曉了洛爾迦、特拉克爾、里爾克、策蘭、特朗斯特羅默、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艾基、狄蘭·托馬斯等眾多偉大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代表作,還有詩歌與翻譯的界限,詩歌里的節(jié)奏、意象……
這本書在敘述時很有特點,詳細地介紹了每位詩人的生平,包括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對其影響巨大的那些人或事。讀時我就在想,北島賞析詩人們的作品時為什么要穿插介紹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呢?忽然又想到古人寫詩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特定的時間中有感而發(fā)。我們讀古詩時,只有了解詩人經(jīng)歷了什么,所處時代發(fā)生了什么,才能理解作者寫詩的心情,才能理解他詩句里要表達的情感。那么,讀現(xiàn)代詩也是同樣道理??!在后記中,北島說:“我采用的是一種復(fù)雜的文體,很難歸類,依我看,這無疑和現(xiàn)代詩歌的復(fù)雜性,和個人與時代、經(jīng)驗與形式、苦難與想象之間的復(fù)雜性有關(guān)。有人在網(wǎng)上說這是‘詩歌傳記,我看不無道理?!毕雭?,這大概便是北島在同應(yīng)我的問題吧??傊?,他以絕妙的選題,以深淺交錯的評述,加上詩人的生平,把我們從雜亂的現(xiàn)代社會重新帶同到詩歌的黃金年代,看到了洛爾迦被殺害,看到了曼德爾斯塔姆掙扎在流放的路上,看到了策蘭伴隨一生的憂郁,看到了狄蘭·托馬斯的愁與苦……實在是令人贊嘆。
再來說說北島的翻譯與評論。他常常是以一首詩為例,提供不同時代譯者的譯作,最后給出自己的譯作,并逐字逐句地進行文本分析,詳細點評。通過這種比較,來說明自己的翻譯觀點,間接地指出明辨譯本優(yōu)劣的重要性。我像學生聽課似的,跟著他的思路和視角去品味,雖說悟性不高,但總還是有些收獲的,起碼曉得現(xiàn)代詩的意象非常豐富,能夠感受詩人那豐富的感情和對生命的理解。就像塞繆爾·貝克特所說的:失敗,試了,失敗,試了再試,多少好點兒。想想自己之前,竟從不曾進入過詩歌的世界,從不曾被詩歌啟迪過,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
北島說:“我知道我這一路寫下去,會得罪更多的譯者。我和其中大多數(shù)素昧平生,翻譯又不是我本行,偶爾涉足而已。說來我是為漢語詩歌翻譯的頹勢而痛心,而這又與中國當代詩歌的危機相關(guān)。但愿我能拋磚引玉,和更多的同行一起在中國翻譯界和文學界重建一種良性的批評機制?!彼跁泻敛涣羟榈貙Ω鞣N譯本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當然,對于大師們孰優(yōu)孰劣,孰對孰錯,我自知像我這樣的“菜鳥”根本無法去評說,但北島的這段話讓我感受到一個詩人、翻譯家對詩歌的熱愛之情,對中國翻譯事業(yè)的負責態(tài)度,而且他對其他譯者的批評是中肯的。
北島在序里說:“我性格倔強,摸黑,在歧路,不見棺材不掉淚。其實路沒有選擇,心是羅盤,到處是重重迷霧,只能往前走?!焙冒桑昧ψx完這本書,我忽然有了清晰卻也堅定的領(lǐng)悟,我也慢慢往前走吧,時間的玫瑰,定會熱烈地綻放!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qū)第一小學)